APP下载

参政党文化建设探析

2014-04-06王远启

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参政参政党多党合作

王远启

(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参政党建设

参政党文化建设探析

王远启

(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8)

[摘 要]参政党文化建设,旨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以多党合作制度为框架,以参政党参政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参政党文化价值的培育为重点,凝聚参政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夯实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

[关键词]参政党文化建设 核心价值体系

参政党文化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长期社会政治实践中积淀而形成的不同于执政党的政党文化。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要义是,凝聚参政党成员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不断夯实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团结合作、与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参政党文化的内涵分析

可以从政治文化、政党文化、参政党文化三个层面来认识参政党文化。参政党文化是指在中国整体政治文化中民主党派作为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的参政党所独有的政治表现。参政党文化作为与参政党制度性结构相对应的精神要素,涉及参政党对自身性质、地位、功能等的自我认知与整体评价。

(一)参政党文化的基础:参政党意识

政党意识即政党观念,是政党成员对本党的性质、宗旨、政治地位和历史责任以及党的纲领和任务的认识,表现为政党成员的共同政治意识。

1、参政党意识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参政党意识,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围绕规范参政党行为、维护多党合作政治格局以及促进国家政权有效运行而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责任使命意识,反映了现阶段民主党派对自身性质、纲领、奋斗目标、基本任务、参政实践以及权利和义务等的认识水平、认同程度和自我评价。

2、参政党意识的核心内容,是对参政党性质地位、职能作用的基本认识。现阶段参政党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第一,高举旗帜、爱国民主的政治意识;第二,广泛联系、求同存异的代表意识;第三,团结合作、参政为民的责任意识;第四,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意识;第五,服务大局、化解矛盾的发展意识。

3、参政党意识与民主党派所处的历史地位密切相关。第一,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是参政党意识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不能离开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来谈参政党意识;第二,参政党意识是现阶段民主党派政党意识的核心和集中体现,不能离开参政党意识,来谈民主党派的政党意识;第三,多党合作制度规定了参政党的价值取向,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党际关系定位决定了参政党的地位和职能;第四,中国社会政治生态对参政党意识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4、参政党意识体现了参政党的主体性。这一主体性体现为:其一,民主党派具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自觉性;其二,民主党派主动发挥政治联盟的优势,调动广大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出贡献;其三,民主党派不断加强参政党建设,规范参政党行为,提高参政能力;其四,民主党派自觉为科学发展献计出力,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参政党文化的核心:参政党价值认同

参政党文化的核心是参政党价值认同,即参政党的政治价值选择及其认同,参政党的价值认同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价值差异与价值共识的统一。

1、从历史上看,各民主党派都把爱国、民主作为重要价值取向。比如,中国民主同盟在长期斗争中提出了以“民主、团结、抗战、统一”为核心的政治主张,形成了爱国、民主、团结的优良传统。各民主党派坚持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价值追求,与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团结奋斗中形成了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在政党基本价值取向上具有一致性。

2、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来看,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有着共同的思想政治基础。当代中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显著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和反对党,而是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友党和参政党”[1](P144)。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与共产党一道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3、从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的特点来看,民主党派的价值特征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统一。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的特点,并反映到民主党派的价值取向上。

4、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包容性来看,参政党价值体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党价值体系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又具有参政党自身的特点。

5、从当前社会对民主党派的认知来看,参政党正在形成体现时代特点的价值认同。当代中国社会从经济发展方式、社会阶层结构到民主政治、文化建设,各领域正在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交流和碰撞,社会各群体利益诉求的涌现和思想观念的变化,都对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认同产生重大影响。

(三)参政党文化的特质:参政文化

参政党文化是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在长期参加国家政治生活过程中适应中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土壤而形成的一种政党政治文化,有其独特的文化特质和功用。

1、参政文化的内涵:参政文化是在参政党长期参政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符合民主党派政治联盟特点和参政党基本定位、表现为参政党政治思想观念、政治心理倾向和政治价值取向的一种政治亚文化。参政党以参政实践活动为载体,将参政党的性质纲领、奋斗目标、价值体系、政党意识、思维模式、自身建设以及参政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及其与参政制度环境的交互作用等精神活动要素,有机融聚起来,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反映参政党参政心理特征与精神形态的参政文化。

2、参政文化的主要内容:参政文化是以民主党派为主体的政治文化,包括民主党派的历史传统、参政党意识、价值取向和政治认同以及参政党行为等。具体包括:一是继承和发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优良传统;二是与中国共产党一道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努力发展人民民主;三是坚持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协商民主的基本价值偏好,增强参政党意识,自觉发挥参政党的建设性作用;四是体现政治联盟的特点,强化利益代表功能,代表和反映民主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团结和带领民主党派成员在多党合作道路上不断前进;五是整合参政党成员的价值观念,提高参政党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六是增强参政党行为规范意识,履行参政党职能,维护宪法尊严,树立参政党良好形象;七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扩大参政党的社会影响力和吸引力,保持参政党的组织活力和旺盛生机。

3、参政文化的主要功能:一是影响民主党派成员的心理,形成参政党主流意识;二是整合民主党派成员的价值观,凝聚民主党派的价值共识;三是教育民主党派成员,提升参政党整体素质;四是培养民主党派的政治精英,彰显参政党在国家政权中的作用;五是加强参政党制度建设,引导参政党发展模式;六是调节参政党与社会的关系,树立参政党的社会形象。

4、参政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参政文化是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政文化,特别是参政党的价值偏好、政党意识、思维特点等,对民主党派成员和其他社会成员的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产生潜在影响,影响或改变社会成员对参政党、执政党乃至政治系统的政治认知、政治情感以及政治评价。

二、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参政党文化建设是新世纪新阶段参政党建设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同时参政党文化建设也面临着政治社会生态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

(一)增进参政党成员政治共识的迫切性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拓展延伸,国外各种文化思潮相继涌入,不同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冲击我国传统思想价值体系。同时,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利益群体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人们的利益诉求与思想观念出现了差异化和多样化发展趋势。而在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过程中,人们会产生种种思想迷惑与价值选择的迷惘,社会价值观念和思想文化冲突的大量增加在所难免。

从参政党的情况来看,当前参政党成员思想状况主流是好的,呈现出积极向上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对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持认同态度。广大参政党成员知识层次高,见多识广,思想活跃,民主法治意识、政治参与意识以及思想独立性明显增强。但也有少数参政党成员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落入以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衡量我国政治体制和多党合作制度的思维陷阱,对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挥参政党的积极作用缺乏应有的信心。由此可见,社会转型期社会阶层结构的多样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的多样化,正在不断冲击我国传统的一元政治文化及其价值体系,这对政党制度的政治文化整合与社会整合功能提出了严重挑战。多元社会需要进行有效的文化整合,以形成代表全社会的共同价值或主导性价值来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价值整合要求执政党和参政党在指导思想和自身建设上及时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与改革,增进社会对政党的认同。

面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求和期冀: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定要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作为根本方向,提高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水平,提高政治把握能力、组织领导能力、合作共事能力。[2]参政党文化建设要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这一要求,把增进政治共识作为参政党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二)当前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参政党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定位不够明确,作用不够凸显,参政党文化建设目标不够清晰,步骤不够具体,载体不够确定。

2、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简单化倾向。相当一部分人对参政党文化建设与执政党政治文化建设的关系认识不清楚,不能正确看待参政党文化建设与执政党政治文化建设的差异性,不能正确把握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规律性,由此导致参政党文化建设出现了简单照搬执政党政治文化建设体系的做法。

3、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针对性。民主党派的一些基层组织,不能针对其成员思想价值观念现状和参政党建设的实际,不能结合参政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开展参政党价值观、参政党意识、参政党党性修养的教育培养。

4、参政党文化建设存在体制机制问题。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实施措施、载体和手段,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手段难以满足互联网开放环境的新要求。参政党文化建设需要来自参政党内部和外部的动力支持,形成良性互动的激励机制。

5、参政党文化建设缺乏相应的文化资源支撑。民主党派思想理论与政治文化资源在总量上相对有限,但更主要的是深度开发不够,理论创新跟不上实践发展需要。

(三)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规定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因此必须始终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参政党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

1、坚持参政党建设的核心目标。民主党派根据各自章程规定的参政党建设目标,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要努力适应新世纪新阶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同心”偕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

2、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人民代表大会根本政治制度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

3、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参政党传统价值的有机统一。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导向,继承和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参政为民,这些为参政党建设的价值取向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

4、坚持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进步性,是参政党建设的政治取向:“这种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我们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广泛性,是参政党建设的代表性取向:“各民主党派的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它们所联系的各部分群 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1](P145)

5、坚持把提高参政党素质放在突出位置。民主党派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为基本职能,参加国家政权建设,发挥政治参与、社会整合、利益表达作用。要不断提高参政党素质,增强参政党的实践能力,增强团结合作、服务大局、民主监督的意识,不断强化参政党的政治功能,进一步提高参政党成员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水平。

三、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路径分析

参政党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方向与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同时注意发挥参政党凝聚广大成员价值观念的积极作用。

(一)增进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认同

多党合作制度给出了参政党文化建设的政治原则与边界,同时也给出了参政党文化认同的空间,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整合,最大限度地凝聚力量、巩固共同思想基础。

1、以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方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发挥民主党派在树立和践行核心价值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整合社会多元的思想价值观念,推动全社会建设以和谐民主正义为主导的先进文化。

2、凝聚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2]参政党文化建设应继承和发扬民主党派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参政党爱国、民主、团结、求实的价值理念,积极培育参政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民主和谐的时代精神,有效凝聚党派成员的精神力量。

3、巩固多党合作的思想文化基础。加强多党合作制度文化建设,增强多党合作制度文化对参政党成员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引导参政党成员正确认识和看待西方民主和多党制,提高政治鉴别力、政治敏锐性和政治把握力,增强对多党合作制度的文化认同,巩固多党合作制度的思想文化基础。

(二)推进参政党文化建设

1、开发参政党文化资源。一是参政党成员绝大多数是中高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往往对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价值观念有更敏锐的观察,更强烈的感受,更深入的思考。二是民主党派长期以来形成了爱国、民主、团结的优良传统,应深入总结和挖掘民主党派优良传统蕴涵的精神内涵和思想文化价值,将其有机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中去。

2、夯实参政党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参政党理论建设是参政党建设的根本,理论成熟是参政党成熟的标志。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加强新形势下参政党理论建设,以坚实的理论建设不断推进参政党思想建设和参政党文化建设。

3、加强参政党文化整合。首先,把握文化整合的核心内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文化整合的系统工程,这种整合,能够统领社会成员的思想、价值、信念、信仰,引导其融入到社会主流价值文化中去,增进价值共识,夯实社会阶层关系和谐的思想文化基础。其次,通过多党合作制度进行政治文化整合。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通过多党合作制度,从执政党和参政党各有侧重、特色鲜明的政治文化建设路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多元化的社会思想价值文化进行整合。参政党文化整合的目标要始终与执政党政治文化整合的目标保持高度一致。

(三)彰显参政党文化

1、通过参政促进参政党文化自觉。一方面,参政活动最能反映与促进参政党文化自觉,它所要求的,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参政党领导干部对参政党建设的整体认识,而且还要充分调动广大参政党成员参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广泛凝聚其智慧和力量,推动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自觉把参政党的立党宗旨、文化理念、精神气质等体现在与参政活动有关的一切思想言行之中。另一方面,参政党文化不仅关系到参政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也关系到参政党参政活动的效能,它与参政党的意识形态、文化资源、发展动力、公众形象等息息相关。此外,参政党文化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尤其需要通过参政党参政活动的有效组织和目标实现,一点一滴去积累形成。

2、通过社会实践取得社会认同。“政党是把一端架在社会,另一端架在国家上的桥梁”,或者说,“政党就是把社会中思考和讨论的水流导入政治机构的水车并使之转动的导管和水闸”[4](P39)。参政党文化建设,要与参政党成员思想实际相结合,与参政党履行职能相结合,与社会价值观的发展变化相结合,要深入社会实践,深入基层群众,多了解和关注参政党基层组织、普通成员和所联系群体的利益诉求,反映社情民意,利用各种文化社会资源对社会进行宣传教育,引导公民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增进社会对参政党的理解和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参政党文化建设的良好环境。

综上所述,加强参政党文化建设,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以多党合作制度为基本框架,以参政党参政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参政党文化价值的培育为重点,以形成参政党的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为目标,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既要包容参政党内部政治认同的差异,增进参政党成员对参政党共同价值的认同,又要拉近精英政治文化与大众政治文化之间的距离,增强参政党文化对所联系社会群体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1]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习近平同党外人士共迎新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2/07/c_11465 0096.htm.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1).

[4][英]欧内斯特·巴克.关于政府的若干思考[M].牛津大学出版社,1942.

[中图分类号]D665

A

1671-2803(2014)03-0003-05

①[收稿日期]2014-05-07

[作者简介]王远启(1966—),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

王相红

猜你喜欢

参政参政党多党合作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颜回之乐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对妇女参政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