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CT血管造影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重建厚度探讨
2014-04-05翟学君
翟学君
(莱州市慢性病防治院,山东烟台 261400)
冠状动脉钙化是常见冠状动脉疾病。放射CT血管造影技术又称非创伤性血管成像技术(CTA)。其采用心电门控技术,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已被用于检测冠状动脉钙化斑块,但其重建过程中应采用1 mm层厚及3 mm层厚的效果尚不明确。2013年2~8月,我们采用CTA对50例患者行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测,并比较了层厚1、3 mm时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检出情况,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50例怀疑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为34~83(57.7±14.3)岁,心率47~91(67.8 ±26.4)次/min。
CTA检查:选用装配冠状动脉钙化斑块分析软件及图像工作站的64层CT血管造影扫描机,矩阵512×512,设定电流1331 As,电压120 kV。检查时患者屏气,CT扫描范围为心脏隔而下至气管隆突水平;扫描的同时记录心电信号。设定重建层厚1 mm和3 mm,相应层间隔分别为1 mm和3 mm。如有伪影存在或心脏区域内出现噪声、点状灶、条状粉色灶,应准确区分伪影同钙化斑块或者噪声,并扩大局部以及调整窗宽窗位。
结果:本组患者重建层厚为3 mm时检出钙化斑块37个,其中小钙化斑块27个;1 mm时检出钙化斑块50个,其中小钙化斑块36个。重建层厚1 mm时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3 mm。
讨论:CTA是一种介入检测方法,其利用X线不能穿透显影剂的特性诊断血管病变,通常使用的血管造影剂为碘试剂。放射CT血管造影可清楚显示大脑前、中、后动脉及其主要分支以及大脑动脉环(Willis环),是诊断闭塞性血管病变的重要方法,可在发病后2 h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1]。该技术诊断冠状动脉钙化斑块时层厚与层间隔是影响诊断效果的主要因素,间隔越窄重叠程度越大,诊断效果越好,但会减慢处理速度[2]。本研究结果显示,重建层厚为3 mm时检出钙化斑块明显少于1 mm时,表明层厚越薄,小钙化斑块和钙化斑块的检出数越多,增大层厚可能会增加漏诊。故笔者认为采用CTA技术检出钙化斑块时重建层厚应选择1 mm。
[1]许尚文,张雪林.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的研究进展[J].临床军医杂志,2004,32(3):107-110.
[2]温书泉,李柏振,卢洪波.放射CT血管造影对冠状动脉疾病诊断的临床应用[J].临床医学工程.2010,2(17)7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