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筋-经络的初始形式——从马王堆帛书探讨经络学说的形成

2014-04-05沈国权龚利房敏邵盛孙武权张喜林

上海针灸杂志 2014年1期
关键词:经筋灵枢内经

沈国权,龚利,房敏,邵盛,孙武权,张喜林



经筋-经络的初始形式——从马王堆帛书探讨经络学说的形成

沈国权,龚利,房敏,邵盛,孙武权,张喜林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 200437)

针灸学;经筋;经络;文献研究

笔者近年来通过对脊柱疾病推拿治疗中有关“筋骨并重,理筋为先”原则验证研究中发现,原先为临床工作者忽视的人体本体感觉系统在日常生活和医疗健康中所发挥的作用竟是如此的重要,进而开始探讨经筋理论,并有越来越多的自信,认为现存经络学说中的经筋就是初始经络的蕨遗形式。

1 问题的提出

目前所能见到经络的最早文献为湖南马王堆三号墓出土文物《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帛书[1]。表现了《内经》成书前,古人对经络认识的概貌。

据研究[2]显示,上述文献成书于春秋时期。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的成书时间可能更早一些。两者与稍后成书的中医学典籍《内经》经络理论最大的不同,首先就是全书经脉仅有十一条,缺少了后世的手厥阴心包经。其次,除了《阴阳十一脉灸经》将足太阴经脉与胃联系起来外,尚未象后世一样把十二经脉与脏腑的联系一一对应。第三,十一脉灸经中经脉的走向基本上都是从四肢末端到胸腹头面,尚未见到相互间气机衔接的迹象。第四,经脉理论中的阴阳理论似乎已成熟,而中医脏腑气血津液理论,刚开始发端。但把两篇文献内容与《灵枢•经脉》的内容相比较,很容易看出三者之间的先后发展关系。

2 经络早期文献发展脉络分析

我们可以从上述文献发现经脉理论既有渐进性发展也有突变性发展的差异。

2.1 经脉顺序变化

两篇《十一脉灸经》对经脉论述的顺序是以阴阳理论为指导的,均为先足脉、后臂脉、先阳脉、后阴脉的顺序。而阳脉间,首太阳,次少阳,后阳明;阴脉中,先太阴,继少阴,末厥阴[3]。但《灵枢•经脉》的经脉顺序却发生了突变,不再根据阴阳顺序,而是按照古人虚拟的经脉气机流行轨迹连接,以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开始,到“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与大肠手阳明之脉相衔接,回到胸腹。再由大肠手阳明之脉分支上挟鼻孔,与胃足阳明之脉相连[4]。这样,经脉实现了手足之间、阴阳之间的顺序相连,最后经肝足厥阴之脉的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实现了经脉的首尾相连,如环无端。

2.2 经脉路线变化

以膀胱足太阳之脉在三篇文献中描述的变化为例,来分析其中的发展脉络。对经脉路线的描述,《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描述基本一致,具体细节略有差异,均是起始于外踝,从下肢背侧通过臀部,在脊柱两侧上行,到头面部,止于目内眦,连接耳鼻和颜面。但《灵枢•经脉》反而把早期文献的终点作为起点,从目内眦发出后虽然基本路线与前面基本相近,走行路线更加复杂,并产生了与重要脏器联络在一起的重大变化,“从巅入络脑”、“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而经脉在四肢末端的位置,则从外踝延伸至足趾:“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2.3 经脉走向变化

早期经脉走向在两篇《十一脉灸经》中为向心性方向,即从四肢末端开始,止于躯干头面。而《灵枢•经脉》的走向出现了向心性和离心性方向共存的局面。手之阴脉,从腹走手;手之阳脉,从手走头。足之阳脉,从头走足;足之阴脉,从足走头。

2.4 经脉病症总结

《足臂十一脉灸经》主治疾病有78种,尚未对疾病进行分类。《阴阳十一脉灸经》分甲乙两种文体,共记载了所主的147种疾病[5]。《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疾病整体认识,也相对简单,只有“其病”一说。治疗上也简单,“诸病此物者,皆久泰阳”。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对病症的病机认识产生了分化。分为“是动则病”和“其所产病”两类[6],更接近《内经》的口径。但治疗上只提到“是动则病”的方针[7],“此为踝蹶(厥),是钜阳眽(脉)主治”。对“其所产病”只罗列了十二病,并未阐述此十二病的经脉治疗方法。《灵枢•经脉》对经脉病中“是动则病”的描述,基本继承了《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学术观点,但“其所产病”的说法用“是主筋所生病者”(不同经脉,所主均不相同,五脏经脉即是主本脏,其他五腑和心包经脉则手阳明主津,足阳明主血,手太阳主液,手少阳主气,足少阳主骨,手厥阴主脉)来代替。治疗原则上,有了泻实补虚的辨证论治概念,而虚实的判断,应当比较人迎和寸口脉诊。“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2.5 经脉实体描述

经脉在人体上的空间分布,是一种客观存在[8],因而其变化在上述三篇文献中的变化最小。但《内经》所言“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早期经脉概念中只有浅静脉是古人明确指出的,所以在《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经脉都是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胁和心脏(之心),符合古人对经脉的直观体念。但经脉中气血的循行,只有单向的流动,最后岂非都淤积于头面心脏,而其他部位变得空虚了吗?后人对此理论的反思,觉得是个重大的错误,于是在《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对经脉单向流动理论进行了修正。改耳脉(臂太阳)和胃脉(足太阴)为离心式走向,前者“起于耳后……,乘手北”,后者“彼(被)胃……,出内踝之上廉”。到了《内经》才实现了向心和离心方式的平衡,不同经脉间,相互衔接。

3 经络早期文献差异分析

经络早期文献关于经脉的路线,大体相似,但有详略和细节的差别。各条经脉病症也是大同小异。从中可以发现某些隐藏在文字差异之外的深层次问题。

3.1 经脉名称的差异

在经络的命名原则上,似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灵枢•经脉》都严格遵循自己的规则[9]。经脉名称毕竟要受制于经脉循行路线,而前者经脉路线不涉及手足部分,最远端为腕关节和踝关节,所以用“臂”作为上肢经脉的路线前缀,而后者则相应地改用“手”作为前缀。文献成书年代“足”指的是整个下肢,故在两者下肢经脉的名称上都采用足作为经脉的前缀。

《阴阳十一脉灸经》在经脉名称的确定上,似乎更喜欢随着感觉走,除了臂钜阴脉和臂少阴脉的命名还和上述两篇文献保持一致外,下肢六条经脉都省略了前缀“足”,简单地用“钜阳、阳明、少阳、大阴、少阴、厥阴”来称呼之。上肢三条阳经就不再需要进行阴阳属性的分类了,直接采用主治病症所在的主要器官来称呼之,分别为齿脉、耳脉和肩脉。更有趣的是足太阴经脉,别称之为“胃脉。”

这些差异似乎表明,《足臂十一脉灸经》和《内经》的理性成份和对著述工作严谨性要更高一些,《阴阳十一脉灸经》更看重经脉理论的临床应用,齿脉、耳脉、肩脉和胃脉的出现代表了对正统阴阳理论的藐视和独立思考精神。如果一定要对此现象做出解释的话,那么前二篇文献出于官方修订医书的可能性更高,而后者出自民间医生的机率更大。前者更在意阴阳理论的规范,后者更重视临床经验的提升。

3.2 早期医学理论差异

阴阳学说本身并不是中医学的最核心内容,而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核心[10]。《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脉分布的描述,几乎就已经确定后世这一问题的框架,而手足五阴六阳的思想,可能出自阴阳平衡理论的需要。五为阳数,六为阴数。六再配阴,阴有太盛之虞,故把上肢应该存在的厥阴经脉选择性忽视。六配阳,则阴阳调和,阳脉不致过盛。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更不在乎术数思想的束缚,阴脉仍为五,而臂阳脉该以主治病症部位来命名。上下肢不对称也不是问题,干脆把下肢经脉名称中的“足”字,统统取消。与其对术数思想的严谨对比,《足臂十一脉灸经》对经络病症的认识,似乎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这种理论上的成熟性和临床上粗浅性的巨大差异,使人的直观感觉就是,阴阳学说、术数思想(包括五行、八卦)在中医学初创阶段,就深深融入了其理论体系,影响其几千年的发展方向。

《足臂十一脉灸经》中胃经称谓的出现,以及足少阴脉路线描述上,出现了“于肾”一词的现象,提示此时起中医脏腑理论开始酝酿发酵。有趣的是,足太阴脉在《内经》中改称为脾足太阴之脉,而不是简单继承前人的理论而称为胃足太阴之脉。当然,中医脾胃区分仅是象牙之塔的争议,而对以针灸、推拿为代表的外治法临床取穴,并无实质性影响,不至于引起临床思维的混乱和失误。而齿脉、耳脉、肩脉名称的出现,表明对经络主治功能归纳总结的觉悟已经开始[11]。

令人诧异的是,几百年后问世的《内经》中,中医脏腑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一下子就占据了其理论体系的统治地位,阴阳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脏腑。《灵枢•经脉》中经脉的名称中,标志对经脉属性最重要的第一个前缀开始以所属的脏腑来定义。《足臂十一脉灸经》虽有臂太阴最后“之心”的描述,但不应视作该经脉与心的所属关系。《阴阳十一脉灸经》中足大阴脉“彼胃”应有从胃发出的意思。而《内经》及以后经络文献中的所有阴经均属某脏,络某腑[12]。五脏经脉对第二类病症描述为“是主某(脏)所生病者”,而六腑和心包经的同类病症类型描述为“是主某(津、液、气、血、筋、骨、脉中择一)所生病者”。这种联系,如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所表示,似乎与脏腑理论无关,只能从其循行路线“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的解剖部位来理解。上述部位发生问题,多为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出现癫狂、惊风、抽搐等病症。总的感觉是,作为学术气氛过浓的《内经》对医学理论系统性和严谨性的追求有些过头。

3.3 早期经脉体系差异

《内经》产生前后经络理论最明显的差别是体系化与否。《十一脉灸经》中,经脉只有一条,舍此别无分店。而《内经》后经脉出现了复杂化和体系化[13],有经脉主体,十二经筋、十二皮部,还有十五经别。尤其是经脉与脏腑、气血津液筋骨理论的结合,更方便了临床辨证取穴的实施。但中国文化在吸收先进文化知识后,有一个优良的传统,即后来的文化和知识并不去消灭旧有的文化知识,而是把它保存下来,兼容并蓄。如华夏文化在征服东夷文化后,东夷的凤崇拜图腾并没有抛弃,而是作为龙图腾的辅助符号完好地留存到了现代。经络学说中的较为古老理论,即经脉从四肢末端走向头面胸胁和不入属内脏的部分在《内经》以后就以“经筋”的名义保留在经络理论内。

如经脉的走向,《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结于腕,上循臂,结于肘,上绕臑外廉,上肩头颈,合手太阳;其支者,当曲颊入系舌本;其支者,上曲牙,循耳前,属目外眦,上乘颌,结于角。”而《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为:“出中指,循臂上骨下兼(廉),奏(凑)耳。”都是从四肢末端发出,沿上肢上行,止于耳,只是前者更为详细而复杂。其病症,《灵枢•经筋》:“手少阳之筋,其病当所过者即支、转筋,舌卷。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名曰季夏痹也。”而《阴阳十一脉灸经》耳脉为:“是动则病,嗌痛,颔穜(肿),(颈)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臑以(似)折,是肩眽(脉)主治。其所产病,领(颔)痛,喉痹,臂痛,肘痛,为四病。后者的病种似乎较多而复杂,但支为痛,转筋一词包含了(颈)不可以顾,肩以(似)脱,臑以(似)折,应该为颈神经根性痛的不同表现。

经筋的排列,明显地保留了《足臂十一脉灸经》的体例,而不是经脉的顺序[14],仍然为足之阳经筋在前,足之阴经筋随后,手阳经筋继之,手阴经筋殿后。手上经筋虽增加了一条,但上肢二阴的格局仍然保留,本该赋予厥阴大名的经筋赋予了心主的名号。

在较早期两篇《十一脉灸经》中,没有穴位的概念,只有路线和走向的记录。而《内经》在对经脉路线的描述以外,出现了穴位的概念,十五经别就是十五个穴位;内经其他篇幅中,还论述了其他穴位的作用。但十二经筋仍无固定的穴位概念,取穴上还是“以痛为俞”。

4 讨论

先人将浅表静脉当作经脉[15],在《灵枢•经筋》中已坦然交代,但古人并没有固执己见,一直把静脉当作具有反映病痛、接受外来信息的功能的经脉,而是很快发现是个错误。于是提出了经脉由多种组织实体组成的修正理论,这就是经脉主干与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十五经别产生的背景。而在笔者看来,经脉主干与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不同,更取决于外治法刺激形式的不同。针刺是一种伤害性刺激,点状刺激,更适合以点线结合的经脉主干来指导临床操作。灸法是一种温热的非伤害性、面状刺激,灸法对穴位定位的依赖性要小于针刺,更适合用十二皮部来指导临床操作。而十一脉灸经中没有发现和记载穴位,也是非常正常的。推拿手法是一种面积更大,更温和的机械刺激,手法力可透过皮肤,到达肌肉层,即“肉之力也”部分,故推拿治疗更适合于用十二经筋来指导临床操作。经筋理论作为古老经脉理论的蕨遗部分,可能就是经络实质本身。

[1] 石全福,王宫博.从马王堆医书到《黄帝内经》看经络辨证的早期发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11):46-47.

[2] 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肆)[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37.

[3] 常存库.中国医学史[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6.

[4] 黄帝内经•灵枢[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35.

[5] 马继兴.马王堆出土的古医书[J].中华医史杂志,1980,10(1):41-46.

[6] 郭兵权.从马王堆汉墓医帛谈经络及“是动”、“所生”病候[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80,(4):19.

[7] 赵京生.从《阴阳十一脉灸经》论“是动、所生”的实质[J].中国中医杂志,1992,33(12):8-10.

[8] 王启才,高俊雄.经络的研究及临床应用[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8:27.

[9] 袁钟.经络概念的形成过程[J].中医药学报,1988,(3):44-45.

[10] 张燕平.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中医学发展的指导作用[J].中医药导报,2007,13(7):3-4.

[11] 李鼎.从“齿脉”到手阳明大肠经[J].上海中医药杂志,1997, (3):10-12.

[12]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56.

[13] 周鸿艳,王磊,裴丽,等.对经络概念演变的考察及实质的思考[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12-14.

[14] 梁宜,方剑乔.《灵枢》经筋理论探析[J].中医杂志,2008,49 (6):488-490.

[15] 李晓君.论经络与血脉的源流异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6):6-8,10.

2013-09-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73358);上海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丁氏推拿资助项目(ZYSNXD-CC-HPGC-JD-011)

沈国权(1951 - ),男,主任医师,E-mail:drgongli@126.com

1005-0957(2014)01-0072-03

R245

A

10.13460/j.issn.1005-0957.2014.01.0072

猜你喜欢

经筋灵枢内经
膝骨关节炎经筋辨证的研究进展
《素问》《灵枢》引用、解说关系初探
经筋排刺法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中老年肩周炎的临床观察
火针经筋点刺配合针刺治疗Megie综合征验案1则
《黄帝内经》中“阴阳”的整理与分类
壮医针刀经筋解结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研究
采采卷耳
《内经》之“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新解
谈《灵枢本输》针灸学术思想
关于《内经》“七损八益”研究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