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的症状与诊治
2014-04-05常晓霞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456550
常晓霞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兽医管理局 456550)
羊口疮又称羊传染性脓疱,是由病毒引起的绵羊和山羊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以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形成丘疹、水疱、脓疱和结成疣状结痂为特征。不同地区分离的病毒抗原性不完全一致。
1 病原学
为口疮病毒。在电子显微镜下,其形态与羊痘病毒相似。在炎热的夏季经30~60d可失去活力。但在秋冬季散落在土壤里的病毒到第2年春天仍有传染性。本病毒对高温敏感,60℃ 30min可灭活,常用的消毒药为苛性钠、石灰乳等。
2 流行特点
主要传染源来自病羊。绵羊和山羊可经接触而交互传染。也可经污染的草场、饲具和水源等传染。传染的门户是损伤的皮肤和黏膜。病的潜伏期为36~48h,死亡率可达10%~20%。耐过羊可获得坚强免疫力。以3~6月龄羔羊发病最多,常为群发性流行,成年羊同样易感染,但发病较少,呈散发性流行。本病多发于春秋季,羊只发病率在羊群中逐年降低,但病毒抵抗力较强。
3 临床症状
绵羊主要发生在羔羊,而山羊则无明显的年龄限制。该病在临床上可分为唇型、蹄型和外阴型,但以唇型感染为主要症状。病羊先于口角上唇或鼻镜处出现散在小红斑,以后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脓肿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形成大面积和痂垢,痂垢不断增厚,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严重影响采食。病羊表现为流涎、精神萎缩 、被毛粗乱、日见消瘦。
4 病理变化
主要在口唇周围、口角及鼻部形成痂块,痂块呈红综色,以后变为黑褐色,非常坚硬。除去硬痂后露出凸凹不平锯齿状的肉芽组织,形如桑葚。
5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不难做出诊断,确诊需做实验室诊断。另外需要与羊痘相区别,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病羊体温升高,全身反应严重,痘疹结节呈圆形,突出于皮肤表面,界限明显,似脐状。另外要与坏死杆菌病相鉴别。坏死杆菌病一般不发生水泡和化脓,主要表现组织和皮肤的坏死。
6 疫病预防
6.1 预防措施 (1)不要从疫区引进山羊。在山羊传染性脓疱病发病期引进新羊时必须隔离观察2个月,经检验健康者才与其他羊混合饲养。(2)加强饲养管理,喂给优质牧草与全价饲料,保证母羊膘情好、奶水足,羔羊身体强壮。产房与育羔舍饲养密度适中,温暖,干燥,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冬春寒冷季节勤换垫草。(3)防止羔羊口腔等处的皮肤和黏膜出现创伤是减少本病发生的有效措施。因此,应给羔羊提供柔软的垫草和粉细的草料。
6.2 疫苗接种 (1)常用皮肤划痕接种羊口疮细胞苗和牛皋丸细胞苗。此病传播迅速,一旦发生,隔离往往收不到理想的效果。轻症一般无需治疗可自愈,重症者每天涂抹2%~3%碘酊和3%的龙胆紫。同时保护羊只皮肤、黏膜勿受损伤,对圈舍环境进行彻底消毒。(2)在本病流行区还可采集自然发病羊痂皮,经研磨后用50%的甘油盐水缓冲液制成1%的病毒液,在健羊的尾根无毛处作划痕接种,经7d左右接种处发生炎症或脓疱性病变,随后结痂,数周后痂皮脱落,此法免疫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母羊接种应在分娩前3~4周完成。本法有散毒危险,因而仅限于疫区采用。
7 治疗措施
(1)哈拉(旱獭)油1kg溶化后与300g敌百虫混拌均匀,涂擦患部,1d即可痊愈,用此法曾治疗12000多例,全部治愈。(2)病毒唑(三氯唑核苷注射液)100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5mg/ml,按2:1混合肌注,成年羊3ml,羔羊减半或2ml;局部用碘甘油或龙胆紫涂擦。一般用药2~3d,效果较好,治愈率高。严重病例要配合每天使用青、链霉素2次。(3)用消毒外科剪和摄子去掉患羊痂皮、脓疱皮,用强力消毒灵溶液消毒创面后,将冰硼散粉末(冰片50g、硼砂500g、元明粉500g、朱砂30g,研末,混匀)兑水调成糊状,涂沫患部,隔日涂药1次,连用2~3次,治疗7~10d,至患部痂皮或结痂脱落,共治疗28例,全部治愈。辅助措施,将病羊隔离饲养,用1g/L强力消毒灵作羊圈舍、场地、环境消毒,2次/d,直至病羊痊愈为止。(4)乳头保护:对哺乳羊乳头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消毒,方准羔羊吮乳,防止母羊乳头与羔羊互相传染。全身用药:可以肌肉注射抗菌素和抗病毒药物,控制病性恶化。体温升高的,可肌肉注射解热药。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5%病毒灵注射液10~ 20ml,VE0.5~ 1.5g、VB20~30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注射用青霉素钾80~160万IU、病毒唑(100mg/ml) 2ml,地塞米松(5mg/ml)1ml,VE0.5~1.5g、VB20~30g,肌肉注射2次/d,连用3d。支持疗法对体况较差却具有利用价值的种羊,可行静脉输液。5%葡萄糖生理盐水250ml、VB120g、VC2g、肌苷200mg,ADP200mg,头孢拉啶0.8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