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鹅瘟的防治
2014-04-05孙明辉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274700
孙明辉 (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 274700)
小鹅瘟的防治
孙明辉 (山东省郓城县畜牧局 274700)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感染所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鹅的主要特征是精神萎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小肠黏膜有时大片发生坏死脱落和凝固,形成栓子,堵塞肠腔。10日龄以内的雏鹅感染本病后,死亡率70%~90%,甚至达100%,20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率较低,1月龄以上者极少发病。
1 发病情况
郓城县黄集乡一养殖户于2013年4月份从江苏某地引入2000只雏鹅,因发生本病,雏鹅相继发病死亡,死亡率达20%,用青、链霉素治疗无效,随来本处求诊。
2 临床症状
本病潜伏期为3~5d。最急性病例一般发生于出壳7d以内,有时突然发病,只有0.5~1d的病程,雏鹅倒地、昏迷,双脚呈划水状,很快死亡。7~15日龄大多为急性型,病鹅精神萎顿,缩头,步行困难,常离群独处,厌食,严重下痢,粪便呈黄白色水样,混有气泡;呼吸困难,鼻孔流出浆液分泌物;喙前端色泽变暗、发绀;病鹅摇头,口角有液体甩出;嗉囊内有大量气体和液体。临死前有的有神经症状如:颈部扭转、全身抽搐或两腿瘫痪,1~2d即可死亡。15日龄以上的雏鹅病程稍长,症状轻微,以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消瘦和下痢为主要特征,病程7d或更长,病鹅生长不良。
3 剖检变化
剖检病死鹅12只,10只症状基本相似,十二指肠黏膜呈弥漫充血及大量粘液,小肠(空肠和回肠部分)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在小肠中下段整片肠黏膜坏死脱落,与凝固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形成栓子或包裹在肠内容表面的假膜,堵塞肠管。外观极度膨大,质地坚实,长约2~5cm,状如香肠,剖开后可见一淡黄色或灰白色的栓子将肠管全部堵塞,栓子中心为深褐色干燥的肠内容物。有的鹅(2只)小肠并不形成典型的凝固栓子,肠道的外观也不显著膨大和坚实,整个肠腔内充满粘稠的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发红,表现急性卡他性肠炎的变化。病鹅的肝脏肿大,呈紫红色或黄红色,胆囊显著膨大,充满暗绿色的胆汁,脾脏和胰脏充血,肾脏充血肿大。
4 诊断
4.1 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雏鹅易感)、临床症状(严重下痢排黄白色或黄绿色水样稀粪,有的有神经症状),剖检症状(小肠显著膨大,里面含有袋子状或圆柱状的灰白色假膜性凝固栓子),综合分析后可做出初步诊断。
4.2 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取病死鹅的脾脏、胰脏和肝脏磨碎,离心、沉淀,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2000IU /ml),接种于12~14日龄鹅胚,每胚2.5ml,照蛋1次/d。取5~7d期间死亡的胚,可见绒尿膜水肿,胚体皮肤充血、出血及水肿,心肌变形呈瓷白色,部分胚的肝脏出现变性坏死。吸取绒尿液接种易感雏鹅,同时用已注射过抗小鹅瘟病毒血清的雏鹅数只接种同量的绒尿液作对照,易感雏鹅发病死亡,注射抗血清的对照雏鹅不出现症状。由上可以确诊该鹅为细小病毒感染。
5 治疗
对于发病雏鹅注射抗小鹅瘟血清,注射3ml/只,同时在水中加入黄芪多糖口服液,每瓶兑水200L,同时在水中加入沙拉沙星(每袋兑水200L),以防继发感染。2d后,大群恢复正常。
6 小结:
(1)本病主要通过污染孵化室传播,因此孵化室中的一切用具、设备,每次使用后必须清洗消毒,收购来的种蛋应用福尔马林40~50ml/m3熏蒸消毒。如果发现发出去的雏鹅在3~5d发病,即表示孵化室可能被感染,应立即停止孵化,待将房舍及全部器具彻底消毒后再继续孵化。对于已污染的孵化室所孵化出的雏鹅,可将每批出壳的鹅苗全部注射抗小鹅瘟血清,0.5ml/只。(2)预防接种:成年鹅在产蛋前15~20d接种小鹅瘟鸭胚化弱毒苗,2羽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1次,2~4羽份/只。对于刚出壳的雏鹅可在2~5日龄接种抗小鹅瘟血清0.5ml/只。(3)中药防治:方一:取中药板蓝根20g、金银花12g、黄芩12g、柴胡8g、赤石脂10g、生地12g、赤芍8g、水牛角10g、每只雏鹅1.5g,煎水服,连用2~3d,有较好的预防效果。方二:板蓝根300g、大青叶300g、绿豆700g、甘草300g,水煎服,可供1000羽小鹅饮用,1剂/d,连用3d,也有较好的预防效果。
S858.32
B
1007-1733(2014)11-0033-01
2014–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