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风清热方配合西药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80眼
2014-04-05徐亚玲陈美玲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西安710001
徐亚玲 陈美玲 西安市第四医院眼科(西安710001)
△陕西省榆林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榆林719000)
2012年10月至2013年12月,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30例,并与常规西医治疗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临床资料80例均为我院眼科门诊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40例(80眼),男23例,女17例;年龄10~65岁,平均37岁;病程在2d内8例,3~5d18例,5~10d4例。对照组40例(80眼),男23例,女17例;年龄11~57岁,平均39岁;病程在2d内7例,3~5d18例,5~10d5例。80例患者均做结膜囊的细菌培养,45例为革兰氏阳性菌,25例为革兰氏阴性菌,10例无细菌生长,可能与此7例患者在取培养标本前已行局部抗菌药物治疗有关。2组均为双眼发病,均无明显的角膜病变,均无明显的体温升高及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诊断标准 自觉流泪、异物感、灼热感或刺痛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结膜表面分泌物,分泌物先为粘液性,以后呈脓性;结膜充血常以穹窿部和睑结膜最为显著;严重时结膜表面可覆盖一层假膜也称伪膜;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和细菌。
治疗方法两组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30min点眼1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红霉素眼膏睡前外涂于结膜囊,适量;病情重者,可全身应用广谱抗生素或敏感抗生素口服。治疗组加以中药治疗处方:龙胆草、防风、白芷各10g,车前子、羌活、木贼、川芎、知母各15g,黄芩12g,金银花、生地黄各20g,生甘草6g。每日1剂,每剂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疗程期间注意全身及眼部休息,10d判定疗效。
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消退,结膜囊无分泌物。好转:症状减轻,眼睑肿胀消退,结膜充血明显减轻,结膜囊分泌物明显减少。无效:症状及眼睑肿胀、结膜充血无明显减轻,结膜囊仍有分泌物。以治愈、好转统计总有效率[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治疗结果治疗组40例中治愈28例,好转1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治愈28例平均治疗时间为6d。对照组40例中治愈17例,好转15例,无效8例(其中并发角膜炎4例,转为慢性4例),总有效率80%,治愈13例平均治疗时间为11d。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组治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少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李某,男,24岁。2013年9月29日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2d前患者由外地来西安旅游,今天早晨起床后自觉自觉流泪、异物感、灼热感和刺痛等;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结膜表面有分泌物。立即来我院就诊。眼科检查眼睑肿胀,结膜充血,结膜表面分泌物,分泌物先为粘液性和呈脓性;结膜充血常以穹窿部和睑结膜最为显著;分泌物涂片或结膜刮片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和细菌。诊断: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中医证型为肝经风热。治疗方案:西药给予妥布霉素滴眼液与左氧氟沙星滴眼液,交替点眼,每30min点眼1次,病情控制后逐渐减少滴眼次数;红霉素眼膏睡前外涂于结膜囊,适量。中药治疗处方:龙胆草、防风、白芷各10g,车前子、羌活、木贼、川芎、知母各15g,黄芩12g,金银花、生地黄各20g,生甘草6g。每日1剂,每剂煎2次取汁400mL,早晚分服。4d后病愈。并嘱咐治疗期间注意全身及眼部休息。
讨论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又称急性卡他性结膜炎,俗称“红眼”或“火眼”。多见于春秋季节,可散发感染,也可流行于学校、工厂等集体生活场所。属于中医学“暴风客热”范畴。多在素养不清、躁急劳苦、内热阳盛的基础上,遇有风热之邪外袭,进而引起风热相搏,上攻于目,气血郁滞,发于白睛。治宜清热泻火、疏风散邪[3]。中药方剂中龙胆草为主药,既能清肝胆之实热,又能除上焦之湿邪;黄芩、金银花、助主药清热、凉血、解湿、导热下行,泻火解毒;羌活、木贼草、防风疏肝经之风邪,散肝胆之火,祛风散邪,退翳明目;车前子、生地黄、知母渗湿凉血,清肝明目;川穹、白芷活血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金银花、黄芩具有抗病原体作用,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或杀灭作用,其中黄芩、金银花还具有抗毒素作用,防风、甘草也具有抗菌作用,金银花、黄芩、甘草还具有调节免疫功能作用[4]。
综上所述,西医治疗以局部用药为主,清除病原体,减少结膜、角膜组织破坏,减轻炎症反应和自觉症状。中医治疗以调理整体为主,加之西医的局部用药治疗,积极控制感染,增强全身及局部抵抗力,促进愈合,减少患者痛苦。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1]惠延年.眼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6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00-101.
[3]赵建浩.中医眼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6-198.
[4]侯家玉.中药药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27,41,45,54,6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