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晚期徽州山区经济研究以婺源茶叶贸易为例

2014-04-05王丽君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230039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茶商婺源徽商

王丽君(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

清代晚期徽州山区经济研究以婺源茶叶贸易为例

王丽君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合肥 230039)

分析了徽州山区的自然条件和清代晚期的经济产业结构,回顾了婺源的茶叶种植和贸易历史,探讨了清代晚期婺源地区茶叶贸易的经营方式与特色。认为清代晚期婺源的茶商具备良好的文化修养和商业道德,推动了社会发展。

清代晚期;徽州山区;婺源;茶叶贸易

一、徽州的自然条件与山区经济开发

1.徽州区域范围的界定

清朝康熙六年(1667年)建安徽省,合安庆府和徽州府两府之首字而定名为“安徽”。境内有皖山、皖水,春秋时有皖国,故安徽又简称“皖”。徽州位于安徽省南部,境内高山纵横,溪流湍急。本文所称徽州区域指原徽州府所辖六县,即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和绩溪。

2.徽州的地理环境

徽州是一个重峦叠嶂的山区,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誉。四周的高山将徽州基本上阻隔于世外,黄山、天目山、白际山和五龙山是境内海拔较高的几座大山。徽州只有为数不多的几条河流与外界保持着联系。阊江直通鄱阳湖。横江与率水等相会于屯溪,形成新安江。历史上,作为新安江上游的徽州与下游的浙江和苏南等中国社会与经济最发达地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徽州山区曾经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屏障作用,成为中原地区人民躲避历代战乱的理想之地。

徽州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降雨量十分充沛,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容易造成山洪爆发和低洼地区的内涝,而秋季则往往发生旱灾。徽州境内高山较多,山区气候特征较为明显,云雾多,湿度大。很多粮食作物在高山地区生长缓慢,成熟期较晚,且产量不高。故徽州以茶叶、林业等为特色的山区经济特征明显。

3.徽州山区经济的产业结构

徽州山区虽然不利于水稻的大面积种植,但崇山峻岭依然是利源所在。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当地人靠山吃山,他们利用山区植物品种丰富的优越条件,种植了多种经济作物,其中茶叶在农民的经济生活中最为重要。同治年间《祁门县志》卷一五《食货志·茶税》载:“徽属山多田少,居民恒藉养茶为业”。随着外界需求量的增大,本地区的茶园越来越多,乾隆时的《江南通志》卷八六《食货志·物产》记:“新安家家治茶”。光绪年间的《安徽通志》卷二八《食货志·杂课》也记载:茶叶产量也越来越大,以致本区茶引屡不敷行运,不得不多次增办茶引。除了茶叶以外,徽州农民还经营竹木,种植中药材等。多种经营的开展更是深化了徽州山区经济发展结构,扩大了农业经济的产业链,使徽州山区经济实现了良性发展。

二、婺源的茶叶经济

1.茶叶种植、贸易历史

婺源地处皖浙赣边境,襟带鄱湖浙水。自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至晚清,千余年来始终隶属徽州(上溯属歙州、新安郡)。

婺源地区盛产竹、木。婺源境内群山环绕,气候湿润,雨量充沛,是茶叶的理想生长地。婺源早在唐代就是一个“绿丛遍山野,户户飘茶香”的著名茶区,素有“茶乡”之称。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有“歙州茶生婺源山谷”的记载,后发展为“徽属产茶以婺源为最”[1],“推为第一”[2]。其成品质量亦为上乘。唐宣宗时杨华著《膳夫经手录》,称“婺源方茶,制置精好,不杂木叶,自梁、宋、幽,并间,人皆尚之。……商贾所赍,数千里不绝于道路”[3]。《宋史·食货志》称:婺源之谢源茶,为绝品也。明清时期茶叶大量出口,茶叶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光绪《婺源乡土志·婺源风俗》也称“我婺物产,茶为大宗……农民依茶为活。”清末光绪年间的《婺源县志》卷四二《人物·义行八》记载:茶商汪晋和“见茶叶凋敝,悉心改良,获南洋展览会一等奖章及巴拿马万国出品比赛会二等奖品。”

2.茶叶贸易的经营方式

(1)茶叶收购。这是徽州茶商从事茶叶贸易的第一个环节。其中徽州本土自然是徽商收购茶叶最重要的茶区。如《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洋贸易情形论略》中记载“业此项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俱本山所出。”徽商在收购茶农的毛茶时,一般在产茶区水陆交通便捷之地开设“茶号”。茶叶收购价格因品种、产地、年份不同而不同。

(2)茶叶加工。这是徽州茶商从事茶叶贸易的第二个环节。徽商的茶叶加工一般由“茶号”完成。茶号规模大小不一,但是加工茶叶工序大致相同。《制茶节略》(手抄本,原件藏安徽师范大学徽商研究中心资料室)载:“毛茶初下锅,婺曰烩潮渗,休、歙曰出小伙。启者把作头及副手务须要时常在锅浪之前照应,炭火切不可过于大、手重,恐其焦碎之。茶烩炒至头枝香,嘱烩伙茶之人宜轻手浪,风车转火头略大些。至二枝香,火宜平倒,手宜勤转。管锅灶头或副手宜看火摸锅。至第三枝香,任其平倒自然文、武火放在锅底中间,不准爬出灶门口,恐糟蹋化炭而火无力。手宜轻转,反摩不碎。三枝香烩完,亦有烩至香头二枝半者。摩板、香样、起锅、分筛、过堿、上扇,各司其事。”茶叶加工是徽州茶商经营贸易活动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3)茶叶运输。这是徽州茶商从事茶叶贸易的第三个环节。徽州茶商一般自己并不拥有车、船等交通工具,大多采用“随行随雇”“托运”的方式来贩运茶叶。一般情况下力夫或船家将茶叶运至目的地后,茶商就会付给他们运输费用。途中损失的货物一般由茶商自己承担。如《婺源县志·采辑·孝友》记载:“李登瀛,尝业茶于羊城,至赣郡被盗,力控究办,请示勒石,以安商旅。”这也说明了徽商以义为利、讲求诚信的儒雅的一面。

(4)茶叶销售。这是茶叶贸易的第四个环节。徽商的茶叶销售形成了“内销”“外销”两大体系。经营内销,俗称“京庄”,销售地区以京、津及北方地区为主,也兼顾长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经营外销,俗称“洋庄”,只用于中外之间贸易。一般茶叶内销价格相对稳定,外销价格波动幅度比较大。

徽州茶商的经营活动集商品的原料采购、深加工、运输、销售“四位一体”。每一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又彼此紧密联系,构成徽州茶叶贸易的整体,并且每一个环节都具有复杂、精细的特点。

3.茶叶贸易活动的特色

(1)经营活动多呈现季节性。在自然条件的影响下,茶树冬槁春荣,在每年清明节时期发芽,谷雨时节叶片舒展,所以徽州茶叶采摘,一年分两季。因此,茶商的经营活动一般在每年的二三月开始。清朝大吏曾国荃在《茶厘酌减税捐片》(《曾忠襄公奏议》卷二九)中说:“向来茶业各号,均于清明节前开设。”光绪十年(1884)三月二十八日的《申报》记载徽州茶商在九江“每值春夏之交,以茶商生意为大宗,城内外之开茶栈者共四十余家。”茶商在二三月份开始茶叶的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一般在九十月份就告一段落。其时茶号关闭、伙计辞退、家什封存,商人多回家,待来年重新开始茶叶经营活动。因而徽商茶叶贸易活动季节性的特点非常明显。

(2)“兼营”现象相当普遍。在徽州商帮中,某一行业的商人从事其他行业商贸活动的情况很多,其中茶商“兼营”的现象最为普遍。“茶号系季节性经营,然茶商并不闲。因为他们多半兼营其他行业。或开钱庄、布店,或为木材、粮油行商。茶季来临,资金重点投入茶叶,俟茶叶脱手,又在沪、杭采购各类商品回徽州贩卖。所以在徽州,一般地说茶商多家大业大,根基牢固。”[4]

茶商“兼营”现象普遍存在的原因:一是茶叶经营活动具有季节性的特点,大部分徽州茶商不需要花费全年的时间用以经营茶叶贸易。所以他们在茶叶生意的淡季,有足够的时间、精力从事其他行业的经营活动。二是茶商资本雄厚,他们有能力开拓新的资本来源,将多余的钱财投资于其他行业。

(3)合资经营尤为多见。徽州茶商的贸易活动中,合资经营非常普遍。《通商各关洋贸易总册》卷下《光绪十七年九江洋贸易情形论略》记载:“业此项绿茶生意者,系徽州婺源人居多,其茶亦俱本山所出,且多属合股而做,即有亏蚀之处,照股均分,亦不觉其过累。”此外,光绪《婺源县志·卷三五·人物·义行》载:“程金广,字以成,长泾人。国学生。自少任侠不羁。父与亲友合伙业茶,屡折阅,微有退志。时两兄守故业,一读一耕。广请肩父任,许之。经营有年,赀饶裕。”这说明兄弟之间、亲友之间合伙业茶的现象尤为常见。

合资经营的好处有两点:一是资本相对集中,有利于扩大茶叶的营销规模。二是减少了亏本的风险,正如“即有亏蚀之处,照股均分,亦不觉其过累。”

三、茶商促进了社会发展

1.促进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徽州商人在其经营活动中积累起巨额的货币资本,有少数商人将商业资本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加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徽州制茶业逐渐走向规模化生产,通过包买商实现了茶农与市场紧密结合的局面。如茶商俞仰清,为扩大经营,降低成本,筹集资金购进一套德国产的制茶机械设备,计有柴油机3台,抖筛机、切茶机、抽水机各1台,六角形滚筒车色机16台,在龙腾村办起“祥馨永茶厂”,成为婺源实行茶叶精制机械化的开创者[5]。尽管这在当时还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但它毕竟显示了商业资本的新动向。

2.推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徽州地区本来就是一个“十家之村,不废诵读”的“书乡”。徽州商人本身一般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重视对族内子弟培养是他们的传统,故他们经商致富以后,不惜重金在家乡建学馆、办义学、设书院,延请名儒教育乡族子弟。如茶商潘开祥,为“振兴合族文社,首捐租六百秤,课文资给”。又如赵之俊,业茶起家后曾“输千金筑书斋、置学田,以培人才”。

3.促进了陋习旧俗的改变

长期活跃在外的徽商,返归故里后力挽颓风,对偏僻乡村的一些陋习旧俗进行了变易。如茶商夏之政,因“村中四姓杂处,多以烟、赌失业,为害地方。政为之立约严禁,力扫敝俗,人各自食其力,村局为之一振”。又如王接宝,见村中溺女婴之风日炽,毅然鸣官请示严禁,此风渐息。同时,商人们还凭借家中丰厚的资产,大力献田办学、捐建桥路、赈饥救灾、济困扶贫、急难救人、乐施公益等。他们的这些“善行”和“义举”,加速了对邑内良好社会风尚的培植。

[1]陈祖槼,朱自振.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1:431.

[2]朱美予.中国茶业[M].上海:中华书局,1937:64.

[3]杨华.膳夫经手录[M]∥续修四库全书:第1115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4]王珍.徽商与茶叶经营[J].徽州社会科学,1990 (4):1017.

[5]政协婺源县文史资料委员会.婺源县文史资料:第四辑[M].上饶:婺源县印刷厂,1993:50.

【责任编辑 刘晓鸥】

On Economy in Huizhou Mountainous Area in Late Qing Dynasty Taking Wuyuan Tea Trade as an Example

Wang Lijun
(Faculty of Law,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

The natural conditions and economic structure of luizhou mountainous area of late Qing Dynasty are analyzed,and the tea cultivation and trade history of Wuyuan area in late Qing Dynasty are recalled.The operation mode of tea trade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explored.It is considered that tea merchants of Wuyuan in late Qing Dynasty have good cultural training and business ethics,and promote social development.

late Qing Dynasty;Huizhou mountainous area;Wuyuan;tea trade

F 327

A

2095-5464(2014)01-0020-03

2013 06 18

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重点委托项目(AHSKW2011D01)。

王丽君(1988),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茶商婺源徽商
二十世纪晚期西藏茶商的个人生命史研究
乡愁里的婺源
图说
徽商回归
竹枝词视野下的徽商妇形象
徽商精神及其现代价值
明清时代的徽商与江南棉布业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论唐代茶税、茶商对茶文化的影响
画中婺源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