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病多发原因及对策
2014-04-05姚树峰
姚树峰
(黑龙江省密山市兴凯湖水产养殖场 黑龙江 密山 158326)
鱼病的流行对池塘养殖有极大危害,损害了养鱼户的经济效益,挫伤养鱼户的积极性,危及池塘养殖的发展,现就此情况提出鱼病多发原因及对策,供参考。
一、鱼病多发的原因
1.养殖生态环境恶化。一是随着工农业及池塘养殖本身发展,造成养殖水源的污染;二是水资源短缺,养殖用水不经处理,重复使用。三是池塘过度循环使用,不处理不消毒,池塘条件恶化。
2.养殖模式的原因。多数养鱼户集中在低端养殖,片面追求产量,而产量越高,越易患病。
3.苗种原因。一是苗种多为杂交,杂交品种本身抗病力就差。
二是养殖过程中苗种质量差,良种率低,在引种和苗种运输过程中缺乏检疫和管理,使不健康及带病苗种在养殖生产中大量使用。
4.饲料原因。一是品质低,营养不全面,滥用激素,造成鱼类抗病力下降。二是鲜活及冷冻小杂鱼或肉类食品生产下脚料首先是病原携带者,其次污染水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5.缺乏健康养殖理念,防病意识薄弱。一是片面追求养殖效益,忽视养殖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二是鱼病防治技术跟不上养殖业发展;三是只重治病不重防病;四是在治病过程中,用药不对症,重复用药,滥用药物,造成鱼类抗病力下降,病原体产生抗体。
二、对策及建议
在病害防治过程中,要继续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加强养殖全过程的管理,树立科学的养殖观念。
1.改善、优化养殖环境。水质的好坏是决定养殖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因而建设养殖场时,要根据国家渔业水质标准,做好环境质量评估,进行科学布局,合理规划;养殖前,要对水体及池塘进行消毒,杀灭病原体及其他有害生物;养殖时,要充分利用水体空间,进行立体养殖,合理放养密度,使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办法调节水质,修复和改善水质状况。
2.加强检疫,建立生产档案。加强苗种流通环节的管理,切断病原体传播途径,尤其应该从源头做起,加强苗种场的监管和检疫,并建立重大疾病通报制度,使疾病防治工作有针对性。生产各环节应建立生产档案,发生疾病后,能够追根溯源,并可根据以往的发病规律,指导疾病防治工作。
3.转变养殖模式,培育抗病新品种。减少低端常规养殖面积,因地制宜发展名特优养殖,摒弃单一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养殖、观赏鱼的养殖。放弃单纯追求产量和水产品生长速度的发展模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抗病新品种的繁育步伐。
4.加强培训,增强疾病控制力,科学合理地用药。对生产者加强培训,提高生产者的防病治病能力。树立科学的养殖观,做到科学、正确、合理、规范地用药。一是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避免乱用药、滥用药;二是根据养殖种类、生长阶段、年龄、环境因素,充分了解药物特性,合理用药,正确使用用药工具;三是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认真观察用药后的情况。
防病治病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应加强宣传,引起相关部门及养殖户的重视,加强监管和投入,才能促进水产养殖业健康有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