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培育放流史氏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014-04-05何海龙康
何海龙康 萌
(1、黑龙江省饶河大马哈鱼放流试验站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2、黑龙江省渔业经济研究所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18)
史氏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为地球上现存最古老的脊椎动物,被认为是“活化石”,在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等水域均有分布。它身体细长呈细纺锤形,裸露无鳞,背有5行大的菱形骨板,幼鱼骨板带有尖棘,为软骨硬鳞鱼。其身体背部棕灰色或褐色,幼鱼为黑色或浅灰色,腹部均为白色。史氏鲟具有个体大、寿命长、幼鱼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等特点,集观赏、美食于一体,可在鱼池及其他人工水环境中正常摄食生长。其最大个体可达100kg以上。由于捕捞过度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其自然资源量极度下降,已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II(为国家II级保护动物)。自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省开展了史氏鲟人工放流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为了加快史氏鲟资源增殖步伐,提高放流质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确保原种放流
人工培育放流史氏鲟鱼苗选种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亲鱼必须是由黑龙江水域采捕自然成熟的个体,或采捕繁育经人工培育的原种史氏鲟后代。
1、采捕自然成熟的个体繁育放流,可以最大化地保留其自然野性,可以很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忍耐不良环境和抗病能力。
2、人工培育原种史氏鲟,首先也是要采捕自然生长的史氏鲟,保证其纯种,从中选择体格健壮、体型完美、活泼好动的个体,进行繁育,培育出下一代,进行人工繁育放流。
二、鱼苗繁育中要注意鱼病防治
由于史氏鲟苗种培育中多使用水蚯蚓等饵料开口,因此在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各类鱼病。
1、卵霉病 这种病多发于受精卵的人工孵化阶段。一方面,在鱼卵运输过程中,要采取措施,将降温的冰袋(瓶)置于充氧尼龙袋上方,防止其与鱼卵接触。另一方面,在孵化时,使用5-10ppm卫抗(Virkona)流水药浴,并清除病卵,防止其继续感染其它好卵。
2、水霉病 此病是因鱼体体表受伤,患处感染水霉而致。使用5-10ppm卫抗(Virkona)停水药浴;若开口苗超过3cm后发生霉菌病,可采用降温法。
3、气泡病 采取装袋充氧压包办法;或采取遮光方法处理。
4、出血病 生产操作致使鱼体产生应激反应过多或鱼体受其它病害侵袭后引起的继发性感染。全池泼洒二氧化氯,用量为每立方米水体用药0.3g。
5、肠炎病 细菌引起的,为腹部、口腔出血,肛门红肿。使用1kg饵料喷洒1g卫抗(Virkona)制成药饵内服。
6、肿嘴病 细菌引起的,嘴肿、四周充血。适当加大投饵量;随时捞出死苗;使用5-10ppm卫抗(Virkona)停水药浴。
7、烂鳃病 体色较淡,鳃丝发白,行动迟缓,离群独游,使用5-10ppm卫抗(Virkona)停水药浴。
8、白点病(小瓜虫病)使用10ppm卫抗(Virkona)+20ppm土碱(Oxytetracycline)外用药浴;1kg饵料喷洒1g卫抗(Virkona)+2g土碱(Oxytetracycline)制成药饵内服,配制时需注意先溶土碱后溶卫抗。
9、黑体病 病鱼身体发黑,瘦弱无力,腹部瘦小。解剖可见胃内无食物,肠道半透明,内充满淡黄色黏液。使用1kg饵料喷洒1g卫抗(Virkona)制成药饵内服。
10、锥虫病 病原体为锥虫,病鱼行动迟钝,身体在水中弯曲呈“L”或“S”形,常卧于水底,不能摄食,体色黑暗、无光泽,有时会在水中急剧地上、下旋转。使用1kg饵料喷洒1g卫抗(Virkona)制成药饵内服。
在鱼病防治中应坚决杜绝使用鱼类违禁药物,如:孔雀石绿、呋喃类药物、氯霉素、环丙沙星等。同时对鱼苗必须进行严格检疫后再放流,防止传染性鱼病流入自然水域中,形成交叉感染,污染水体,破坏生态环境,例如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病,如发现此病,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死鱼必须焚烧深埋,不得随意乱弃。用过的所有渔具最好将其全部焚烧深埋地下。如病原体流入管道或储水罐,最好应将管道或储水罐废弃,重新翻盖。
三、应采取标志放流
1、标志放流的意义
①评估增殖放流效果,为科学合理增殖放流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其每年需要科学放流的数量,放流规格等。
②摸清洄游路线和分布生长区域,研究其在同一个水域增殖放流的最佳地点,确保其数量、规格和密度等科学合理。
2、标志方法
①剪孔法,用剪子剪鱼苗鼻孔;
②剪尾法,用剪子剪鱼苗背鳍或尾鳍;
③挂牌法(用在比较大的鱼身上),将标志牌挂在鱼的背部或尾部;
④体内标志法,将标志物置于鱼体内的方法,一般用磁性传导率较大的银、镍、不锈钢皮或镀镍铁皮制成,以便标志鱼重捕时容易通过电磁感应器加以发现。
3、标志放流保护措施
通过当地渔政主管部门进行大力宣传教育,不要随意捕捞标志放流鱼苗。并经常走访渔民咨询其增殖放流情况。对于捕捞上来的鱼苗要及时告知当地渔政主管部门,并提供其捕捞相关资料,好做为研究增殖放流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