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
2014-04-05杨俊皎
杨俊皎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研究
杨俊皎
运用文献研究和随机访谈等研究方法,认为优秀运动员学习的障碍主要表现在: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以及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等方面。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客观方面以举国体制为主,主观方面以教练员团队为重。要做好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协调各方力量,全局规划,整体设计,特别要突出国家层面的引导以及教练员团队的积极配合。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文化教育缺失
自上世纪50、60年代“举国体制”形成后,有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探讨从未停止,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只关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需要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社会大众的接纳。
1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中的学习障碍分析
1.1 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是人的本能,从一出生就开始了学习的历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却被人为地附加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学校教育更像是固化了的学习模式。在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下,与学校中学习挂钩的是前程,所谓“学而优则仕”,读好书,考好大学,找好工作就可以赚个好前程。这番设计主导着社会中大部分人的思想,于是学习的目标被曲解为学习的成绩。事则,学习是为了个人的发展,学校中的学习是为了个人全面有序的发展。
对优秀运动员来说,只要他们训练成绩好,能够拿到金牌,就意味着也可以赚个好前程。这样的“捷径”诱惑很大,不仅可以弥补文化课成绩差带来的差距,而且不必在象牙塔里“苦苦煎熬”,不需要“寒窗十年”依然可以出人头地。于是,“殊途同归”的认识出现了,训练的目标也被曲解了,可是能够用“金牌”管一辈子的运动员毕竟少之又少。
其实,无论是学校学习还是运动训练,都是个人充分发展、完善自我的途径,从本质上讲,二者并无直接的冲突,运用合理,反而相得益彰。前苏联运动训练专家马特维耶夫曾在1982年体育科学报告会上指出:“未来运动成绩的增长,不是主要靠最大限度地发挥运动员的体能和机能,而是挖掘运动员的思想和智慧”[1]。这样的例子很多,国内运动员李娜就是很好的榜样。合理安排时间,有效地学习不仅可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而且可以教会运动员更好地理解教练的意图,更容易体会体育的真谛。
1.2 学习动力不足
学习目标的不明确直接导致学习动力的缺乏。在我国现行的训练体制下,绝大多数优秀运动员都是从小受训,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习惯导致他们中的多数对待学习的态度或是应付,或是完成任务。对他们来说,学习永远排在第二位,训练是必需的,学习是可以选择的。
另外,我国“金牌战略”的丰厚物质奖励也为运动员的学习带来了负面影响。大笔的奖金给这些未成年孩子带来更多的是功利性的刺激、虚荣性的攀比。当这些浮华的东西伴随着他们成长时,必然会泛化到价值取向上,积重难返。反之,与金牌光环的刺激相比,学习多在寂寞中求喜悦,自然缺乏应有的动力。再者,由于政策上的倾斜,相当一部分优秀运动员挂靠在普通高中直接升本,可以轻松拿到本科文凭,这又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知识的“廉价”。
1.3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由于训练时间的挤占,加上不定期的外训与比赛,优秀运动员很难保证集中的学习时间。这在系统性要求很强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对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致命的。久而久之,破罐子破摔,文化课学习就成了老大难。良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养成,自然无所谓学习的兴趣,更不提自学了。这环环相扣中,摧毁的是年轻运动员对于学习的热情与渴望;等到日渐长大,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时,为时已晚。虽然曾有过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返校苦读直至拿到博士学位的先例,但毕竟邓亚萍式的人物寥若晨星!
2 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2.1 客观因素
2.1.1 举国体制办体育
作为新中国体育发展的一项国策,举国体制在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致在国际体坛上占据重要地位的过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一体制的创建目的就带着强烈的功利性,后期金牌物质奖励更是加剧了这一负面性。伴生这一功利性的是物质的欲求和精神世界的荒芜。可以理解,从衰草残败中建立基业,信心是最主要的,而直接为信心作注的就是看得到的成绩;没人会关注显赫成绩背后有多少付出,有多大的代价。而为此付出汗水、泪水以及宝贵青春的不止是光环映照下的那些宠儿们,为金字塔奠基的人无可尽数。
不可否认,举国体制在特定时代中有它的历史进步性,但是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社会在进步,可我们的运动员依然是为了金牌而练体育,在他们的心目中,成绩依然是第一位,金牌的荣耀、奖金的丰厚远大于对运动本身的享受和对体育精神的追求。
2.1.2 社会大背景
就普通社会大众而言,对待运动员往往是双重标准。一方面是由金牌情结导致的对明星运动员的崇拜以及对竞技体育的追捧,另一方面却是在现实社会中对退役运动员的不认可。显然,在功利影响下金牌的地位在社会大众的心里被人为地抬高了,例如,很多人并不是为了享受体育去看比赛,只是为寻找那可能拿到金牌的刺激。体育背上了额外的包袱。在社会主流的影响下,运动员们为了那个耀眼的光环,穷其青春,个别运动员甚至不惜作假用药。同时,又因为社会对他们学识的不认可导致部分优秀运动员尽可能在黄金期多出成绩,多捞资本,以铺后路,多的是急功近利。没有人有时间去关注看不见的成长,精神的高尚多是无人处才体现出来的奢侈品。
2.1.3 教师团队
优秀运动员的文化教育中,教师团队承担授业的重任,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可现实情况与其地位并不相符,尤其是文化基础课的教师,处境尴尬。以笔者所在的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一方面,文化基础课教师的专业绝大部分与体育无关,与职业教育无关,因此刚上手时难免不适应,教程多为劳多而效寡,这在打击教师积极性和热情的同时也使优秀运动员在文化课的学习上前遭先天不足,后逢教育不对路,对本就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们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方面,在现行训练体制长期的影响下,大部分优秀运动员的心目中,教师的地位与其重要性严重不符。先入为主的概念残酷地吞噬着教育的有效性,也难再谈教育环境的设置和教学氛围的营造。
2.2 主观因素
2.2.1 优秀运动员自身
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很多人会在现实的环境中无奈地生存,特别是优秀运动员。从小到大,包裹他们的只是成绩,过早地经历人世的沧桑,体味本不该属于他们那个年龄段的悲苦,使他们原本也属敏感的神经日渐麻木。或人或己的提点,或显或隐的暗示,在这些孩子们的心里渐次内化为一种对物质的依赖;大家更愿意去倾听“雨打荷叶”的清音,却无趣享受“润物细无声”的意蕴。
天真与早熟不协调地统一在我们的运动员身上,看似满不在乎的背后隐藏的是一颗脆弱的心灵。表现在学业上多为两极分化,要么认真对待,要么消极抗拒。以笔者自身的授课经历为例,在讨论时,会听到诸如“老师,学习这个有什么用?”、“老师,对于体育您知道的太少了,黑幕很多!”以及“老师,我们都被利用了”等等的谈论。面对这些,我们在心痛的同时,更多是无奈。
2.2.2 教练员团队
在有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问题的原因探析中,教练员是重中之重,他们影响着优秀运动员的价值取向。朝夕相处,身教言传,无时不在影响这些正在成长中的孩子们。优秀运动员班级的学习状况,基本上能以各训练中心为单位来了解,要好,一个队都好,要差,整个队都松懈。在文化教育方面,教练员团队施于运动员的影响由此可见一斑。显然,教练员团队是现行体制的宠儿,处于金字塔上端,本身具有无言的说服力,可成功不可复制,教练员的今天无法代表运动员的明天。
3 对策
3.1 体制方面
体育是人的一项基本技能,每一个人都离不开体育。具有体育特长的人接受科学的训练,是为了获得个人能力的发展,为了享受体育的魅力,而不是为了愉悦公众的眼球。体育训练不需要以知识为代价,更不需要以健康为代价,适合的人做适合的事。时代要求我国的训练体制要作相应的调整甚至是大幅度的改革。我们不否认举国体制曾有的辉煌,但作为时代的产物,必须与时俱进,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新时代里,应该秉承新的战略思想,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保障工作,切实保障运动员的文化教育权益和切身利益,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体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体育事业中的民心工程。[2]”以我国目前的综合国力,已经不再需要体育去证明什么,那就还体育以本色,褪尽铅华,让它从那个虚高的地方下来,回归到应有的位置。时间会证明一切,只要抛开功利心,丢掉虚荣心,就能理性地看待这一问题,找到突破口,克服重重阻碍。
3.2 社会大背景
对于普通的社会大众,导向最重要。虽然前面“双重标准”的习惯养成已久,但只要国家层面从体制上、从根本上改变对体育的定位,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民众也定会理性地看待体育。显然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一个必需的过程,体育必将在社会大众的瞩目中回归自己的本色。到那时,崇奉体育精神,享受体育乐趣,欣赏运动员的魅力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看比赛是为享受,为体味,而不是为看金牌,参加比赛是为享受体育,为完善自我,而不是为争夺金牌。金牌当然是一份荣耀,但体育魅力和体育精神才是亘古长存的。
3.3 教师团队
作为营造文化教育大环境的教师团队来讲,最重要的就是结合职业发展研究优秀运动员的学习规律。以笔者所在的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理论上,要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科研的配合,至少要把一线教师的观念转变过来;实践上,一线教师要接地气,努力得到学生的信任,有效开展课堂教学。宏观上,学院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大环境;微观上,切实关注教师的教学努力和科研环境,关心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文化教育对环境的要求是非常高,所谓“好的学生是‘熏'出来的,而不是‘教'出来的”[3]。只要是为了学生,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一定会摸清优秀运动员的学习规律,从而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4 优秀运动员自身
能够成为优秀运动员的孩子大多聪慧,怎能不知学习的重要性?可事实上的知行割裂明确昭示了其间种种的无奈。体育这条路并不好走,真正能够吃到体育饭的毕竟只是一小部分;进入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优秀运动员的安置问题将越来越突出。例如,曾鼎沸一时的“‘邹春兰式'的悲剧”[4]。可是,他们并无退路。体制、环境以及现实决定了他们只是过河的卒子。他们像战士一样,只需听从命令,只需服从。在这样的情况下,无论以后是受益者还是牺牲品,他们关注的都只是训练成绩,只要大环境没有改观,我们无法对这些已经很不容易的优秀运动员们再提什么额外的要求。
3.5 教练员团队
无论哪方面,教练员团队对优秀运动员的影响都是不言而喻的,他们是整个局面改观的核心力量。身处其间的教练员团队最知这个行业的甘苦,也是在这个已改变的社会中最有可能做出有针对性举措的一方。“教育的最大秘诀是:使身体锻炼和思想锻炼并行不悖。[5]”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不仅会提升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也会提升体育训练的效度,从而促动体育训练与文化教育的良性互动。
事实上,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表象的背后,掩藏的是诸如体制、社会配套以及协调机制等大问题,这需要全局规划,整体设计。这是一个漫长且痛苦的过程,需要身为其间的每一个人为此做出努力,特别要突出国家层面的引导以及教练员团队的积极配合。国家层面在体制方面做出的努力将引导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教练员团队的身教言传会从根本上突破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发展中的瓶颈。客观讲,众多的优秀运动员用他们的青春和汗水为祖国争取荣誉,在文化教育方面,国家理应设立合理的补偿机制,但绝不应该是那没有多少含金量的薄薄一纸文凭。
[1]王凯珍,潘志琛,王华倬,等.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缺失的分析与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20(1).
[2]刘延东.在全国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体育报,2012-07-10(1).
[3]虞重干,郭修金.我国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理念的重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31(2):55-59.
[4]苏雄,曹春宇.“邹春兰式”悲剧的社会学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6(8):22-24.
[5]让·雅克·卢梭著[M].彭正梅,译.爱弥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Discussion on the Problems of Elite Athletes 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YANG Junjiao
By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random interviews,this paper thinks of excellent athletes learning obstacles in,learning goals are not clear,and learning underpowered and did not developing good study habits,etc.Many reasons cause this phenomenon,give priority to with the sports system in the objective aspect,and the coach team in the subjective aspect.To achieve the goal of elite athletes'culture education,all social forces should be coordinated,overall planning and integrated design,in particular to highlight the country's lead and actively cooperate with the coach team.
elite athletes;cultural education;lack of cultural education
G80-05
A
003-983X(2014)06-0474-03
2014-01-20
杨俊皎(1978-),女,内蒙古四子王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历史与文化、职业教育.
福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福建福州350003 The Ministry of Public Foundation,Fujian Sport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Fujian,3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