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樟子松人工林间伐抚育最佳模式的研究

2014-04-04隋永祥

现代农业研究 2014年3期

隋永祥

摘 要:本文分析了樟子松人工林的生长动态,着重对抚育方式方法进行研究,进而找出间伐抚育的最佳模式。

关键词:樟子松人工林;间伐抚育;最佳模式

几十年来,黑龙江森工企业营造了大面积的樟子松人工林,以兴隆林业局为例,樟子松人工林面积占整个人工林保存面积的60%以上,这些林分大部分成林,长势良好,已成为森工企业后备森林资源的主体部分。这些林分随着林龄的增加,已逐渐进入林术之间为争夺营养空间的干涉型竞争状态。导致的结果是林木自然稀疏,一部分转化为枯立木而失去利用价值。据更新普查结果证明,由于间伐抚育不及时和间伐方式不当造成后备资源的浪费。因此,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必须对该林分进行人工调控,调整种内种同的矛盾,形成良好的人工林群落,增强林分的稳定性,从而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

1 兴隆林业局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

黑龙江省兴隆林业局地处黑龙江省中部,林区地处哈尔滨市所辖木兰、通河两县内,局址设在巴彦县兴隆镇。气候属于湿润性季风气候,年均气候1.2℃左右,最低气温在一月份,平均为-23℃;最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0.7℃。历史极低温-45 ℃,1985年以来最低温为-40.7 ℃,最高温35 ℃。稳定通过10℃的初终日数123 d(5月22日—9月21日)≥10℃的有效积温2200℃~2300 ℃,无霜期约120 d(±12 d)。初霜期平均为9月18日。最早9月10日,最晚10月5日,终霜平均5月25日,最早5月14日,最迟6月4日。年降雨量为590 mm~660 mm,其中春季占13 %,夏季占65 %,秋季占18 %,冬季占4 %。变化趋势是由东向西渐增。光照丰富,年日照时为2350~2550 h。太阳辐射总量为110千卡/cm2,年光和有效辐射50千卡/ cm2。

2 林分的动态分析

试验地选在1994年营造的樟子松人工林内。当年成活率在95%以上,保存率90%以上。2004年郁闭成林,形成了良好的森林环境,随即开始了林木竞争,普遍出现了自然稀疏现象,并日趋激烈,亟待抚育。

2.1成活阶段 造林后l~2年的幼树是个体对立地环境的适应与恢复时期,生态位适宜,致使林术分化株数很少。

2.2幼林阶段 造林后2~3年后至林分郁闭前止。此阶段中每株林木均有足够的营养空间,主要是幼树与杂草竞争,尤其对樟子松阳性树种而言要加强土壤管理与林木管理(幼林抚育),促进幼林郁闭成林,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2.3林木分化阶段 樟子松人工幼林从郁闭开始就形成了森林环境进入了成林阶段.从而产生了林木之间为争夺营养空间的干涉性种内竞争。在这种竞争过程中生命力强,苗木质量好,小区立地质量高的,栽植质量好的,个体遗传性好的林木则处于优势地位,成为优势木。与此相反处于劣势地位的林木将成为被压木,出现了分化和稀疏的自然现象,随着不断的分化稀疏最终每株林木均有了足够的营养空间,林木竞争便停止。

2.4林木稳定阶段 林木自然稀疏结束,每株林木均有足够的营养空间,林木之间不发生竞争,但此阶段的林术株数也在减少。

3 研究方法

3.1抚育强度 在立地条件相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樟子松人工林内选试验区。试验区共分5组,设立了标准地,样地面积每个1000 cm2,按10 %、20 %、30 %、40 %的抚育强度进行抚育,与对照区对比,分3次调查整理数据。

3.2林木分级法 林木分级方法是采用以小群体为单元的林木相对分级法。林木划分为5级,即A、B、C、D、E为代表。A级木长势良好优势木,B级木仅次于A级木,C级木生育不良处于半被压状态,D级木长势不良,处于全被压状态,E级木处于濒死或枯死状态。

3.3抚育方法 培育A级木,间伐B级术,解放C级木,清除D、E级木。

4 结果分析

4.1径级变化 保留的林木越少径级越大,即不同的林分密度与径生长呈正相关。

4.2材积生长量变化 试验结果表明.30%的间伐强度材积生长率最大,20 %的强度次之,对照区最少。

4.3对总产量的影响 从试验结果看,抚育间伐对林分总产量是有影响的,试验区均比对照区产量高。

5 试验结论

5.1樟子松人工林的动态间伐抚育是一个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优化抚育模式。

5.2提出的培育A级术,间伐B级木,解放C级木,清除D、E级木的间伐基本原则既符合林木分化规律,又兼顾了经济效益,使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了,形成了一个动态间伐系统。

5.3试验表明 30%的间伐强度林木生长量最大,总产量增加,樟子松人工林中间采伐利用是可行的。

5.4樟子松人工林13~15年应进行首次间伐抚育,然后每隔5年抚育一次,直至最后一次主伐为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