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嫩江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4-04-04赵欣
赵欣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嫩江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现状,总结出制约马铃薯产业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促进这一地区马铃薯产业发展。
关键词: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1 嫩江县马铃薯产业现状
嫩江县具有悠久的马铃薯种植史,地处高纬度、昼夜温差大、耕层深厚、生态环境优良、适合发展绿色有机马铃薯种植,是马铃薯种植的最佳区域。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引进优良马铃薯品种进行种植,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年种植面积一度超过15万亩,是黑龙江省马铃薯主产区。近年来,嫩江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工作,把马铃薯生产纳入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范畴,成立了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办公室。2007年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资企业嵩天薯业落户嫩江,使我县马铃薯生产初步形成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达到30万亩,平均亩产1850 kg,成为全县种植面积最大的经济作物。
2 嫩江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优势
2.1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嫩江县位于黑龙江省西北部,地跨东经124°44′30″~126°49′30″,北纬48°42′35″~50°00′05″。县属耕地647万亩,跨四、五、六三个积温带,年≥10 ℃活动积温1,850℃~2,250 ℃,无霜期85~125 d,年降水量550 mm,年平均日照2400 h,土壤以黑壤土为主,有机质含量4 %~8 %。作物生长季节昼夜温差大,光温同步,雨热同期,马铃薯种薯退化慢,病害轻,产量高。
2.2区位销售优势明显 嫩江县北接大小兴安岭结合部,与呼玛县相连;东依小兴安岭,与爱辉区和孙吴县相毗邻;西傍嫩江,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自治旗和鄂伦春自治旗隔江相望;南连松嫩平原,与“中国马铃薯之乡”讷河市毗邻,是齐齐哈尔以北、加格达奇以南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富嫩铁路、G111国道、S208、S301省道穿境而过,便利的交通条件,使商贸往来活跃,马铃薯转运方便,销售优势非常明显。
2.3龙头企业带动作用突出 2008年嫩江嵩天马铃薯深加工项目落户嫩江,该项目总投资7.5亿港币,年可加工马铃薯60万吨、生产精淀粉8万吨,并积极组建了马铃薯种植基地及大型农业机械合作社。2011年8月,嫩江县嵩天薯业有限公司顺利开机投产,极大促进我县马铃薯产业的提档升级,调动起广大农民的种植积极性。
3 嫩江县马铃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种植盲目分散,规模化程度低 我县马铃薯年种植面积虽然较大,但基本上属于自发种植,未形成组织化和规模化生产,同时由于土壤残留药害影响,存在地块选择和种植规模的随意性,种薯选用的盲目性,种植密度的随机性问题,统一管理和集中经营措施无法落实,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化经营水平的提高。
3.2栽培技术水平低,耕作管理粗放 马铃薯创高产对栽培技术水平要求较高,我县农户由于受传统栽培观念影响,生产投入不足,突出表现在施肥、灌溉和病虫防治方面,生产管理粗放,又缺少专用配套机械,严重制约了马铃薯产量和品质的提高。
3.3营销系统紊乱,市场价格不稳 由于我县农户种植马铃薯多属自发种植,组织化程度低,虽有部分农户与企业订单生产,但受利益驱动,有些农户往往在歉收价高时,撇开企业卖高价,丰产价低时又无保障,市场风险极大,农户与龙头企业之间未形成真正有效的利益共同体,营销系统十分紊乱。
3.4生产用种薯混、乱、杂 我县马铃薯生产由于未形成统一组织化生产模式,因此大部分农户大多自留种、自购钟,品种多、乱、杂,等级良莠不齐,常常造成产量和品质不稳定,给加工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造成加工产业链条松弛或断裂。
4 加快嫩江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面对嫩江县马铃薯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龙头加工企业为带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优势区域和重点地区,优化区域布局,加快优质品种和栽培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增强马铃薯生产、加工、储藏和流通能力,提升产业化水平,确保马铃薯这一产业真正成为嫩江经济腾飞的强势产业。
4.1牢固树立产业思路 我们要牢固树立产业思路,采取明晰可行的措施,加强统筹协作,加强信息共享,加强工作配合,形成共同推动产业持续发展的合力。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马铃薯产业是实现我县现代农业的必然选择的优势产业,我们一定要树立信心和勇气,扎实落实各项工作。
4.2强化产业技术指导和培训 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技培训指导服务网络,力争每年办好1~2期马铃薯产业技术专题培训班,使每户都有1名掌握马铃薯栽培技术的明白人,每村有1名产品经销人或农民新型技术员。
4.3完善种薯繁育体系 充分依托黑龙江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等各大科研院校,切实抓好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要积极争取种薯繁育项目,全力抓好种薯生产基地规模化建设,保证种薯质量,切实提高原料基地生产能力。
4.4培植加工龙头企业 以现有龙头企业为基础,强化政府组织、协调、引导作用,逐步改变以往我县农户与加工企业之间缺乏有效沟通的不利局面,彻底转变马铃薯产业经营新模式,真正实现我县马铃薯产业“龙头企业加基地,基地联农户”的良性发展格局。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