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万国和“第56号教室”

2014-04-04张艺芳重庆报道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万国张老师读书

本刊记者_张艺芳 重庆报道

张万国和“第56号教室”

本刊记者_张艺芳 重庆报道

张万国:1998年至今担任西南师大附中语文教师,历任初中、高中班主任。2011年起担任西南师大附中“创新班”班主任。

开辟“试验田”

2011年秋季开学,张万国老师作为班主任的“创新实验班”在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建班。两个创新班作为一块“试验田”,集合了92位综合能力不错的学生,他们将在张万国老师的引导下,开展一系列创新活动。开学典礼上,张万国老师阐述了自己的办班理念:“拓展阅读,开阔眼界;用各种集体的活动来提升班级的凝聚力和学生个体的自信心;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班级锻炼他们独立自主的习惯。”张万国解释,这些尝试,都是为培养出具有现代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公民。

创新班的创新活动包括实行学生自治管理、开列阅读书单、去北京游学、去学校附近的缙云山拉练等。创新班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班前的“入格教育”中,张老师对学生说,你们将成为一块试验田——创新班的部分班级管理方法和实践活动,在学校里的其他班级进行推广。

入格教育,即在班主任张万国的引导下,开展的一系列开学方式体验。包括对学校软硬件环境的熟悉、班级人际环境的快速熟悉、建班规划的讲解和审订、素能特训、升学礼、建班典礼、学生自己制定班规、高中学业规划、系列主题讲座等。

前后延续了一个月的“入格教育”活动,张万国把自己的建班设想,详详细细地告诉家长。让家长和学生一起,听完关于各个职业介绍的讲座后,做出对学生未来职业的大致规划。王旎瑞只是暂定了自己喜欢的领域,她喜欢经济。

2014年6月9日下午,创新班的毕业典礼。它与三年前的开学典礼形成一个对照。此时,张万国已经成为嘴里喊的“国哥”“张sir”“斑竹”“万国”。如今,王旎瑞通过自主招生被清华录取,即将圆梦。

“国哥”略瘦,戴一副细框眼镜,虽说已进入不惑之年,心态年轻,做事有股年轻人的果断。

“国哥”工作的西南大学附属中学位于嘉陵江畔。1999年后,国内学校进入市场化扩张阶段。应试教育成果好的学校,成为家长追捧的对象。就在这样的浪潮中,附中成为“没落的贵族”,这是副校长刘其宪的说法。倚靠西南大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2011年起,学校开始了革新之路——“创新实验班”便是改革的行动之一。

放权与自主

张万国是一个“撒手放权”的班主任,遵从“民主”的管理方式。他的班里,干部通过“竞选”的方式产生,先毛遂自荐,然后学生实名投票,以举手表决的形式现场点清票数,由此产生每一个职位的干部。对于做得不符合众议的干部,群众十人以上联名,可以向班主任提出“弹劾”建议。班委分为四个级别,六大部门。管团务的团支部、管行政的班委会和管司法的纪律院负责班级的管理。这三个部门的一把手和班主任被同学们戏称为“高干”。三个部门逐级细分,下面是中层和基层干部,各自管各自的下属。

创新班学生自己定的班规里有着这样一条规定:保持教室内整洁,每个人座位周围的地面不能有垃圾。一天之内,如果第二次发现某同学座位上有垃圾,保洁员就会做记录,逐级报告上级。张万国解释:“恰如,在国家大事发生时,一个国家的总统就会出来道歉,这就是上级对下级负责。”

一天,班主任走进教室。看到某个学生的座位上有团废纸。他找到班长,并告之某人的地板上有垃圾。班长找到清洁委员,清洁委员又找到保洁员。保洁员也不去捡纸,敲那个同学的桌子,“咚咚咚”。学生抬起头,“敲那么响,莫非我的地盘上有垃圾?”学生一看,真有,就捡起来。这正是他们每个班委工作的过程。

有老师评创新班的自主管理,认为“你是在培养孩子的官僚意识”。张万国解释:每个人都当干部,反而不是干部了。每个领域,都需要有管理能力的人。他认为,每个孩子要有领袖气质,有全局思考的意识,在团体中能起到引领作用。

张万国坚持用“班级学生自治”的方法,培养出孩子们的现代公民意识,比如责任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一些游戏活动,让学生从各种活动的体验中感受到德育。

“入格教育”时,创新班进行了五天的素能培训。在一次游戏活动中,有些队长感动得流泪。那是一个分小组的游戏,由每队的两个人牵着一个绳圈儿,队员从绳圈儿中一一通过。队长制定出好的方法,如果用时最久,队长将受罚。每一次的挑战,惩罚加倍,做俯卧撑的数目成倍增加。到了最后,队长做得很吃力,队员就跟着一起做,帮队长减轻惩罚量。队员如此能体谅队长,便出现了队长感动到流泪的场景,成为他们难忘的共同记忆。

北京游学

素能特训

2011年11月,由语文老师张万国、化学老师和美术老师陪同,两个班的学生一起,组成将近一百人的团队,去北京进行为期五天的游学。

前两天,由毕业于附中的学长带领,他们参观了北大和清华的校园。校史馆、图书馆、实验室,他们边走边跟高校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也了解学校的文化氛围,以及他们所接受的大学教育。每天了解一个学校,在每个学校听两场为他们准备的讲座——演讲者只做20分钟的报告,剩下40分钟的时间留给学生自由提问。

创新班参观清华图书馆

运动会入场式结束后

后两天,他们一起游览了故宫、长城、天坛、圆明园、颐和园、恭王府、什刹海胡同、鸟巢等。在来北京之前,张万国就发挥语文老师的资料源作用,给学生发了一份一百多页的各个景点资料。走到故宫,导游问是否需要讲解,因为提前做了研究,学生对于故宫的了解已经很多,学生回答“不用”。导游不服,高一的孩子稚气未脱,但勇气十足,跟导游畅聊历史,让导游很佩服。

游玩是带着自己的课题进行的。学生们分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可分别对北京的皇城文化和商业文化进行考察,而皇城文化又可细分为宫廷建筑文化和民居文化。下午2:00左右到故宫,接着是4个小时的“放羊”,按小组分头行动,下午6:00集合,无一迟到。

11月的天,北方进入深秋,落叶乔木使秋天的韵味儿更浓。一群穿着灰色呢子外套的孩子,很认真地搜集着置身其中的学长带来的信息——这个场景像极了电影《风雨哈佛路》的开头,主人公参观哈佛校园的样子。

回忆起那次北京游学,王旎瑞说:“它对我高中的生活有一种引领的作用。学长学姐的讲解,老师的讲座,有一种浸润的效果。”

到了北大图书馆,学生才知道什么才是知识的海洋,自己读过的书只是某一书柜的一角。参观清华大学校史馆,透明的有机玻璃上浮雕以优秀校友的头像,学生们尖叫着,很多人物都是他们平日在教材里所熟识的。

秋天的未名湖畔,清风徐来,微凉却不刺骨。

一个学生半开玩笑地说:“张老师,你觉得在这湖畔做什么最有意思呢?”

张老师回答:“到对面太阳能照到的地方去读读书呗。”

学生笑说:“到哪儿都看书?你酸不酸?”

张老师反问:“那你觉得做什么到哪儿都行呢?”

学生回答:“谈恋爱呗。”

张老师用略带怀疑的目光看着这个眼前的学生,笑问:“你准备把恋爱放到这儿来谈?”

此时,创新班建班两个多月,学生已经习惯跟老师开玩笑。张万国时常带着灿烂的笑容,素日里擅长各种幽默,没有老师的架子。在北京游学的照片里,他跟着学生一起搞怪,要在照片中仔细辨认,才能看出这是老师。

2014年6月11日下午,高考后的第三天,胡俊男在学校的足球场上跟球友踢球。这几天,重庆刚好是阴天,偶尔下起的小雨,让盛夏的气温稍降。他是西南大学附中2014届创新(1)班高中毕业生。高二最忙的时候,他依然参加学校的足球队的活动,每天下午放学踢一个小时的足球。上完晚自习、完成作业后,他仍要完成一定的化学奥赛学习任务。

谁曾想,他就是当年在未名湖畔,说要在那里谈恋爱的孩子。凭借对化学的喜爱,加上在化学奥赛上的每日付出,他已被北大录取,拥有任选专业的机会。“你半开玩笑时说出的心愿实现了哦?”他腼腆一笑,“我觉得大学的学习生活,跟高三相比或许不会轻松多少,(要不要谈恋爱)还要看到时候的时间。大学对于我,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高考过后,迎来一个不短的暑假。几天后,他和另外几个“创新班”的同学将出现在厦门,作为高中毕业后的放松之旅。

一份读书单

创新(1)班班级信条第七条:书籍的力量值得我们无限信仰,写作的人生值得我们永远践行。

建班之始,张万国用三节课的时间,讲他所理解的语文到底要怎样学,让学生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在他看来,这样疏通之后,学生的主动性会强一些。他认为语文的学习在于阅读和写作兴趣的培养,以及习惯的养成。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对想象力的开发和观察力的提升都大有裨益。

高一入学不久,他和创新(2)班的语文老师一起,为学生们开列了一个荐读书单。书单中,既有我国古代的经史子集选读本,当代的小说和散文,现代的诗歌、美学、历史著作,亦有域外的小说、诗集、传记、音乐、宗教和科学著作,另有40种报纸杂志推荐。

王旎瑞认为,书单是非常有益的,高中是接受知识比较重要的一个阶段,语文老师推荐的书,跟当前的现实接轨。通过这些书可以看清现在所处的时代,理科生读的书更接近事物的本质,她作为一个文科生,通过阅读社会学、历史方面的书籍,可以形成对事情的理性认知和对世界架构的认识。

为了督促学生的阅读,高一时,张万国便和学生约定:每人每天至少读10页书,每周要交一次读书报告,至少写200字的读书笔记。每个月用一节课的时间做读书会,分享读书心得。读书会上,先畅谈20分钟,从中抽取出大家感兴趣的主题,剩下的20分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讨论。每个月做一次读书沙龙,选一本大家都要读的书。高二的时候,便成了两个月做一次。高三的时候,迫于高考的压力,沙龙活动就取消了。

“读书——交流——写作——读书”,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过程。学生越写越多,有时甚至超过1000字。写作内容方面,他启发学生记下读书的感想和日常的思考。

他让学生做“书账”,书账里记录下所读的书目信息,包括书名、作者、出版社、内容简介、读这本书的起止时间,以及读这本书的感想。学生翻开自己的书账,就发现自己的精神成长轨迹。

在他当班主任的三年间,不会对任何一个学生发火。但学生说,你把“下三滥”的做法都用到了。这个说法缘起于他发现一个学生不读书。

他问学生:“你读书了吗?”

学生说:“没读。”下午,晚上,第二天,第三天,他一直去问那个学生这句话。学生有些不耐烦:“张老师,你不要问了好不好?”

第四天,学生看到他就说:“我读了。你就不要问了吧,我都养成习惯了。”

他则继续表面淡定,用一直以来的幽默语调反问:“四天,你能养成习惯?”

张万国后来回忆,其实我就问了七天,那个学生读书的习惯就养成了。

大约三周后的一天,他又去问学生:“昨天是否读书?”

学生一拍脑门:“哎呀,昨天忘了。”

他并不恼怒,笑道:“那我提示的时机正好。”

创新班的北京游学

读书沙龙

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张万国受益很大。他认为:大学的师范课程里,教育学课很多人根本没听,那些教育学的公共课还不如改成阅读教育学的名著。高一下学期,学生把语文阅读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作家,读作家的主要作品,还要阅读该作家的评论性文章或研究专著,之后写一篇论文。王旎瑞研究的是鲁迅,受邀参加了中学语文鲁迅研讨会。研讨会上,她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学生,面对各位研究鲁迅的前辈发言。王旎瑞回忆说,我对鲁迅的研究不深,我只是以一个高中生的视角,说出自己的理解。

她每天至少读50页,是把读书计划执行不错的学生。下了晚自习回去,10点多一点儿,到11点半睡觉前,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可以用来做课外阅读。她给自己的规定是:作业和文科记忆性的内容必须在学校完成。这正是创新(1)班的班级信条第二条:世界会向有目标的人让路,成功就是按计划日事日毕。她认为:不是记忆的时间长记忆的效果就好,要逼一下自己,而给自己一种压力,那样学习效率才高。

张万国评价王旎瑞,阅读面广,有人文情怀。当她参加清华自主招生时,其中面试题有“单独二胎政策你怎么看?儒学在当代的价值你怎么看?”她回答起来,便无难事,学习就是这样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

甘坦手拿一本《约翰·克里斯朵夫》,这是他从自家的书架上随手取来的。受父亲的影响,他喜欢数学,喜欢读哲学家的传记。他认为哲学和数学是相通的。高二时,他看过《全球通史》之后,觉得不错,便推荐给王旎瑞,王旎瑞从书中受益很大。

他们相互推荐书读,读了之后再相互交流,就像王小波所编故事《绿毛的水怪》里的情节,读的某一本书会勾起一段记忆,当年阅读的体验成为一件往事,回忆起时总是充满奥妙、丰富异常。

胡俊男喜欢英文原著,他读过英文原著《傲慢与偏见》,至今回味无穷。他喜欢读周国平的散文和林语堂的作品。

他们三个人坐在一起聊阅读,就是一个小型的读书沙龙。三人聊起哲学方面的书。

个性化舞台

学校旁边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王旎瑞和甘坦自发组织成立了“30分钟的希望”志愿者委员会。每周抽出半个小时的时间,与患有脑瘫的孩子聊天。现在,2011级创新班毕业了,而这个志愿者委员会将保留,也作为创新班的传统传递下去。

根据课改要求,学校在2011年新增了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学生可依据自己的兴趣上报课题,课题通过后,会被分到不同的实验室,由西南大学的老师负责指导。王旎瑞的课题是“不同品种蚕丝的力学性能测试”,她在半辅助的状态下完成实验,总共要做将近600多个样本。为了完成课题,她利用课余时间加上暑假的很多个下午,耗时3个月。在实验室里没有做完的样本,她拿回家继续做,再送到实验室。实验室里,老师会告诉她要做什么,或者下一步计划。实验室的研究生会给予她仪器使用和具体操作上的帮助。

学校新增的“雏鹰计划”,略像大学先修课。有电学、人格心理学的课程,也有结合当地特色的研究,比如:将历史和环境保护结合,进行生物采样性研究,探究嘉陵江野生动物的状况等。

回忆起三年的高中生活,他们异口同声:高一、高二太忙了,活动很多,高三太清闲了,真的是太幸福了。王旎瑞参加了数不清的活动,最多的时候是在学校的缤纷节期间,她同时有六条活动线,每一条线都在同时进行,要不停地操作,都要兼顾。活动多了,互相配合就会一点点产生影响。甘坦记得高一有一段时间,他要进行研究性学习,又要参加辩论赛,要正常上课,又要上奥赛课,整天都风风火火。他们评价在创新班的种种经历:“创新是一种态度。北京那边的素质教育发展得更好,我们学校的这些活动,与其他学校相比,很难说出有什么具体的不同之处,走得并不远。但是,这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在各种活动中,学生都能找到展示自己特长的舞台,一次缤纷节期间,一个男孩儿会开挖掘机。那时校园里正好有几个建筑工地在施工,就把挖掘机开来,在师生面前表演。

在各色的活动中,师生互相配合,长此以往,班级的整体氛围就不一样了。课余时间,会有学生跑上讲台,说“我来讲一下我的学习方法”,然后在黑板上讲一通。每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班会上,张万国让学生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则回答:“张老师,我们的学习方法都已经分享过了。”

缙云山拉练

调皮少年

几年前,张万国带的班里,一个调皮的学生伙同十几个孩子,约了另一伙在校门口打架。幸好在开打前,被看到,报警后,事情就没有发生。学校打算给这个调皮的孩子以开除处分。张老师不同意这个处罚。他给学校承诺,把孩子留在了自己的班级。他请孩子到办公室“喝茶”,便有了接下来这一幕。

张老师:“哥们儿,你给我过来。”

孩子过来说:“你为什么要把我留下来?”

张老师:“你能不能说话口气软一点儿?”

孩子换了个缓和点儿的口气,又说了一遍。

张老师回答:“因为我觉得你可以当警察。”

孩子扑哧一声笑了,问:“为什么?”

张老师:“那你觉得我们班某某(班里性格温和的另一个孩子)可以当警察吗?”

调皮孩子又笑了:“我才被警察抓过。你不觉得我是坏人吗?我跟别人打过架啊。”

张老师:“打架就是坏人吗?我不觉得。”

此时已是高三,孩子最后努力了一下,考上了泸州警察学院。在警校的几年,每个学期寒暑假都回来探望张老师,毕业后留在重庆本地当警察。

每次调皮孩子回来探望张万国,他就会更坚信,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才能对个体进行适宜的素质教育,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信,而我要做的,就是找到他的优点,并给他展示的机会。张万国心里的目标是——班上人人都比较自信。

要通过各种机会,给学生提供表现的平台。搭建这个平台,还需要学校内的氛围改变,学校的领导者们不断推动。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家长和学生都期待有更多像雷夫一样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老师——雷夫·艾斯奎斯,1981年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近30年来一直执教于美国洛杉矶霍伯特丛林小学,坚守在第56号教室。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中,雷夫说的让人印象最深的句子是:我想我可以做得更好。这绝对是一个让教育一线的实践者越来越好的咒语。

猜你喜欢

万国张老师读书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春节700万国人出境游
张老师喝茶
马万国作品
我们一起读书吧
“万国茶帮”拜妈祖
读书为了什么
眼开眼闭查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