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为什么这样教《拿来主义》

2014-04-04黄玉峰

时代人物(新教育家) 2014年7期
关键词:做文章烟枪拿来主义

文_黄玉峰

我为什么这样教《拿来主义》

文_黄玉峰

用鲁迅的话说,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让自己的脑袋变成人家思想的跑马场”。而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思维培养太缺少了。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名篇,一直是中学课本里的经典,影响实在太大。对《拿来主义》的教学,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中最有代表性的典型。过去,几乎所有教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都是顺着鲁迅的思路在进行诠释,像经院派诠释《圣经》一样,把每一句子和用词都神化,然后绞尽脑汁进行解读。其实,这也是我们对课本上几乎所有文章的态度。

我以为,这并不是读书的正确方式。读书除了要能够顺着作者的思路理解,除了能赞美作者学习作者之外,还要读出来龙去脉。然后跳出文本本身,从全局来对文本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就叫批判性思维,或批判性阅读。

所谓批判式阅读,不是说一定要对着干,唱反调。可以完全支持或者不支持作者的观点,但是,一定要本着研究的目的进行思考,并且对于支持或不支持给予充足的理由。否则,用鲁迅的话说,读再多的书也不过是“让自己的脑袋变成人家思想的跑马场”。而我们的教育中,这样的思维培养太缺少了。

在具体教的过程中,我们又往往是纠缠于一些词语上,比如把时间都花在区别“抛来”“抛给”“送来”“送去”上面。其实“抛来”也好,“抛给”也好,都是鲁迅写文章时一种不经意的选择,并不是经过严密考虑界定后的术语。在语境中,稍加点拨学生自然就明白他在说什么,而脱离了这个语境,这些词就毫无意义了,根本不值得花那么多功夫去研究。还有在两个“但”上做文章的,在尼采怎么发疯上面做文章的,在鲁迅描绘的佳节大典乞讨图上做文章的,在爱国情怀上做文章的……也有人走索引路线,把姨太太、鱼翅、烟枪一一落实,找到对应物,再来吹嘘鲁迅多么微言大义,多么深刻。此类做法更是谬以千里。如果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分出精华和糟粕,“五四”时期一批大知识分子的论战就都没有必要了,甚至从古到今多少的经典文章就都毫无价值了。

像这样,把文章搞得玄乎深奥,让学生觉得鲁迅高不可攀,神乎其神,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的专制主义,是在束缚学生的思想。

以上是《拿来主义》教学的普遍现状。而我在这个背景中,决定讲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在细读文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篇文章存在很多逻辑上的错误。虽然是杂文,不是学术论文,也许不必严格到在每一个语词上都符合形式逻辑,但作为一篇说理的,有批判的,甚至是要提出一个“主义”的文章,至少也应该符合内在的逻辑。然而,鲁迅没有。

运动会风采

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我让同学在课前自己去阅读一些逻辑学的基本知识。并在课堂上一一点出了这些漏洞。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篇文章不讲逻辑,或者说不讲理,却能让人一眼看起来十分信服,而且还有那么大的影响,必然有其过人之处。这就在于他的精彩的比喻,形象化的描写——这些写作技巧上是很值得同学们学习的,我也指出了。

对文章内容本身的分析方面,一般都说这篇《拿来主义》是大破大立,先破后立。鲁迅在文章的前面写了一大堆和拿来主义没有直接关系的内容,讽刺了一些人,这就是所谓的“破”,但其实“破“的部分很有问题。无论是讽刺梅兰芳、刘海粟,还是娶富家女的邵洵美,仔细想来几乎都没有道理。文化的输出和“拿来”本来完全不矛盾。而鲁迅在文章中用了一系列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什么“乞讨”“残羹冷炙”,什么“抛给”“奖赏”,这才显得对立了起来。至于邵洵美更是冤枉,说他是为了钱结婚是完全没有证据的,对于一个知识分子来说这简直是污蔑,是人身攻击!退一万步说,就算他真是靠结婚来攀龙附凤吃软饭,又和“拿来主义”有什么相干?鲁迅又有什么权利在一篇谈文艺思想理论的“公共”文章里讽刺别人的私事?所以这些“破”都不是为公,而是为私,是鲁迅带有情绪的发泄。

黄玉峰与语言学家周有光

另一方面,鲁迅要“立”的部分并不是很清晰的。作者到底要立什么,那些类比论证到底是指什么,都是不明确的。姨太太是坏东西,鱼翅是好东西,这大家都知道。但在一个文化当中,姨太太、鸦片、烟枪、鱼翅和白菜分别代指什么,让人如坠五里云中,不知所以。利用一种夸张的,有冲击力的类比,看上去好像是说了什么,实际上什么都没说。

鲁迅讨厌汉字,讨厌中医,讨厌京剧,讨厌传统文化。他说汉字不灭,中国必亡;他说中医是有意无意的骗子;他说京剧是男的看到女人,女人看到男扮,是色情;他说传统礼教都是吃人的东西。如此说来,汉字是鸦片,中医是烟枪,京剧是姨太太了?那么对西洋文化里的性开放是鸦片,鱼翅,还是姨太太?孔子是鸦片,鱼翅,还是姨太太?拿这样的问题去问人,尤其是知识分子,恐怕十个人会有九个观点。

“拿来主义”其实是可以当枪使的。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讨厌的东西说成是姨太太,把自己喜欢的说成是鱼翅,把自己想要又不敢要的说成是鸦片。

我总觉得,“拿来主义”很可能是针对同时期胡适提倡的“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而来。现在看来,“少谈些主义”恰恰是我们做学问需要的。把每一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把问题推到一个无法界定的“主义”当中去,不要轻易地贴标签、扣帽子,才是做学问的正确方法。

在文章的最后,鲁迅提出了他对未来的期望,呼吁出现“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的人。这些观点,就字面来说,当然都是对的。沉着,就是不要浮夸,要慢慢来,讲究实在的进步。勇猛,是要敢于为天下先,敢于有突破创新。辨别,就是有眼光,不能糊里糊涂不分好坏。不自私就是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问题是,它具体的内涵又是什么?“不自私”最终是指什么?鲁迅最后说出来了,“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也算卒章显志吧。这里的“新文艺”,其实就是指左联文艺,如果我们对鲁迅写这篇文章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也就会对《拿来主义》有更深刻的理解。

总言之,这篇文章的重点是为了破,而不在于立。

至于如何评价这篇文章,还要看是站在什么角度上来看问题。如果从修辞的角度说,这是篇感染力强的好文章;如果从学术的角度说,这是篇逻辑混乱的坏文章。而且,我们还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启发学生寻找更多的角度来评判这篇文章,从而养成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这样教《拿来主义》的原因!

猜你喜欢

做文章烟枪拿来主义
南川:“特”字上下功夫 “同”字上做文章
挽救海里的珊瑚,要在天上做文章
巧用“加法”做文章
烟枪与爱情
爷爷的长烟枪
鲁迅《拿来主义》读后感
关注文本解读浅谈《拿来主义》背后的现实意义
烟枪主人之争
基层电视台要瞄准“农”字做文章
行走50国深思对西方“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