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2014-04-04何新如孟祥雨赵丽萍
何新如 孟祥雨 赵丽萍
调查研究
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分析
何新如 孟祥雨 赵丽萍
耕整地机械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性机械,它的普及应用使我国的耕作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加速了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同时耕整地机械也可以节省物力、财力和人力,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耕整地作业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和基础环节,作业的好坏决定了农作物的生长。耕作任务就是对土地进行耕翻、修整、疏通土壤、透气蓄水、覆盖杂草与残茬,防止病虫害;整地是在耕地作业后,耕层内还留有较大土块或空隙,地表不平整不利于播种或苗床状况不好时,采取的破碎土块,平整地表,进一步松土,混合土肥,改善播种和种子发芽条件的耕作措施,为作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耕整地作业既可以单独完成,也可与其他农用机具联合作业,这样不但提高工作效率,也节约了成本。耕整地的作业机具主要包括铧式犁、圆盘犁、耕耘机、深松机、旋耕机、联合整地机、圆盘耙、动力耙等。这些作业机具是农业生产的主要工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应该加强对耕整地机械的研究,为粮食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国内外发展现状
(一)国内现状
由于我国的土地特点各不相同,种植形式多种多样,中小型机具仍然在农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大型农业机具应用较少。目前,小型微耕机及中小型旋耕机已形成产业化生产,作业质量好、能耗低、可靠性高、生产效率高的机具业已成型并得到广泛推广。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实力的增强、动力效率的提高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大中型联合耕整机械得到迅速发展,因其具有省能耗、抢农时、提高作业效率等特点,联合耕整机械逐渐成为农业机械发展的趋势,与小型农机具比较,联合耕整地机械具有明显优势。目前,联合作业机多以旋耕机刀辊为主要工作部件,可以实现旋耕、深松、起垄、灭茬等2项以上的联合作业,其产品主要有深松旋耕机、灭茬起垄机、整地机等,并且拖拉机动力多在36.8kW以上。其中联合作业机有60多种规格不同型号的产品,年产量为1.5万~2.0万台。此外,近年来,保护性耕作和少耕免耕技术在我国得到大力倡导,与其相对应的表土少耕机具、深松机具、免耕播种机等技术与装备将更加成熟。保护性耕作是指用大量秸秆残茬覆盖地表来保护土壤,采用机械化耕作,减少水土流失,增强土壤的蓄水能力的一种耕作方式,深松是保护性耕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经过深松耕作后,可以打破多年传统耕作过程中机具压实形成的坚硬犁底层,而且形成上松下实、虚实相间的土体结构。深松有利于土壤中生物、微生物的持续生长,有利于土壤肥力的自恢复,有利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结沙化、水体污染等环境危害,并能减少农民的经济投入。少耕是一种广泛的概念,它的目的旨在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土壤结构的破坏。在欧洲,少耕模式已存在35年。此外,我国北方平原贡献了全国15%的粮食,然而,中国北方平原的农业生态系统正面临着一些环境问题,如水资源短缺和作物残茬管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采用免耕对缓解和解决中国北方平原这些问题,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有着极其重大的意义。由于免耕技术既能保护土壤结构不被破坏,又可减少水分流失,尤其干旱半干旱地区,保护性耕作可以有效提高土壤水分补给和涵养水源,在市场需求和政府推动的双重因素作用下,保护性耕作和少耕技术成为农机部门着重推广的技术,对相关配套机具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二)国外现状
在耕整地机械的应用上,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高效联合化、宽幅大型化、智能化和多用系列化。法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拖拉机可达360kW,与其配套使用的耕整地机械也实现了宽幅大型化和高效联合化。联合作业机可以一次进地完成多项作业,既可以争取农时、节约人工、节省能耗,又达到高产增效的目的。例如:旋耕机向宽幅、深耕、变速、多功能方向发展,与大功率拖拉机配套的旋耕机幅宽达4m以上,作业速度达20km/h。日本松山和小桥公司制造的宽幅水田驱动耙可折叠,配套动力为25.7~47.8kW,作业幅宽达3.0~4.2m,行驶或入库时机体可对折,将幅宽缩至1.8m,与配用拖拉机轮幅相当;德国U155/4型耕-耙联合机具的半悬挂犁与滚齿耙构成组配式联合作业机组,一次作业可完成犁耕及耕后表层碎土。随着新材料和先进制造工艺的产生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液压、电子和自动控制技术在耕整地机械上得到应用。此外,发达国家逐步实现了耕整地机械的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能够以较少的部件满足不同性能与拖拉机配套使用的要求。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多年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耕整地机械行业规模在逐渐扩大,产品适应性有了较大的提高,能够不断满足农业生产和用户需求,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但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有很多技术、生产等问题需要不断解决:
(一)机械配套低,技术落后
我国耕整地机械中多数以中小型机械为主,作业单一,工作效率低,并且使用寿命短,而复合型机械使用较少,并且技术低端,动力机械与农机具的配套使用偏低,采用普通的工艺装备,达不到最佳的配置,经常引起机器故障,影响使用。从技术上看,同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国外已采用液压、机电一体化等现代技术,而耕整地机械仍主要以手动半自动操作方式为主。我国耕整地机械大多采用钢铁材料,而国外基本上采用铝、钛等多种金属、橡胶等特殊材料,这些特殊材料的生产设备安全系数高、使用寿命长。
(二)科研能力薄弱,缺少创新
近年来这种状况虽有改善,但总体上看仍然实力薄弱,从事耕整地科研的人员越来越少,很多企业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不具备研发的能力。这些因素导致了我国的耕整地机械行业滞后于发达国家,并且差距在逐渐变大。很多农机生产企业生产的产品低端、高能耗、产品的设计不能配合拖拉机,机具的研制和开发均落后于主机,产品品质和国外产品差距很大,低质量制造、机械化模仿、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严重制约了行业的发展。
三、结论
综观国内外耕整地机械发展现状和我国存在问题的阐述,应该从农业发展现状出发,根据我国的土地状况,使用合理的、高效的耕整地机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装备工艺,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加大对农业机械和联合作业机的研发,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程。
[1]宋秋梅.耕整地机械化技术.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9(5):65
[2]丛福滋.我国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2):12-14
[3]杨维宇.机械化耕整地技术发展初探[J].现代农业装备.2011(2):91
何新如(1989-),女,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
孟祥雨(1986),男,吉林省农安人,吉林农业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师,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制造技术。
赵丽萍(1969-),女,吉林省农安人,副教授,吉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化设计与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