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状况与归因方式的关系
2014-04-04陈幼平
高 靖 陈幼平 辛 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农村青壮年男性外出务工人员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而导致大量农村妇女留守家中赡养老人、照顾小孩、负担农活成为家庭的“顶梁柱”。“留守妇女”的社会现象在我国经济欠发达的西部农村尤为突出。除了因照顾家庭而承担繁重的生产劳动的体力压力以外,农村留守妇女同时也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心理压力。调查显示,农村留守妇女因心理压力出现的抑郁、焦虑障碍等心理疾病比例不断攀升[1-2],这不仅对她们的正常家庭生活造成了巨大冲击,也对社会和谐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虽然学界对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早有关注,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多从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客观因素进行研究,而较少涉及主观因素分析。据此,本研究试图以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主观因素——归因方式为着眼点,探讨西部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与归因方式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提升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科学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在四川省某乡镇农村中抽取不同年龄阶段的留守妇女共220人。本次抽样主要以已婚农村留守妇女为对象,平均年龄(33.32±4.15)岁,其中20~29岁64人(29.09%),30~39岁86人(39.09%),40~49岁42人(19.09%),50岁及以上28人(12.73%);小学56人(30.4%),初中90人(48.9%),高中及以上38人(20.7%)。所有被试均被告知调查目的,并征得其同意。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心理健康水平测量采用Derogatis[3]在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Self-reporting Inventory,SCL-90)。该量表包含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9个因子,采用5级评分方法,总评分为90个项目所得总分之和。本研究中,SCL-90的各因子内部一致性比较好,α系数0.78~0.90。归因方式测量采用Peterson等[4]编制的归因方式自陈问卷,该问卷包括12个场景,其中有6个正性事件和6个负性事件,归因类型有内在外在、持久暂时和整体局部三个。总信度为0.843,内部一致性比较好。
1.2.2 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评问卷调查方法,在征得调查对象同意后,通过纸笔作答方式进行问卷作答。在调查过程中本着自愿和匿名的原则,针对部分不识字的对象采取一对一的问答形式,所有问卷均当场填答当场回收。
1.2.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对调查收集的数据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主要是采用计量资料t检验、F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
2 结 果
2.1 SCL-90总分比较 农村留守妇女SCL-90总分(146.62±36.86)高于全国常模(129.96±3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4,P<0.01)。
2.2 不同社会人口学特征妇女SCL-90和归因方式比较 方差分析显示,各年龄组留守妇女SCL-90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958,P>0.05);但不同年龄组留守妇女内的归因方式在“内在外在”和“持久暂时”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30、3.524,P<0.01)。多重比较结果表明20~29岁的留守妇女在积极事件情境的评价时倾向于内在和持久的归因方式,而在消极事件的评价时20~29岁年龄段留守妇女倾向于外在和暂时的归因方式;而40~49岁和50岁及以上两个年龄组的归因方式倾向则分别与之相反。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受教育程度组留守妇女SCL-90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080,P<0.01),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学和初中组SCL-90得分低于高中及以上组(P<0.01);不同受教育程度组留守妇女归因方式问卷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05,P>0.05)。
2.3 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对正性事件进行归因时,留守妇女SCL-90得分与归因方式三维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379~-0.198,P<0.05),对负性事件进行归因时,SCL-90得分与归因方式三维度均呈正相关关系(r=0.212~0.325,P<0.01)。
3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四川省某地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总体上与常模相比呈偏低水平(P<0.05),这与此前的有关研究结果较为一致[5]。提示“留守”因素可能对农村留守妇女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有研究认为,承受的压力并不是留守妇女心理症状表现的决定因素,而对压力的应对和排解才是决定心理健康状态的关键。但由于身处相对落后的西部农村地区,相关的知识文化水平有限以及所处人文环境较为保守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农村留守妇女可能并不具备压力应对的技巧,或者所采用的应对压力的措施效率低,致使农村留守妇女因压力而出现较多心理健康方面的症状[6]。
本研究发现,不同年龄段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小学和初中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高中及以上组(P<0.05)。提示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可能更多地取决于心理因素或社会因素。如前所述,农村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多取决于压力应对的过程,因此不难理解为何在不同学历段的留守妇女其心理健康水平会存在差异。由于受教育程度越高,人的情绪也会随之沉静,平稳下来,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也随之提高[7],个体可能更善于理性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8]。而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群体,可能因知识的欠缺,加上思想和观念较为保守,在面临问题和压力时较难找到有效的应对措施。
就归因方式的表现来看,年轻的农村留守妇女比中老年农村留守妇女更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归因方式,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年轻的留守妇女看待生活的心态较为积极,本次调查对象中的年轻留守妇女很多是新婚不久或即将结婚或初为人母,她们在谈及爱人外出而自己留守这一情况时,更多表现出较为乐观豁达的心态。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中老年留守妇女所承担的赡养老人、照顾小孩和耕种田地的活计较为繁重,加之长期留守使其产生了对生活较为“麻木”的消极心态。在调查中了解到年龄较大的中老年留守妇女在谈及当前的生活和未来的打算时,语气较为消沉,话语中多出现无奈和疲惫的语句。
本研究结果表明,留守妇女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归因方式之间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积极事件情境中心理健康水平与归因方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消极事件情境中心理健康水平与归因方式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提示留守妇女倾向于对遇到的问题和事件进行消极归因,在承受压力的情况下容易视压力为一种必然的不可抗因素,因而只有顺应压力而不是主动应对。调查的个别访谈中,许多留守妇女在谈到承受的压力时,都认为没有办法改善,甚至迷信地认为是自己“上辈子作孽”的下场,或者是自己“命该如此”。这种消极的归因方式会削弱留守妇女应对和排解心理压力的积极性,从而使留守妇女面临更多心理健康方面的风险。提示在开展提升西部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水平的工作时,应着重提高留守妇女应对压力的能力,而教育和引导留守妇女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则是观念认知层面提升压力应对能力的必要前提。当然,由于本研究样本量总体较小,在后续研究中可增加样本量作更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 刘敏岚,陈会.农村留守妇女压力的调查[J]. 社会研究, 2011,76(36): 83-84.
[2] 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的抑郁症状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2,12(6):839-841.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 :31-34.
[4] Peterson C,Semmel A, Baeyer C, et al. The Attribution style Questionnair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82,97(23): 87-89.
[5] 顾红霞.农村留守妇女心理健康、社会支持的现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9(1):47-49.
[6] 钟斌,姚树桥.农村留守妇女健康相关生活质量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9(3):93-96.
[7] 刘亚晓. 企业员工核心自我评价与应对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8] 杨帆,李阳模,袁利. 高学历员工工作压力应对方式的实证研究[J]. 职业时空,2001,2(11):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