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曾热衷绘制中国地图
2014-04-03
青 木图片说明:1735年德国绘制的中国地图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3月28日访问德国时,德国总理默克尔在私人宴请时出人意料地送给习近平一幅18世纪的中国地图。默克尔当时说:“这是1735年德国绘制的第一幅精确的中国地图。”用地图作为礼物事实上并不多见,尤其是1735年的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绘制的?背后潜藏着德国人对中国怎样的认识?德国媒体的报道和古代各种文献揭开了这幅地图的秘密。 中世纪后欧洲才有完整中国地图 中世纪前,欧洲人对“中国”仅具有模糊的认知。反映在地图上,欧洲只是在世界地图上粗略地标 出中国的位置。不过蒙古人的入侵增强欧洲人对亚洲的认识。12世纪后,不少欧洲人前往东亚地区,如传教士、使节、商人等。在其后100多年中,约100余名史书可查的欧洲人前往中亚和东亚,包括著名的马可·波罗。 16世纪末,随着欧洲耶稣会与中国建立起紧密关系,有关中国的方方面面,包括地理轮廓和地理知识也通过他们被带到欧洲。中国地图在欧洲制图学中,也开始处于独立形态。尽管这些地图仍显得“模糊”,但已经体现出更具实证性的资料。这些资料大都来源于传教士的游记,因此当时中国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例如1584年葡萄牙籍耶稣会士路德维克·乔治欧绘制的“中国地图”上,中国的北部和西部以绵亘的山脉为国界,境内还画出几个大湖泊和江河。 德国在绘制地图领域当时逐渐走在欧洲前列。其中最著名的当属1512年生于荷兰的墨卡托,他主要在德国定居。墨卡托通晓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地形测量学,精于书法、图版雕刻、仪器制造等技术。 墨卡托一生致力于地理制图,先后绘制“巴勒斯坦地图”、“世界地图”和“欧洲地图”,还制造了地球仪和天球仪。他采用古希腊神话中半神半人“阿特拉斯”的名字命名世界地图。这一名称成为地图集的专名,沿用至今。1569年,墨卡托还首次采用正轴等角圆柱投影编制世界航海图,使航海者能运用直线导航,不需要转换罗盘方向。墨卡托的成果树立了16世纪欧洲地图学的里程碑,影响地图发展数百年。 事实上,16世纪以来欧洲主要依据中国的地图范本摹绘和了解中国,德国图书馆资料库显示,这段时间不同的“中国地图”有60多种。1655年,由意大利人绘制的更精确版本的中国地图由约翰·布劳出版。意大利籍传教士卫匡国绘制中国地图时,主要根据中国的现有地图和方志资料,再以西方绘图技术和地理知识加以调整而成。这份地图中的中国北部以长城为国界,西部边界为甘肃、陕西、四川、云南诸省西界,台湾岛也出现在地图中。两名德国地图家接力完成 清朝皇帝康熙于1708年下令编绘的《皇舆全览图》在中国地图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后中外数百年间绘制的中国地图大都以它为蓝本。作为一幅采用西方绘制技巧的中国地图,绘图人士包括耶稣会的欧洲人士如雷孝思、白晋、杜德美等人。它结合天文观测与星象三角测量方式,采用梯形投影法绘制,比例为四十万分之一。地图描绘范围东北至库页岛,东南至台湾,西至伊犁河,北至北海(贝加尔湖),南至崖州(今海南岛)。 该图后来传到西方后,其新鲜度和准确度令欧洲人叹为观止。1735年,法国人杜赫德首次出版中国地图册《中华帝国全志》,其中中国地图由法国地图学家德·安维尔在1734年绘制,蓝本正是源自于《皇舆全览图》。 当时“中国地图”开始在德国流传,也有德国人绘制中国地图。不过,德国第一幅精确的地图公认是约翰·霍曼和约翰·哈斯“接力”制作并保留的地图,该地图也借鉴了德·安维尔1734年绘制的中国地图。 约翰·霍曼于1664年生于德国纽伦堡,是德国著名制图师、出版商和铜版雕刻师。霍曼最初就读于一所耶稣会学校。1702年,他在纽伦堡建立了自己制图出版社,并在1707年出版了第一本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地图集。霍曼的地图出版社改变了当时地图过于昂贵的现状。霍曼此后当选为柏林皇家科学院成员和帝国地理学家。霍曼去世后,其家族继承了出版社,许多德国学者都曾为他们工作。 约翰·哈斯则于1684年出生于德国奥格斯堡。他是数学家、天文学家、制图员和历史地理学家。作为一名数学家的儿子,约翰·哈斯从小就表现出数学的天赋。大学毕业后,他发现自己对地理学、天文学和制图感兴趣,先后出版欧洲、非洲等地的地图。 霍曼家族的出版社也开始找约翰·哈斯合作。由于当时德国曾出现“中国热”,霍曼家族希望他能绘制中国地图。于是,他借鉴德·安维尔的中国地图,在约翰·霍曼的中国地图基础上绘制成更精确的中国地图,并于1735年由霍曼出版社出版发行。 德国绘制的这幅彩色地图长约60厘米、宽约52厘米。地图用彩色线详细勾勒了清朝“湖广”等多个 总督区划,还描绘出清朝年间改道的黄河。贵州少数民族的生活地域亦在该图上有明确描绘。不过,东北三省、新疆、青海、西藏等地域均未被显示。原因是康熙年间虽然曾“三征葛尔丹”,并同时派出大臣前往拉萨。但直到雍正末年,清朝才将派遣驻藏大臣常驻藏地作为一项制度。直至1750年,乾隆皇帝即位后15年,驻藏大臣及其管制能力才最终得到确定。为殖民中国打下基础 德国历史学家认为,17到18世纪,欧洲耶稣会在中国的目标主要在于向中国人宣传欧洲,以巩固天主教在中国的地位。随着他们与中国官方合作的深入,特别是在测绘和绘制地图上,他们对中国的国土也有了更新的认识。 这些传教士把对于中国的认识带回欧洲,并在各地宣传,引起西方对中国的关注。然后绘图师们再根据他们带回的中国认知,绘出中国地图,并且以各种欧洲文字广泛出版。 18世纪后期,乾隆朝补充了西域测绘成果,使中国地图更加完整。这幅地图迅速传至欧洲,并由欧洲人进行加工。霍曼出版社之后也曾出版过完整版的中国地图。这些地图中,中国的疆域展示中国的强大。 与对中国历史、政治、文化等内容的兴趣相比,欧洲人对中国地图的兴趣更具实用性。越到后来,欧洲的中国地图更多强调中国沿海的航海图。这也正体现了欧洲人在绘制国外地图方面的发展,与其殖民扩张或商业扩张密不可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也从开始时的模糊,慢慢变得清晰起来,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国的印象。经过了一百年,直到19世纪以后,欧洲才对中国的地理条件,特别是内陆等情况更深入认识,这也为殖民中国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