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2014-04-03吴春伟
吴春伟
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规律,由感知到感悟再到鉴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小学生质疑能力创新小学生天生就有着一双智慧的眼睛,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总爱“打破沙锅”问个没完。但,那些发现往往是肤浅的,无序的。本人认为,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好问的优势,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规律,由感知到感悟再到鉴赏,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掌握质疑的方法,逐步形成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一、整体入手,感知质疑
感知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表层,它是客观事物通过感觉器官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直觉。教学之初,引导学生以课文题目、事情的开头结尾来龙去脉、作者的表达方法等为切入点,进行思考质疑。以对课文内容在整体上有个大致了解,为进一步感悟作好充分准备。
1.抓住课文题目质疑。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的精炼地概括了文章的内容,有的准确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有的提示了文章的主线。它是发现问题的有效切入点,可引导学生紧扣题目思考质疑。概括文章内容的题目可提出:谁做了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怎样做的?结果如何?如《赤壁之战》《草船借箭》《晏子使楚》;揭示文章中心的题目可提出:这种情感或精神是通过哪些事情表达的?最使你感动的是哪一点?如《可爱的草塘》《师生情》《慈母情深》等;提示文章主线的文章可提出:以此为主线讲了哪些事?为什么要以此为题?如《一个苹果》《金色的鱼钩》《梅花魂》等。
2.抓开头结尾追寻事情的来龙去脉。叙事性很强的文章开头结尾往往交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有时还需要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所处的年代等,它能促使学生理清课文层次,全面把握课文内容。可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这事件?经过如何?结果怎么样?如《飞夺泸定桥》《狱中联欢》等。
3.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表达方法主要包括写作顺序、表现手法、修辞等,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思考,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作者产生共鸣。学文之初可提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这样的表达方法有什么好处?等等。此法特别适用于借物喻人的文章。
学习课文之前,要给学生充分的预习和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才能为进一步发现打下扎实的基础。否则,学生只能停留于表面,很难有所发现,必将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冷场。
二、局部分析,感悟质疑
感悟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深层面,它是学生通过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自我加工,而获得的具有鲜明个性的理性认识。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充分的感知后,可引导学生以困惑、情结等局部内容进行质疑。
1.立足于自我困惑。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惑,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提出。它是学生迫切需要解决的,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学习《鸟的天堂》时,学生提出:“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如何理解?这是抓住大榕树生长茂盛的一个突破口,弄清了这一点,对学生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称那大榕树为“鸟的天堂”?也就迎刃而解。
2.钟情于千千情结。情感总是与认知相互交织在一起,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产生一定的情感体验,或是喜悦,或是悲伤,或是痛恨……教师应善于捕捉楔机,引导学生抒怀。如学习《再见了,亲人》时,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心潮澎湃,有的说:“我十分激动!”有的说:“我悲痛万分!”有的说:“我感慨万千!”有的说:“我无比痛恨!”这时教师紧接着引导:“你的情感是如何产生的呢?”学生又投入了积极的思考之中。
三、回归整体,鉴赏评价
鉴赏是学生认知水平的最高层,它是人们对美好事物进行感受、理解、评判的过程,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形象、情操等。在学生对教材有了准确的感悟后,还要回归整体着重在创作表达上进行欣赏和批判。在鉴赏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持续发展。
1.引导欣赏性质疑。欣赏就是感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乐趣。它有利于学生吸取课文的精华,可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精彩之处进行思考质疑,学会欣赏。如学完《荔枝》后,学生提出:本文没有华丽的词藻,最值得欣赏的地方是哪里?通过热烈的讨论交流得出:(1)作者抓住生活中的小事,让事实说话,有说服力。(2)语言朴实,让人读了感到亲切自然。(3)结尾含蓄,令人回味。
2.鼓励批判。批判是对错误的思想、言论或行为做出系统的分析,加以否定。它是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进行评判教材。它有利于学生不迷信教材,批判性地学习知识。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批判课文的不足。如学完《穷人》后,学生指出:第二小节桑娜的沉思中,用“她”不合理,应改为第一人称“我”。学完《草原》后,学生提出:作者表现了草原人民好客,但只选择了大人,代表的面不广,应增加孩子们的活动。学完《鸟的天堂》后,学生提出:作者十分喜爱鸟的天堂,结尾却只写感到有一点儿留恋,不太恰当。学完《我的战友邱少云》后,学生提出:课文开头写咳嗽一声或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现,而后面写我扭转头一看和一股浓重的棉布焦味,敌人并没有发现,不太真实。当然,学生的批判可能还很稚嫩,甚至是错误的。教师不能直接否定,应先给予赞赏,再引导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是否合理。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形成争论。只有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才能形成深刻的体验。
创新要从质疑开始,问题问对了,就相当于一半创新完成了。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于各个环节,有计划、有步骤地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创设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长此以往相信他们一定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