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014-04-03韩金荣
韩金荣
课堂教学中,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以往较低认识水平的“记忆”提高为较高认识水平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思维的延伸应注重课后的思考,教师不应单纯地布置作业,而要留给学生们一定的思考空间进行总结,把一些复杂的物理思维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
学习兴趣求知欲知识结构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以讲为主,强化训练的教学模式,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新课程理念需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传统的教育理念是不能满足的,倡导探究式学习,是当前学科课程改革的一大目标。课堂教学中,在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以往较低认识水平的“记忆”提高为较高认识水平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意识。
一、正确引导,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一堂课而言,学生是否进入状态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兴趣是关键,照抄照搬书本知识,却起不到这样的效果,好的开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求知欲。如《光的折射》一章的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创造学习情境。我用一片凸透镜和木盒制作了一个简易照相机,虽然照相机很普遍,但当每个学生看到了映在木盒后面毛玻璃上的色彩逼真的景物时,便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接下来我把木盒打开,学生发现里面并没有复杂的结构,只有一个凸透镜,这时教师创设一个讨论的空间,让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木盒要封闭不透光?”“前面的镜片换成眼镜片行不行?”“映出的景物为什么那么小?能不能大一些?”诸多的问号在学生们的大脑中形成,这时教师提出:“我们需要学习一些相关的知识才能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自然地导入新课,并让学生明确本节课所研究的重点,明确学习目标,调动起学生渴求知识的主动性。
例如,机械运动一课的教学“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驾驶飞机时,发现眼前静止一个小东西,用手一抓,原来是一颗敌军的子弹。”怎么眼前的子弹是静止的呢?这样的问题在一个学生的脑海里形成,很希望教师能给他们揭示其中的奥秘,而教师抓住学生的这样探究心理,告诉学生,这种现象我们要在机械运动这一节中得到答案。这时,教师可创设另一物理情景,让学生加以类比,一辆汽车飞驰而过,路上的行人说:“真快。”而车上的乘客却问司机:“我动了吗?”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说法,学生很容易答出路上的人以地面为标准,车上的乘客是以司机为标准,这时教师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既研究物体是否运动,被选做标准的物体就是参照物,同时也揭示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思维障碍,使他们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现状。例如,在初中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开始教师将一木块轻轻用手在讲台上推动,问学生:“木块为什么会运动?”学生答:“因为它受到推力作用”。教师马上停止推动,木块静止下来,又问学生:“木块为什么停止运动?”学生答:“因为它没有受到推力作用。”再问:“那推铅球时,铅球离开手后是否受到推力作用?”根据推力的性质,学生会认为,离开手后不再受推力,“那它为什么能够继续前进呢?”这样的逻辑设疑,使学生发现原有的认知结构已不能解决新问题,急需一种新的理论,因而他们在下面的新课学习中会加倍努力。
二、多给学生以观察、实验的机会,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安排自己去学习那些适合于我的求知欲和兴趣的东西,我已极大的兴趣去听某些课。”这是爱因斯坦的一句表白,一个科学家的研究,是以他对所研究领域有高度的兴趣作为前提的,而学生优异成绩的取得也是以他们所学课程的兴趣为基础的。让学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极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优化了知识结构,直接启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客观的、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实践能力。恰起到了这个作用。
如《牛顿第一定律》一课,可在课前给学生布置观察任务,观察生活中力的现象和运动的联系,上课时让学生谈谈观察的结果。学生会以一些运动的物体为例,七嘴八舌,谈得很热闹,但如果不懂得观察,一定会很肤浅,没有秩序,不能清楚地、条理化地归纳所观察到的力和运动的联系,这是学生不具备良好的观察素质,没有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所致。所以引导学生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实验,探索知识,不需要停留于课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充分地发挥了他们的聪明才智,设计中的不合理与错误同样可通过实践纠正。
学生的设计多种多样,如让学生自选器材,设计用一个量程100牛的弹簧秤测量100牛以上的铁块重力的实验,有的学生利用浮力知识设计,有的利用杠杆原理,有的利用滑轮组设计,还有的学生想到在铁块下面放一架台秤,等等。
三、重视学生的课后思考与小结
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学生思维的延伸应注重课后的思考,教师不应单纯的布置作业而要留给学生们一定的思考空间进行总结,把一些复杂的物理思维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教师这方面的“导”也是很重要的。
例如,在学生学习了凸透镜成像原理这一节课后,我布置了这样两道思考题。
(1)烛焰经凸透镜成像后,挡住凸透镜的一半或更多,会看到什么现象?如何解释?
(2)实像用光屏承接,撤掉光屏后实象还存在吗?你能观察到吗?为什么?
学生在本课已经学习了凸透镜成像原理,但这两个问题是原理的延伸,要求学生在透彻的理解原理后,在课下再实践、再提炼、再升华。学生可以在家用放大镜等材料继续实验,得出自己的结论。第二堂课上,教师可以请一些同学阐述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相互交流和谈论,使他们之间产生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获取了反馈信息,并加以归纳总结。课后的思考与小结让学生的思维从书本拓展到生活、社会和自然,让学生逐步由跟着问题学转变为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总之,物理学习必须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动性,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洪欣.学习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