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如何教活新语文
2014-04-03王晓敏
王晓敏
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身为一个教育者,我认为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自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由此看时代赋予语文教学以重任,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之门。
高中语文课堂语言创造性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作为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身为一个教育者,我认为创新教育的本质就是激发学生自身存在但尚未被挖掘的巨大潜能,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快乐。由此看时代赋予语文教学以重任,只有具备高素质的教师才能开启每个学生的智慧之门。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从各个方面发展提高自己。
一、做个博学多才的教师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把语文课教活,教师本身就要有一眼常流常新的清泉。语文教师如果仅仅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靠传授教材的知识来应付考试,那就远远不够了。无论是从学生的角度还是从教师自身的角度,都应该不断充实自己。
首先,教师要钻研教材,并加以自己独特的见解,除了把自己理解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把文本道德层面的感悟传递给学生。告别那种依照教学参考资料画瓢的做法。
其次,借助各种科技手段广泛涉猎与教材相关的资料。如《赤壁赋》《阿房宫赋》《过秦论》等文章,我在认真备好教材之外,还和学生共同查阅有关的资料,如乌台诗案、秦朝及秦始皇等,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再次,多读些课文的原作及有关专业的书籍,利用多方资源充实自己。
“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丰富的知识、独特的见解、真挚的感情、生动的语言,定能扣响莘莘学子的心弦,既教活了语文又提高了学生和自身的素养。
二、要有机智的课堂语言
教学过程中各种因素决定了其具有随机生成性,有可能会出现一些预料之外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灵活、幽默、有针对性的语言处理意外事故,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课前三分钟演讲”活动,因为是初次搞,同学们都很紧张,没人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我只好点名了。被点到的那位同学由于过度紧张,站起来时把同桌放在地上的保温水杯“砰”踢倒了。顿时,教室里很安静,他也很尴尬地愣在那里。看到这种局面,我顺势说:“哈!我们的第一炮终于打响了——一鸣惊人!非常好!请大家欢迎他上台演讲吧!”就这样气氛扭转了,他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稳定了情绪,从容顺利地完成了自己精彩的演讲,给同学做出了榜样。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在类似的突发事件面前,我们只有因势利导,用机智性语言幽默地把意外事故与活动本身联系起来,才能恰到好处地使尴尬局面变成热烈的气氛,利于学生的学习。这样远比老师责备、批评或挖苦几句要明智得多。在教学中除了要有机智的口语外,还应恰当地运用一些体态语言。这不仅有利于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融洽师生关系,有时还能发挥口头语言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比如一些有难度的提问,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时用体态语言来代替赞同与否的简单化表示效果会更好些。时至今日,各种科技载体都成了课堂教学传递信息的手段,但不管什么时候,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更要注重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各种契机,灵活地运用机智的语言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
三、课堂教学要有情感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艺术就是指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情感性和创造性。因此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人文学科的独特优势使学生的情感得以提升。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感意念的产物和表现,语文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披露出来,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愉悦的审美满足中接受知识,受到教育。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是接受美感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语文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是学生智力的催化剂和学习的原动力。在教学中要摒弃只重视理性分析,而置文理情思、意境的美和作者的灵性情趣不顾的教法,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想像、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作者的情趣和意旨。例如,在学习《菏塘月色》《听听那冷雨》等优美的散文时,可以让学生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去朗读,在反复地诵读中展开想像和联想,体味其中的意境美、情感美,争取获得身临其境,神会其中的感受。在审美愉悦中陶冶情感。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将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设计富有创新性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每一堂课都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课前就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教学思维过程,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和感受。如在讲《装在套子里的别里科夫》时,导语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同学们,先让我们在题目上做一下文章。装在套子里的是个什么人?他为什么要装在套子里?这是个怎样的套子?是谁把他装进去的?今天我们周围是否还有这种人呢?这样的导语,层层设疑,丝丝相扣,既涵盖了文章内容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钻研教材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这样的导入,会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去阅读课文,探究原因,学生的想像力和创新思维就容易被激发出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教师富有情感的创新性教学艺术,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让学生始终感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成长为真正的智慧“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