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刻不容缓

2014-04-03朱永新

民主 2014年2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

朱永新

纵观时下学校,我们忧心忡忡地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儿童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精神上的各种大片,到躯体上的洋快餐,已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穿的是西装,看的是米老鼠、奥特曼,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一心一意想着出国留学、海外居住。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自己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我们的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带来的是精神世界的浮躁、迷误、幽暗甚至荒芜。即使我们将这样教出来的孩子自诩为“世界公民”,但是,这种缺乏民族之根汲取营养的“世界公民”,是很难为世界奉献独有的价值,也很难真正走远的。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明确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重要任务,点到了我国教育的一个要害。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于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择其要者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的。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涂上了教育的色彩。

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我们自己是应该负有责任的。我们的教育多少放弃了自己对文化更新的巨大作用,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育没有自觉履行起对于成熟的思想文化的“选编”的责任,没有从中国文化长远的发展来考虑学校的目标,学校追求的只是功利化的分数。

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学校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现提出3点建议:

第一,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而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

第二,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国学、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师生也只有通过各种庆典和仪式,才能把自己的根深深扎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

第三,在学校生活中全面贯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立魂”的主张。通过开展“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文化强师”等方面的学校文化实践,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建设的各个领域,让公民、生命、科学、数学、语言、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等课程都闪耀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熠熠光芒,让逐日凋敝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现代的躯体重生,耳濡目染,行以成之。

中国文化能否再度复兴,有赖于我们此时此刻的努力,有赖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有赖于我们能否真正践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努力完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如果我们能够一丝不苟地选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兢兢业业地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同时脚踏实地地学习外来文化的长处,我们相信,假以时日,我们一定能够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地上,再度奉献出令世界起敬、令人类受益的中国文化的新成果。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传统
我们的民族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