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做在车间里——记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世杰
2014-04-03陶启坤张春野
■陶启坤 张春野
4月28日,沈阳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院长王世杰被辽宁省政府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近年来,王世杰教授发扬“拓荒牛”精神,在教育教学和引领学院发展上做出了较为突出的成绩。
人才是关键
“学校办学,办的是人才、办的是声誉、办的是底蕴,最终还是人才水平决定办学质量。只有紧紧牵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坚持引进和培养并举,创建有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人才孕育环境,落实有强烈指导性和针对性的人才培育计划,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长期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各项工作自然就有起色。”
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是人才,在沈阳工业大学“人才强校”的总体战略思想指导下,王世杰大胆创新,在培养和引进两方面下功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学院97名专职教师中博士、硕士学位人员所占比例达到了96.6%,其中博士66名,来自于国内外26所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职称、学缘及年龄结构合理。他作为一名教学与科技大团队的负责人,始终坚持感情留人、环境留人、待遇留人的人才队伍建设理念,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表现出了宽阔的胸襟和高尚的道德水准。年轻的博士来到机械工程学院后,他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联系课题,引导其如何联系课题,为其规划方向,选择团队,创造试验条件,甚至将自己的课题拿出来鼓励青年教师以负责人身份申请各种基金项目。青年教师生活上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帮助解决,青年教师出现骄傲情绪、工作上出现怠慢现象,他及时科学地提出批评意见。近年来,学院青年博士业务快速发展,两年内有8人被评为学校学术骨干,9人进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从事进一步研究工作,7人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他本人也因此被评为沈阳市“四尊”先进个人。
学科是龙头
学科的竞争是大学竞争的基石。学科建设工作是学院各项事业发展的“龙头”,也是关系全局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和长远性工作,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地投入和努力,丝毫来不得半点投机取巧。
作为学科发展的组织者,王世杰科学地把握方向,聚拢人才,坚持“学问做在车间里,论文写在产品上”的理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服务于社会,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目前,学院涌现出的科研团队在国内乃至国际上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影响,在数控技术及其装备设计、机电系统故障诊断、机械传动设计及控制、采油技术及装备设计等方面为区域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近十年,所在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6项,其他科技奖励19项;出版学术专著12部;科研进款额达到每年2400余万元;发表的学术论文由每年40余篇发展到每年120余篇。鉴于上述成果,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批博士学位授予权,新增5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增“流体机械及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获批机械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同时机械工程一级学科获批“辽宁省重点学科”;获批组建了辽宁省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中心;机械工程学科参与全国评估取得了优秀成绩,5次获得国家和省财政重点建设资金支持,有力地改善了学院的实验环境与办学条件。上述软环境的建设成果为稳定人才队伍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工程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教学是门“艺术”
“讲课是门艺术,三分之一靠认真,三分之一取决于见识,还有三分之一需要不断地追求艺术境界。只有真心融入、真情投入、真诚付出,才能尝到‘艺术’这种滋味。”大家都说他的教案像书法字帖,有的青年教师甚至复印研习。
作为专业建设负责人,王世杰长期以来不懈努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培养软环境。他一贯坚持科学研究成果在教学中的实时融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坚持 “开门教学”,给学生以自主,对教师以鞭策;构建了研究型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带着问题求学,全面拓展学生的系统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坚持哲学、辩证法等思想与工程知识的科学融合,思想方法以知识为载体进行传授,同时又服务于知识的传授;确定了以学生反馈信息为主体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贯倡导本科生、研究生的导师组培养模式;主张不断追求教学的艺术境界。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其自身特有的教学思路,所领导的基础课教学团队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教学团队,其个人被评为辽宁省首批专业带头人;作为主讲教师,王世杰所主讲的“机械原理”课程和“机械设计”课程分别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精品课程”;所主持建设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被评为“辽宁省省级示范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列入首批本科生、硕士生“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进行重点建设;依托“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及机械工程辽宁省重点(一级)学科,机械工程学院被确定为“辽宁省紧缺人才培养基地”和“辽宁省省级研究生培养基地”。
科研是场“马拉松”
王世杰说,“科研其实就是马拉松比赛,源于兴趣,成于坚持。要坐得住板凳,要耐得住寂寞,要全身心投入,成绩的取得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不懈,来不得半点的浮躁和虚滑。”
作为一位重要的学科带头人,王世杰以身作则地带领同事们推动学科建设与科技工作健康发展。近十年,作为负责人承担完成了国家、省、市以及企业委托科技攻关项目22项;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2项、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67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获批发明专利4项。
王世杰(左二)在指导学生 来源/沈阳工业大学
其中,王世杰最具有特色的研究成果是揭示了零齿差内啮合齿轮传动原理,发明了零齿差内啮合推力偏心齿轮联轴体。这些成果萌生于石油工业领域,服务于石油工业领域,以此为基础自主开发的潜油螺杆泵采油(ESPCP)技术在我国石油工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成果的应用又为学科方向的稳定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目前,已经从此衍生出极限设计理论、ESPCP系统控制、ESPCP系统数字化设计、螺杆泵定子橡胶摩擦磨损机理分析与抗磨损技术研究、螺杆泵多因素耦合经济使用寿命分析与控制等一批前沿性研究课题。
王世杰在齿面接触疲劳强度校核、啮合原理、效率计算以及轮齿设计时变位系数选择等方面系统地研究了零齿差齿轮机构与有齿差齿轮机构传动的区别,推导出一系列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计算公式。同时,他还创新性地设计出了推力偏心内啮合零齿差齿轮联轴体并成功地应用于我国首套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中,此发明填补了传动领域的空白。推出的7英寸和5.5英寸、单头和多头、串联和并联等不同尺寸、不同结构的螺杆泵采油系统,在稠油开采、沼泽地区和海上平台作业、提高采油效率、减少由于有杆泵采油带来的杆管偏磨故障等方面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最近,王世杰又提出了双螺杆泵反旋向、几何要素非对称并行分布机构,有效地平衡分解了作用在潜油螺杆泵采油系统主轴承上的轴向载荷,相对于以往的单螺杆泵串行系统而言,同比有效地提高了井下机组下潜深度、排量及使用寿命等关键性能指标;分析了原油粘度、油气(水)比、含砂量、温度、泵端压差以及机械效率、容积效率对螺杆泵转子转速的耦合影响行为,基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对转速进行优化,构建了油井供液能力、螺杆泵转速与寿命三者的最优匹配模型,并以此为内核形成了螺杆泵采油作业在线监控平台;对螺杆泵定子常用的丁腈橡胶、氟橡胶及其共混胶,提出了旨在提高其耐磨性和耐热(油)溶胀性的表面改性技术和共混胶制备工艺,通过实验研究确定了满足不同井况的丁腈橡胶(NBR)与氟橡胶(FKM)共混胶的最优配比。王世杰这些创新性成果,对潜油螺杆泵采油技术的推广产生了积极的效果。
来之不易的荣誉
弱肩勇挑千斤担,俯首甘为“拓荒牛”。一路走来,王世杰团结班子成员,紧紧依靠教职员工,发扬“拓荒牛”精神埋头实干,引领推动学院科学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其本人也先后获得沈阳市五一劳动奖章、沈阳市劳动模范、沈阳市优秀专家、辽宁省教学名师、辽宁省特聘教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