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工程机械发动机防冻液选用
2014-04-03苏兆杰赵思淼宋丙乾赵倩倩
苏兆杰,赵思淼,宋丙乾,赵倩倩
(山重建机(济宁)有限公司,山东 济宁 272103)
防冻液是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必不可少的工作介质。若冷却系统温度过高,则发动机缸盖、燃烧室、活塞以及排气门等均会过热,从而使材料失去强度,导致发动机故障并使发动机使用寿命缩短;不充分的冷却还会使得发动机机油过早老化,从而使机油润滑效率降低,这可能会造成发动机部件的不正常磨损等;若冷却系统温度过低,使得燃烧效果变差,发动机热效率降低,这可能会造成缸套的锈蚀或腐蚀。因此,熟知防冻液的性能特点、掌握防冻液的正确使用方法,对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防冻液的分类
防冻液按照成分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甘油-水防冻液 沸点高、挥发性小、性能稳定、不宜着火、无毒、腐蚀性小,但是甘油降低冰点效果低、成本高、价格昂贵,因此这种防冻液很少使用。
2)酒精-水防冻液 酒精可以和水任意比例混合,组成不同冰点的防冻液。酒精的含量越高,冰点值越低,流动性好,散热快,价格也便宜,但是这种防冻液沸点较低,易挥发损失,挥发后冰点升高、易燃等,现已基本不用。
3)乙二醇-水防冻液 乙二醇也可以和水任意比例混合,混合后冰点明显降低,其最低冰点为-68℃,超过这个冰点后,继续增加乙二醇,冰点反而上升。这种防冻液沸点高、蒸发损失小、冰点低、热容量大、冷却效率高、粘度小,流动性好。但是有毒,对一些金属有轻微的侵蚀(如果增加磷酸盐、硼酸盐、硅酸盐及亚酸盐等,可以缓解)。由于其优点突出,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防冻液,目前被国内外广泛使用。
2 防冻液的选择
乙二醇防冻液一般由原液(即防冻液母液,一般不能直接使用,物理化学性质见表1)、水(蒸馏后软化水)、添加剂(包含防锈剂、防霉剂、PH调试剂、消泡剂等)组成。
表1 防冻液母液物理化学性质表
1)根据环境温度选择防冻液的冰点 防冻液的冰点是防冻液最重要的指标之一,是能不能防冻的重要条件。乙二醇防冻液原液调制浓度与冰点见表2。
2)根据车辆不同要求选择防冻液 一般发动机主机厂会提出某款发动机在标准环境下加注某型号防冻液,特殊地区特殊对待。
3)选择具有防锈、防腐蚀及除垢能力的防冻液 防冻液最重要的是防锈蚀,所以宜选用名牌产品,这些产品中加有防腐剂、PH调试剂、防霉剂、防垢剂等,产品质量有保证。
4)选择与橡胶水管等相匹配的防冻液 防冻液应对橡胶水管等无溶胀和侵蚀等副作用。
表2 原液调制浓度与冰点
3 防冻液的使用
为了保证发动机正常工作,提高发动机的使用性能,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在防冻液使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环境温度条件选用防冻液的冰点,一般情况下,防冻液应选比当地环境低10~15℃,如当地环境气温为-20℃,则防冻液的冰点应选择在-30℃以下。如果选用防冻液母液进行配制时,可根据表2进行配制。
2)不同品牌或牌号的防冻液不能混用,以免起化学反应,破坏各自的综合防腐能力。
3)要使用经国家指定的检测站检测合格的防冻液产品,使用不合格的产品会使唤发动机的冷却系统受到腐蚀。
4)乙二醇防冻液的膨胀系数较大,使用时要留有冷却系统容积的5%~7%空间。
5)如果发动机冷却系统原先使用水或换用另外一种防冻液时,在加入防冻液之前一定要冲洗冷却系统,可按以下步骤进行清洗:①启动发动机,使防冻液达到节温器开启温度(一般开启温度在70~85℃,详细查看发动机使用说书等),停机后将防冻液放干净;②用10%烧碱水做冷却水使发动机高速运转5min,浸泡1h后放净;③加注蒸馏水或软水,使发动机高速运转10min,将水放净,反复进行几次,直到放出的水无污染为止。
6)当冷却系统中防冻液在使用过程中减少时,应检查防冻液的密度(简单方法是通过眼睛观察,与前期加注的防冻液进行比对)。如果无明显变化,应加注同牌号的防冻液;如果颜色变浅,应加注同牌号的浓缩防冻液(禁止水箱内无防冻液时,直接加入浓缩型防冻液);如果颜色变深,应加入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切记加入矿泉水。
7)加注防冻液前一定要检查发动机冷却系统有无渗漏现象,及时排除渗漏点,然后再加注防冻液。
8)长效防冻液使用年限为1~2年,到达使用年限后,如果防冻液的PH值大于5.5,可以继续使用,否则要更换。
9)乙二醇有毒,切勿吸入口中,皮肤接触后,要用水清洗。防冻液防腐添加剂中有亚硝酸盐为致癌物质,废液不要乱倒,以免污染环境。
[1] 李清明,程森编.发动机故障分析详解[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2007.
[2] 吴幼松,李文耀.发动机构造与维修[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 张 军.发动机防冻液的检测及使用维护[J].客车技术与研究,2009,(2):45-46.
[4] 杨晋平,朱江涛.发动机冷却液的使用[J].机械管理开发,2010,25(6):43-45.
[5] 余春松,郑 波.重负荷发动机冷却液的发展与研究[J].润滑与密封,2006,(4):179-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