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垃圾干湿分离的可行途径分析
2014-04-03朱化军
沈 众,朱化军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36)
现阶段,厨余垃圾单独收集是居民垃圾分类现实可行的途径。由于厨余垃圾的含水率大大高于家庭其他垃圾,因此在环卫系统将厨余垃圾从居民垃圾中分离出来的做法被形象地称为“干湿分离”,近年已在上海、广州、昆明、青岛等城市试点,取得了一定成效。
1 居民垃圾分类收集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垃圾分类收集是解决我国垃圾处理困境的根本办法,然而近20 a来我国的垃圾分类收集工作一直未见明显成效。据调查[1],2010年北京市4 000多个居住社区中试点垃圾分类收集的仅有600个,尽管绝大多数试点社区居民知道什么是垃圾分类,但平均投放正确率仅为31.2%,实际仅有6.7%的居民能够正确分类垃圾,其中厨余垃圾分类正确率仅为2.5%,社区中70%的居民觉得垃圾分类作用不大,不愿意进行前期分类。我国各地垃圾分类收集试点政策普遍存在着制度设计不够细致周到,配套的收运和处置体系不完善[2],过于强调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3],垃圾分类方法不合理等问题,导致垃圾分类工作在我国仍处于呼吁、研究和试点阶段。
2 干湿分离的必要性
2.1 厨余垃圾是我国居民垃圾的主要组成
我国居民垃圾与西方国家居民垃圾最大不同在于垃圾中含大量的厨余垃圾,而西方家庭由于一般购买半成品食材或净菜,厨余物的产生节点前移出家庭,且采用分餐制进食,餐余垃圾很少。而我国的食材供应模式和家庭饮食习惯,使得居民垃圾中厨余垃圾含量普遍达50%以上,随季节和地区饮食习惯的不同,小部分地区包括果皮在内的厨余垃圾可占居民垃圾总量的80%以上。因此,干湿分开可显著地减少垃圾。
2.2 厨余垃圾是我国居民垃圾处理的难点
居民垃圾的恶臭来源于厨余垃圾,是居民对垃圾处理设施避之不及的原因之一,它既是垃圾渗沥液的主要来源,也是孳生有害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温床,又是造成各种在国外运转良好的垃圾分类设施在国内无法正常运转的主要原因。因此,当前最迫切的就是将厨余垃圾从居民垃圾中分离出来,之后居民垃圾就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再生利用,垃圾中的其他成分由于干燥、松散且不易腐败,可采用机械或人工分拣的方式回收其中的可利用物质,降低末端设施处置负荷。
3 干湿分离的可行性
3.1 居民可接受度高
我国相当多地区在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中,希望居民能将垃圾分成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又不可能对全体市民进行垃圾识别知识的普及,造成在垃圾识别上的困惑,影响了实施效果。目前在公共场所最常见的是设置2个垃圾桶,分别标注“可回收垃圾”和“有害垃圾”,实际上“可回收”与“有害”不是2个互斥的概念,而是有交集的,况且恐怕只有业内专家才能准确区分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哪些是有害的。所以笔者认为,在垃圾分类初期,应降低对居民分类意识和分类知识的期望,采取最直观、最简便有效的分类方法,尽量减少居民在识别垃圾类别上的困惑,避免增加家务劳动的工作量和分类成本。干湿分离基本可以满足上述要求,即居民可对厨余垃圾进行准确识别,基本不增加或只需要增加1个垃圾桶,基本不增加家务劳动量和盛装成本,居民家庭分类实施难度较小。
3.2 现有收运体系配套便利
一是厨余垃圾即使装袋后,仍然特征明显,便于垃圾收集人员识别;二是由于前期的垃圾分类试点,大部分城市居民区的垃圾投放点备有2只或2只以上的垃圾投放箱,具备干湿分类投放的条件;三是目前的垃圾转运车在设计生产时都考虑了厨余垃圾含量高的特点,具备收运厨余垃圾的条件,不需另行购置专用转运车辆,或者进行较小的改造就能适用。因此,现有生活垃圾收集和运输体系能够满足垃圾干湿分离基本要求。
3.3 已基本具备厨余垃圾的接收和再生利用条件
随着各地餐厨垃圾管理规定的出台,我国大中型城市已建成了一批餐厨垃圾再生利用设施,这些设施在建立之初主要处理对象是除居民生活以外的食品加工、饮食服务、单位供餐等活动中产生的食物残余和食品加工废料,但由于管理体制的不完善,大多数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处于开工不足的状况。对居民垃圾实行干湿分离后,这些再生利用设施闲置的处理能力可用来接受居民生活产生的厨余垃圾,同时也可以促进餐厨垃圾再生利用行业发展。
4 干湿分离的实现途径
4.1 具体要求应简单易行
干湿分离实施初期,仅要求居民将厨余垃圾与家庭的其他垃圾分开、使用专门的垃圾桶和质地较好的不漏的塑料袋盛装,确保每天投入专门的垃圾投放箱,家庭的其他垃圾可以混合收集,定期投弃,不要求居民做过多的分类,也不要求居民将纸质饮料盒压扁了丢弃,以及将有害垃圾单独收集和投弃,因为没有混杂厨余垃圾的其他生活垃圾,后期都可以较为便捷地通过人工或机械实现进一步的分类和资源利用;鼓励居民将传统意义上的废旧物资如废旧纸品、饮料瓶易拉罐等单独积存后出售。
4.2 宣传教育应细致周到
垃圾分类宣传,应以处置方法为导向,科学设计干湿分开的操作指导手册,并确保发放到每一户居民手中。操作指导手册设计必须简单明了,居民一看就能明白该怎么做,手册的内容应包括干湿分离方法,厨余垃圾的范围、包装要求、投弃要求等。同时手册应尽可能仔细,尽量解决居民在分类中可能遇到的疑惑,如大骨头该怎么处理、家庭绿化废物属什么类别、厕纸是该投入马桶还是算作其他垃圾、卫生巾该如何处理等等,以上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应根据各地垃圾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情况给出处理建议。
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特殊作用,在学校中教授相关的分类知识,让孩子回家后督促家长实施干湿分离,提倡每个家庭都由孩子来投弃垃圾。
组织经过培训的志愿者或保洁人员,在投弃环节对居民的干湿分离实施情况进行指导和督查,宣传干湿分离政策,回答居民疑问,对实施不到位的居民进行劝说和指导。
4.3 干湿垃圾收运体系分开运行
实行厨余垃圾每日清运,其他垃圾定期清运的收运体系。由于目前对生活垃圾采取的是混合收集、日产日清的收运体系,因此对厨余垃圾实行日产日清完全不会增加现有清运负荷,甚至减少了日清运量。而由于其他垃圾不易腐败变质产生异味,因此完全可以每周只收集1~2次。建议以现有的垃圾收运体系为基础,建立日产日清的厨余垃圾收运体系,同时适当分流现有收运能力,以1周为收运时间单位,建立其他垃圾的收运体系,即建立“一大一小”2个收运和处置体系,解决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收运和处置问题,达到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的最终目标。
[1]邓俊,徐琬莹,周传斌.北京市社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实效调查及其长效管理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2013,34(1):395-400.
[2]李颖,许少华,周晶.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136-140.
[3]陈海滨,胡洋,刘芳芳,等.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引发的全民教育中的环境教育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S1):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