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4-04-03吴文荣唐庆杰马名杰

河南化工 2014年3期
关键词:煤化工专业学位导师

吴文荣,唐庆杰,马名杰

(河南理工大学,河南焦作 454000)

发展煤化工产业是我国实施石油替代战略、解决能源与发展矛盾、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一项重大任务,要实现煤化工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就必须积极寻求现代煤化工技术的突破。河南理工大学立足煤炭大省河南,要使河南成为煤炭强省,就必须积极促进煤化工专业的发展,提高煤化工专业人才的层次,努力培养高水平高层次的煤化工专业人才。为此,我们针对“河南理工大学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对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内容等进行了探讨,以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煤化工高级人才。

1 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多样化的专业背景造就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难度

近些年,随着山西、河南等省煤炭资源整合力度的不断加大,特别是煤炭资源向陕西、内蒙古、新疆等省、自治区快速延伸,尤其是煤炭资源利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洁净煤技术已成为煤炭利用与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核心技术。矿山企业对煤化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旺盛,而且对人才层次的要求越来越高。为此,教育部对报考相关专业的研究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在复试分数线方面,无论单科还是总分均较其他专业有很大程度下调,而且近些年毕业生就业压力大,学生跨专业报考煤炭化工领域硕士研究生的现象与日俱增。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招生名额有限,且大多数考生煤化工专业知识欠缺,只能选择录取分数较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导致生源质量无法保证。从近两年统计情况看,所录取专业学位研究生涉及力学、化学、材料、生物工程等众多学科领域。学生既没有系统的煤化工专业知识,也不具备现场生产实践经验,专业知识、技能基础薄弱。在两三年的培养期内将这些跨专业生源培养成为高层次煤化工技术人才,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必须制定积极有效、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以提高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1.2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针对性不突出

研究生培养方案是根据研究生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而制定的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评估方式及培养模式的总体规划,是人才培养活动及其模式的实质性要素,体现教育思想及人才培养目标的载体部分,是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核心。目前,各高校煤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包括以学术研究为主的学术型研究生和以应用为主的专业型研究生两种培养模式。因此,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两种类型的学位应有明确的定位、有所侧重。但从各高校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来看,只是在原有学术型培养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个别课程的改变,实践性课程的增加并不显著,专业学位的应用特色不明显,不能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需要。尤其是在教学方法上,在很大程度上照搬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研讨式、启发式教学,课堂教学对煤炭化工生产和管理的应用技能提升有限;而且,传统的研讨式教学也无助于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授予学位的标准和要求等诸多方面,并没有突出两种学位的差异性,更没有特别强调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针对性不强,不能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在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尚未建立健全与煤化工专业学位培养相匹配的导师选拔任用制度

导师制度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至关重要,建立健全合理切实可行的导师选拔机制,是培养优秀硕士研究生的必要条件,也是硕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传统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研究生在高等学校的三年学习几乎完全由导师承担培养的整个过程,入学后在导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选课和实验工作,导师起着决定性的组织、帮助、指导和督促作用。在导师的选聘上,更多地侧重于导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其研究成果多以论文或著作来展现,与解决煤炭化工领域生产实际问题有着相当的差距。导师群体的共同特点是较高的学历和科研能力,但更多的缺少煤化工生产现场经验,与生产实际联系不紧密,在合作开展科研和培养研究生方面显得相当薄弱。即使部分学生参与了煤化工企业的科研项目,也只是根据企业需求在导师指导下实验室理论研究,并不能完全解决煤炭化工生产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结果是培养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企业需求了解肤浅,解决问题理论化,从现实中发现问题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因此,只有改变现行导师遴选和聘用制度才能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2 改革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2.1 过程管理理论

过程管理是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运用过程管理理论,通过对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整个培养过程的设计、控制和改进等活动,使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长期目标切实建立在众多短期目标的实现上,强调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定、过程实施、培养质量的管理及改进。运用过程管理这一科学方法对研究生培养过程进行分析讨论,对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形式化、规范化描述,建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体系,不断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切实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运用过程管理理论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完善入学考试办法,提高生源质量。报考前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了解煤化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前景,激发考生从事煤化工领域应用和研究的兴趣,提高考生尤其是化学工程及矿业工程本科生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热情,同时在每年推荐优秀应届本科毕业生免试时做好煤化工专业学位优秀生源的选拔工作,积极引导优秀学生报考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对于提高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在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时,要考虑采取专业型与学术型学位考生分开考试与录取的模式,考试内容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考虑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注重选拔实践能力强的优秀学生。面试时,不能采取简单的一问一答的模式,要增加学生实践环节的考核,以便能公正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攻读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能力、知识和素养要求。同时,积极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煤化工企业兼职,了解他们的人才需求,动员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报考专业学位研究生。

构建煤化工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理论研究与技术实施紧密结合的中介和桥梁,他们既需要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是理论与实践间的转化力量,促进最新科技研究成果直接应用到煤化工企业生产实践中去。因此,在煤化工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方式上应采取校企合作或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下,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教学要求、科研训练、学位论文选题、人才培养评价等应更加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际,充分考虑企业对专业型硕士研究生的需求,使煤化工企业能够根据企业发展及生产实际、技术现状,培养企业所急需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实现“专业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这一培养目标。

2.2.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综合考虑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习、工作和研究背景等因素,联系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满足企业技术创新。在保证煤化工专业领域培养方案学位课设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生源及不同单位特定工程实际需要,双方协商确定选课内容,确立以因材施教和差异化案例为主、体现学科前沿性、实践性的产学研联合培养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逐步提高研究生解决实际技术问题的科技攻关能力。对于煤化工基本理论和方法相对薄弱的学生,入学后半年至一年内进行预科教育,主要学习煤化工领域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及毕业设计,使其达到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水平。

2.2.2导师选聘

在导师选聘方面,要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及考评制度,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消除以科研成果论学术水平的指导思想。依据导师的科研任务及经费情况,选聘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同时进一步完善“导师负责制”,强化“合作导师机制”,采取“个体和导师群体联合培养”或“团队培养”模式,聘请企业优秀的高级工程师做兼职指导教师,充实研究生导师队伍,弥补校内教师队伍实践经验不足的弊端。在双导师指导的前提下,校内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等理论部分的指导;校外导师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选题、工作安排、工程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位论文实践等指导,进而培养出适合煤化工企业发展需要的专业创新型人才。

2.2.3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应有别于学术型,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和生产实践能力为主线,在保证煤炭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讲解的前提下,更多地结合实际生产案例讲解,让课堂走进实验室和厂房,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组织多元化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通用性,增强与现场专家的学术交流,减少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着重培养研究生应用知识、开拓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4科研思维培养

科研思维的培养是煤炭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指标,是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的具体体现,更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在修满专业学位规定学分的前提下,应以实际项目为依托,根据企业的重大技术需求,在校企双方教师共同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既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供技术理论指导,也在实践中培养专业型人才,达到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提高专业型硕士生创新能力的目标。

2.2.5毕业论文选题与设计

煤炭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进行毕业论文选题与设计时,应结合企业需求及实践开展选题工作,选题有明确工程背景与应用价值,范围可以包括煤炭气化、煤炭液化、煤焦油综合利用、型煤研发、精细品煤化工等,以生产或工程实际问题为重点,确保为企业培养人才的同时,也能够解决企业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际效益。论文选题必须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同时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和先进性。

建立健全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评价体系。在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要把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贯穿于培养过程的整个环节。评价体系以培养目标为准绳,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便于操作的指标体系,对培养过程进行全方位全程监控,并对培养各阶段情况进行督察。在这种培养环境下,把学生的课程学习、中期考核、科研实践等考核环节作为督察重点,注重校内评价与企业评价相结合,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对培养过程进行有效监管。考核情况及时通知学生本人,以便对下一阶段的学习和课题研究提供指导与改进。

3 结束语

煤炭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培养模式的日臻完善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各相关高校有必要就煤化工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情况加以总结,不断探索其培养模式,以企业的技术需求为导向,更新人才培养观念,科学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课程和教研方向,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企业发展输送优秀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猜你喜欢

煤化工专业学位导师
煤化工企业消防安全管理探析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V eraW an g
导师榜
纠结的现代煤化工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