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太仆寺旗推广多种形式节水灌溉技术效益浅析
2014-04-03李清海
李清海
(锡林郭勒盟水文勘测局,内蒙古锡林浩特 026000)
1 太仆寺旗概况
内蒙古太仆寺旗(以下简称太旗)位于锡林郭勒盟南部,总面积3 415 km2,辖4镇1乡1个苏木。全旗总人口20.43万,其中农牧业人口16.56万,占全盟农牧民人口的2/3;耕地面积5.85万hm2,其中水浇地面积1.52万hm2,占耕地面积的26%;属中温带亚干旱大陆性气候,寒冷期长,无霜期短,大风日数多,降水量小,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仅3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年平均蒸发量1 900 mm左右。由于气候、水文、地质条件综合影响,该旗入渗系数较小,没有地表河流,工农(牧)生产、人民生活用水主要以开采地下水资源为主。水资源总量为13 000万m3/a,其中地表水资源量3 100万m3/a、地下水资源量9 900万m3/a,地下水可开采量6 400万m3/a。2000年以来,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建设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地下水开采量大幅增加,水资源紧缺的问题日益突出,过去传统开采浅层地下水的筒井取水形式已不能满足取水需求。开展多种形式节水措施,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必由之路。
目前,太旗节水灌溉形式主要有渠系灌溉、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喷灌、低压管灌以及卷盘式和滚移式喷灌,依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在工程规划、设计、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不同的适应当时状况的节水灌溉形式,具体为在耕地相对集中、地势较为平坦的农田发展大型时针式喷灌和卷盘式喷灌,在耕地面积较小、水平落差变化大的农田建设固定式、半固定式喷灌。节水灌溉工程管理体制有旗、乡(镇)、村、户4个层面。
2 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现状
干旱缺水是制约太旗农牧业、生态和经济发展的瓶颈。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太旗在部分地区实施了节水灌溉新技术,改变了过去长期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但这些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1991年,在原有渠灌的基础上,首次引进半固定式喷灌技术并在全旗4个乡镇推广,到1993年建成半固定式喷灌42处,灌溉面积113 hm2,节水效益明显,农牧民首次认识并了解了节水灌溉,从水浇地建设中获得了收益,从而调动了群众开发水浇地的积极性。之后,随着农牧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根据“蔬菜兴旗”发展思路,太旗的农田水利建设出现了“以节水灌溉为重点,小型多样化”发展局面,以户为单位,相继发展了适应灌溉蔬菜和饲草料的微滴灌、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喷灌、低压管灌、卷盘式喷灌等多种节水灌溉形式,到1999年水浇地面积达到5 306 hm2,为全旗蔬菜种植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农牧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从2003年开始,为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农田节水灌溉从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向节水、省工、省地扩大单位流量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技术装备和水平的大中型节水灌溉园区建设转变。通过招商引资,采取市场化运作、产业化经营,经过几年的建设,全旗累计水浇地面积达到1.52万hm2,其中大型节水园区喷灌63处3 500 hm2、其他节水灌溉面积1.07万hm2。事实证明,太旗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得到最大实惠,也说明在太旗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值得大面积推广。
3 效益分析
3.1 节水、节地、节约劳务成本
太旗喷灌灌溉定额1 500 m3/hm2,而畦灌灌溉定额31 50 m3/hm2,节水灌溉项目开展以来1 hm2灌溉面积节水1 650 m3/a;畦灌修渠、整地、打畦、浇水1 hm2灌溉面积需用工150工日/a,而10 hm2时针式喷灌面积仅需用工(包括常年管理与灌溉用工)105工日/a,节省用工1 395工日/a。全旗畦灌土渠占地10%,10 hm2畦灌渠占地1 hm2;时针式喷灌设备占地仅0.6%,10 hm2占地0.06 hm2,节省耕地0.94 hm2。
由于示范园区采取高效节水灌溉设备,喷水均匀,自动化程度高,同时生产过程机械化作业,土壤深耕,施肥测算,精耕细作,因此能够保证土壤肥力在一个正常范围内,节肥保土效果明显。
3.2 维系绿色生态系统
采用高效的节水灌溉技术,不同程度地扭转了旱作农田易发生的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现象,有利于地区植被覆盖率的恢复与提高,有利于区域性小气候的改善和水分涵养能力的提高,从而有效地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通过科学合理的灌溉,土壤中的水、气、热3项比例趋于正常,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有效地促进整个地区生态环境的根本转变。
3.3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农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节水灌溉示范作用,改善了太旗经济结构调整的发展路径,提高了本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由于实现了按时按量给作物供应水肥,农作物在优化环境下生长,增产效果十分明显。2007年,太旗遭遇了大旱,农牧业生产受到严重损失,而在秋季对示范园区增收的调查结果却令人鼓舞。全旗3 500 hm2示范园区,覆盖农牧民3 631户、12 983万人,其中劳动力7 116人,通过土地租赁、打工,合计人均增收1 231元,总收入达到1 598.2万元;同时,园区种植专用马铃薯2 187 hm2,产量平均37.5 t/hm2,比旱作产量增产(平常年份)22.50 t/hm2,仅此一项就增收1 800元;园区经营企业平均效益17 850元/hm2,总收入达到3 900万元。
4 主要做法和经验
4.1 规范管理,确保节水效益
规范工程管理,成立专业的节水工程规划和设计机构。工程施工坚持高标准、高质量的要求,严格执行“三项制度”,固守工程规划设计、施工质量、设备质量三道关,确保节水项目的顺利实施。
4.2 多方位、多渠道筹措资金,增加节水灌溉项目的前期资金投入
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投入,按照国家资金投入方向,编制一批精品工程项目。结合农业开发、以工代赈、土地整理等项目资金,辅助建设节水灌溉工程。通过太旗马铃薯基地建设招商引资,引入龙头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主投入,实施现代化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农业。
4.3 明确产权,责权利挂钩
节水灌溉建设之初就明确产权,小型抗旱水源工程实行“谁投资、谁建设、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建设经营管理办法,大中型节水灌溉水利设施属于乡镇或村级集体所有,企业或经营业主签订合同并缴纳一定资产使用费可以经营。
5 建议
根据节水灌溉工程建设、管理、经营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为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理顺管理体制,有力调动工程受益主体的经营、管理积极性,确保建设一处、管好一处、效益发挥一处,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对老化失修、利用状况不好的半固定式喷灌工程,国家应该投入专项资金进行工程设施修复和技术改造;同时,地方政府应该出台配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旧有工程的更新改造。加强基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用水者协会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对没有利用和管护的水利设施覆盖的耕地,在保障土地所有者利益不受到损失的前提下,以租赁、承包等多种形式进行土地有效流转,通过工程修复、土地流转经营,达到发挥工程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对相关涉农部门利用项目资金进行节水灌溉建设,应加以规范和管理。前期工作应充分听取水务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必要时其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须经过水务主管部门的审核、监督,强调部门协调和配合,坚决杜绝工程虽建成但无法利用的现象发生。
(3)充分利用西部群众高涨的生产积极性,通过国家投入与农民自筹相结合,增大西部单位面积的水利投入,在节水上作大文章。同时,创新机制,西部在无法实现以户为单位建设小水利工程和大型节水灌溉园区的情况下,应探索走联户开发经营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