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产动物疾病学发展及水产动物疾病的综合防治措施

2014-04-03于庆华吴翔刘双凤

黑龙江水产 2014年1期
关键词:鱼病换水病原

于庆华 吴翔 刘双凤

(哈尔滨市农业科学院水产研究分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70)

一、水产动物疾病学的发展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研究水产经济动物疾病发生的病因、致病机理、流行规律以及诊断技术、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科学。它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科学。一方面,它要以免疫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组织学、寄生虫学、病理学、药理学、流行病学、水环境学等学科为基础;另一方面,它要密切结合水产动物养殖生产实践,通过对水产动物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来建立并发展自己的学科体系。迄今,水产动物疾病学已是一门具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形成自己的科学理论体系,并且具有自己独特的研究思路和解决问题方法的科学。

水产动物疾病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如果从人类对于水产动物疾病的知识来讲,那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尤其是对于鱼类病害的知识,在我国不少古籍中都有所描述和记载。据考证:我国的池塘养鱼开始于殷末期(公元前1142—前1135年)。从周初到战国,有七百年历史,当时用鱼作祭品和馈赠的礼物,池塘养鱼业逐渐发展起来,生产经验也日益丰富。春秋末期,大约在公元前460年,范蠡根据当时劳动人民的养鱼经验,写出了《养鱼经》,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养鱼著作。

宋代有关鱼病的资料中,如北宋(960—1127)大文学家苏轼(1037—1101)所著的《物类相感志》中,有“鱼瘦而生白点者名虱,用枫树皮投水中则愈”句。

在明代,淡水养殖已有相当的发展,青鱼、草鱼、鲢、鳙的饲养方法到明末已有较高的水平。当时,黄省曾的《养鱼经》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全面地总结了明代和明代以前的鱼种养法及鱼病的预防。根据《农政全书》(1628)记载:“凡凿池养鱼必以二,有三善焉,可以蓄水,鬻(音yu)时可去大而存小,可以解讯”。又说:“不可以沤麻,一日即汛”,“池中不可着碱水石灰”,“凡鱼遭毒反白,急疏去毒水,别引新水”,“鱼之自粪多而返复食之则汛,亦以圊(音qing)粪解之”,“汛”就是池鱼浮头或泛池。当时,池塘养鱼业已很兴盛,鱼的放养密度很大,一到夏季,常因池水缺氧而发生浮头,以至死亡,遭受损失。徐光启总结了渔农长期实践的经验,对池鱼浮头、中毒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找出不少解救的方法。

清代在鱼病方面很少有新的发展

1949 年以前,对于鱼病防治问题更不重视,虽有极少数鱼类寄生虫方面的分类研究报告,但根本不能解决生产上的问题。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广大渔民生产热情空前高涨,但是对鱼病灾害仍无法克服,鱼病的死亡率很高,严重地影响着渔业生产的发展,渔民迫切地盼望在科学上给予指导。党和政府开始重视水产生产和科学技术事业,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中成立了鱼病学教学和科研的专门机构;在国家的科研规划和计划中列入了对鱼病研究的项目,这不仅使鱼病研究工作有了保证,而且使之进入了系统研究阶段。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始了对四大家鱼寄生虫方面的调查,建立了寄生虫组。为了使工作顺利进行,1951年又在无锡五里湖畔的蠡园设立了太湖淡水生物研究室。1952年秋寄生虫组调整以后改称为鱼病组,该组在倪达书教授的主持下,组织了鱼病调查队到江苏、浙江两省主要养鱼地区作调查,取得了第一手资料。同时又在我国四大淡水养鱼区之一的浙江省吴兴县菱湖镇,设立鱼病工作站,建立了鱼病门诊,直接为生产服务,开展了实验研究工作,从“防”和“治”向鱼病展开斗争。在1953—1956年四年间,鱼病组取得了很大成绩:①草鱼的寄生虫种类、构造、生活史以及对寄主的危害性等问题,基本上已研究清楚,青鱼、鲢和鳙的寄生虫,大部分已收集整理完毕,对致病菌方面的研究正努力进行;②鲺病以及寄生草鱼的鳃隐鞭虫、车轮虫、毛管虫、中华鳋等已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③科学地分析了我国饲养的草鱼、青鱼、鲢、鳙的生活习性与疾病的关系;④对草鱼、青鱼肠炎和烂鳃病症状进行了描述,并提出初步预防办法;⑤对湖靛提出防治方法,并进行了鱼种防病试验;⑥四年中培养和训练了鱼病工作者93人。上述大量的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淡水养殖事业的发展。其后,水生生物研究所成立了第三研究室(鱼病研究室),在倪达书、陈启鎏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系统的科研工作,做出很大成绩。国内一些水产研究机构、水产院校相继建立,在我国高等水产院校中开设了水生生物方面课程,出版了有关鱼病学著作,培养出一批从事鱼病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从而为我国鱼病学的研究和教学奠定了基础。

如果说从1950年—1956年是鱼病研究打基础的第一阶段,那么从1956—1966年则是鱼病学大发展的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同当时淡水鱼养殖生产的发展同步,开展了淡水鱼类寄生虫病、细菌性病、真菌性病和非寄生性疾病的研究,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就解决了当时淡水养殖鱼类常见的危害较大的15种寄生虫病、4种细菌性病、1种真菌性病和7种非寄生性病的防治问题,从而积累了关于病原、诊断和防治技术的大量知识和经验。水生生物研究所、水产研究所、水产院校及一些大学的生物系,先后发表了对我国淡水养殖鱼类危害严重疾病的病原生物学、病理变化、流行情况及防治方法等一系列研究论文和报告,使鱼病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完善,从而建立了我国自己的鱼病学体系。第三阶段(1966—1976),由于历史原因,鱼病学研究的成果寥寥无几,仅在烂鳃病、鲢疯狂病、白头白嘴病、卵甲藻病、沙市刺棘虫病、土法疫苗的使用及金藻中毒等研究方面有较大进展。第四阶段(1976年以后),鱼病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977—1978 年,水生生物研究所发表了草鱼肠炎病病原和出血病病原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两种病原都是病毒,这是我国鱼病研究史上鱼类病毒病的首次发现,为病原研究开拓了新领域,由显微结构进入超显微结构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又开始了鱼类免疫学、鱼类病毒病、鱼类病理学、药理学和鱼类肿瘤的研究。另外,在鱼类免疫和利用中草药治疗细菌性烂鳃和白头白嘴病方面,有了新的进展。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20世纪末的二十多年是我国水产养殖动物疾病学发展最快的阶段,在海水养殖疾病方面尤为突出。

进入21世纪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后,我国的水产疾病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养殖规模不断扩大,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与此同时,也伴随着池塘老化、水质环境污染、管理与技术措施滞后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当实施水产动物健康养殖技术,把疾病控制与环境的改善紧密联系起来。水产动物的疾病影响着人类的健康,水产疾病的无公害防治既是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也是人类对环境和健康发展的要求。随着物质文明的提高,人们对水产品无公害化的强烈要求亦日益提高,对水产疾病防治的无公害化呼声也将越来越高,从而使我们在种苗引进的选择与检疫、鱼池改造与清淤、水质改良与维护、饲料选择与使用、渔药生产与使用等方面更加注重绿色环保与无公害化,以便全面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新的形势对水产动物疾病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也给这一学科的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力。

二、水产动物疾病综合预防措施

水产动物生病后往往不如陆生动物生病时那样容易被发现,一般在发现时已有部分动物死亡。因为它们栖息于水中,所以给药的方法也不如治疗陆生动物那么容易,剂量很难准确。并且,在发现疾病后即便能够治愈,也耗费了药品和人工,影响了动物的生长和繁殖,在经济上已造成了损失。治病药物多数具有一定的毒性:一方面或多或少地直接影响养殖动物的生理和生活,使动物呈现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生长发育迟缓、游泳反常等,甚至有急性中毒现象;另一方面可能杀灭水体和底泥中的像硝化细菌那样的有益微生物,从而破坏了水体中的物质循环,扰乱了水体的化学平衡;有大量浮游生物存在的水体中,往往在泼药以后,大批的浮游生物被杀死并腐烂分解,引起水质的突然恶化,可能会发生全池动物死亡的事故。另外,有些药物在池水中或养殖动物体内留有残毒。因此,防重于治的观点一定要树立。综合防病措施主要有下列几项:

(一)彻底清池

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育苗池、养成池、暂养池或越冬池在放养前都应清池。育苗池和越冬池一般都用水泥建成。新水泥池在使用前一个月左右就应灌满清洁的水,浸出水泥中的有毒物质,浸泡期间应隔几天换一次水,反复浸洗几次以后才能使用。已用过的水泥池,在再次使用前只要彻底洗刷,清除池底和池壁污物后,再用1/10000左右的高锰酸钾或漂粉精等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最后用清洁水冲洗,就可灌水使用。

养成池和暂养池一般为土池。新建的池塘一般不需要浸泡和消毒,如果灌满水浸泡2~3h,再换水后放养更加安全。已养过鱼、虾的池塘,因在底泥中沉积有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形成厚厚的一层黑色污泥。这些有机质腐烂分解后,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病原体滋生基地,因此应当在养殖的空闲季节即冬或春季将池水排干,将污泥尽可能地挖掉。放养前再用药物消毒。消毒时应在池底留有少量水,盖过池底即可,然后用漂粉精20~30mg/L或漂白粉50~80mg/L,或生石灰400mg/L左右,溶于水中后均匀泼洒全池,过1~2d后灌入新水,再过3~5d后就可放养。

(二)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及水色

1.水深的调节 在养殖的前期,因为养殖动物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养殖动物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最好达1.5m以上。

2.水色的调节 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这些水色一般以硅藻为主。淡绿色或绿色以绿藻为主,也还适宜。如果水色变为蓝绿、暗绿,则蓝藻较多;水色为红色可能甲藻占优势;黑褐色,则溶解或悬浮的有机物质过多,这些水色对养殖动物都不利。透明度的大小,主要说明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以40~50cm为好。无论哪种浮游生物,如果繁殖过量,在水面漂浮一层,这叫水花。此时透明度一般很低,说明水质已老化,应尽快换水。

3.换水 换水是保持优良水质和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虾的健康和生长。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低时,或养殖动物患病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

在换水时应注意水源中的水质情况。当水源中发现赤潮时或有其他污染物质时应暂停换水。也可用增氧机或充气增加池水的含氧量。

(三)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

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必要时应先用显微镜检查,确保种苗上不带有危害严重的病原。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当密度,切勿过密。

(四)饵料应质优量适

质优是指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应是对环境污染少的环保饲料。量适是指每天的投饵量要适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每次投喂前要检查前次投喂的摄食情况,以便调整投饵量。

(五)改善生态环境

人为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落,使之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增强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原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在养殖水体中使用水质改良剂、益生菌、光合细菌等。

(六)操作要细心

在对养殖动物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动物受伤,因为受伤的个体最容易感染细菌。

(七)经常进行检查

在动物的饲养过程中,应每天至少到池塘上去检查1~2次,以便及时发现可能引起疾病的各种不良环境,尽早采取改进措施,防患于未然。

(八)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要防止病原传播

在日常工作中防止病原的传播主要应采取的措施:①对生病的和带有病原的动物要进行隔离。②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浓度较大的漂白粉、硫酸铜或高锰酸钾等溶液消毒,或在强烈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生病池塘中设专用工具。③病死或已无可救药的动物,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他处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④已发现有疾病的动物在治愈以前不应向外移植。

(九)订立和严格执行检疫制度

目前国际间和国内各地区间水产动物的移植或交换日趋频繁,为防止病原随着动物的运输而传播,必须遵守《动物检疫法》。

(十)药物预防

水产养殖动物在运输之前或运到之后,最好先用适当的药物将体表携带的病原杀灭,然后放养。一般的方法是在8mg/L的硫酸铜或10mg/L的漂白粉或20mg/L的高锰酸钾等溶液内浸洗15~30min,然后放养。在饲养动物的池塘中,于生病季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十一)人工免疫

对一些经常发生的危害严重的病毒性及细菌性疾病,可研制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送入鱼体,以达到人工免疫的作用。这一工作在鱼类养殖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十二)选育抗病力强的种苗

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强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但很快又痊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亲体,因为这些动物的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

为此,保护环境、改善水质、防止水域污染,减少水产动物患病的几率,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是水产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猜你喜欢

鱼病换水病原
杭州亚运泳池不换水的“黑科技”
水培植物霎换水
水产养殖中鱼病的防治措施分析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鱼病肆虐,4000万打水漂!洪湖龙口有水产人在行动
震撼!屈老师第六期渔医培训班座无虚席,“一滴水诊断鱼病”新增内容惊艳全场
自动换水
要注重防控2019年春季鱼病的再度暴发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