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诺奖之后关于莫言的阅读接受状况调查

2014-04-02史建国

文艺争鸣 2014年2期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京东

史建国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一时间,莫言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其作品遭遇抢购,其故居迎来大批游客,其故乡准备大面积种植红高粱、出版社也加班加点推出其文集……从上世纪90年代市场大潮兴起、文学日渐边缘化以来,尽管其间也曾出现过令人瞩目的文坛事件,但关注者也大都仅限于文坛中人,普通民众并未参与其中。莫言获诺奖则真正成了一次“事件”。关注者已不仅限于文坛中人或者学术界,而是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普通百姓街谈巷议的话题,走入了普通公众的生活。当然,“事件”也好,“话题”也罢,总会过去,那么后诺奖时代人们将如何认识莫言、阅读莫言、理解莫言呢?对此,媒体和批评家们已经有大量的文章发表,发出了专业读者和批评家的声音,此不赘言,本文更关注的是普通读者对莫言的阅读、接受状况。

莫言获奖之后,许多出版社都推出莫言作品集。眼下已经推出的有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集》(20册)和《莫言经典收藏》(12册),出版社广告语分别是“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最新全本文集”和“填补了莫言获奖之后诺贝尔纪念版的空白”;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小说集》(16册)以及《莫言长篇小说集》(11册),出版社广告语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系列,上海文艺出版社荣誉出品”;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典藏文集》(20册),当当网的广告语是:“全新修订版,家庭藏书必备!当当网独家销售!”;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莫言文集诺贝尔奖纪念收藏版》(20册),当当网广告语是:“莫言送瑞典文学院相同版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莫言经典收藏》(繁体字本,12册),当当网广告语是:“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之后,首次独家授权的全球唯一中文繁体字版文集”……至于经过重新包装后出版的单行本就更多了。长江文艺出版社还抓住机会推出了《盛典——诺奖之行》,广告语是“莫言获诺贝尔奖后首部作品,全程实录诺奖之行空前盛典,独家披露获奖前后心路历程。”可见,“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了出版社和经销商推销莫言作品的最大卖点,换言之,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身份也已经成为莫言最重要的“象征资本”,而这种象征资本在出版社和经销商的共同推动下正在迅速化为有形的经济资本。这转化的过程,则牵涉到成千上万普通读者的文学生活。

那么,莫言获奖后,他的作品发行情况到底怎样,普通读者又是如何接受和认知的呢?笔者选取作家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莫言文集》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小说集》进行了调查。之所以选择这两套书作为样本,是因为这两种文集是莫言获奖后最早开始运作并推广的,迄今发行量也最大。调查的方法是对当当网和京东商城这两家国内较大的电商企业所销售的上述两套书读者评论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另外,针对莫言的读者接受也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中文系同学中进行了抽样调查。

从统计结果来看,截至2013年8月30日,作家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莫言文集》(20卷)当当网有7201条评论,京东商城有631条评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年11月出版的《莫言小说集》(16卷)当当网有509条评论,京东商城有167条评论。另外,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长篇小说集》(11卷),当当网有7422条评论。至于两套集子中每本作品的评论情况则详见下表:

网络平台的读者评论尽管有许多是对图书价格、装帧设计、印刷质量以及物流速度等的评论,但更多的评论则是针对作品本身的,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状况。读者评论数越多,作品销售的数量和被阅读的次数就越多。从表1《莫言作品集》的“当当网”读者评论数可以看出,在莫言创作的文学题材中,读者评论数最多的大致依次是小说、散文,戏剧。而在小说中,长篇小说尤其受到读者青睐。排在前10位的除了第10位《白狗秋千架》是短篇小说集以外,其余9部全部是长篇小说。散文集《会唱歌的墙》排在第11位。剧作集《我们的荆轲》则排在第16位。表2“京东商城”的读者评论数次序大致相同,排在前12位的除了《红高粱家族》和《檀香刑》与“当当网”顺序颠倒之外,其余次序完全相同。两个网络平台上读者评论数量排名最靠后或者说读者关注最少的都是《用耳朵阅读》和《碎语文学》——这两个集子是莫言的一些演讲和答记者问的合集,这类作品除了专业读者出于研究的需要会阅读之外,普通读者兴趣不大,因此读者阅读和评论数量较少。

表3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小说集》(16卷)当当网读者评论统计显示,读者评论最多的前十部作品全部是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集分别排第12-16位。中短篇小说集中,《白沟秋千架》排名最靠前,第12位。排名最后的是中篇小说集《欢乐》。表4京东商城的读者评论统计同表3的次序大致吻合,《白狗秋千架》成了第10位,排在最后的是《怀抱鲜花的女人》,而《欢乐》则成了第15位。

从以上统计结果并结合作者评价的具体内容可以看出,读者对这两套莫言作品集的阅读与接受情况是呈现出了某些共性的:其一,在莫言的作品中,读者偏爱长篇小说,当当网和京东网读者评论数最多的前三部作品高度一致,依次分别是《蛙》《丰乳肥臀》和《生死疲劳》,排在第4-6位的是《红高粱家族》《檀香刑》《酒国》,但不同版本、不同平台的相应次序略有差异。其中《蛙》和《丰乳肥臀》的读者评论数遥遥领先,后面几部作品的读者评论数则呈梯次递减。排在第7名以后的作品读者评论数跟前六部相比有较大差距。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获奖后的“莫言热”中,绝大部分读者都能够坚持阅读了莫言的两部作品,而读到六部以上的读者就比较少了。其二,莫言中短篇小说集中,最受读者关注的是《白狗秋千架》,而读者关注最少的则是《欢乐》。《莫言作品集》当当网和京东商城的统计,《白狗秋千架》都排第10位,甚至超越了《食草家族》和《十三步》两部长篇。而《莫言小说集》当当网评论统计《白狗秋千架》排名第12,京东商城评论统计排第10,在中短篇小说集中是排名最靠前的。而两套书中,当当网评论统计,《欢乐》排名小说最后,而京东商城评论统计《欢乐》则排在小说的倒数第二,仅以微弱优势高于《怀抱鲜花的女人》。其三,从评论的内容来看,绝大多数读者都是冲着“诺贝尔奖”的光环而选择购买莫言作品开始接触莫言的。当然也有些人购买是为了收藏,而并没有阅读,或者“留着以后有空慢慢读”。endprint

诺贝尔奖的光环会影响到读者的文学消费与文学阅读是显而易见的,如前所述,莫言获奖后各家出版社纷纷推出各种版本的莫言作品集,基本上打的都是诺贝尔牌。从网上的读者评论来看,80%以上的消费者都承认自己购买阅读莫言作品是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有关,有的甚至坦率地承认自己是“跟风”,“并没有读”,仅仅是为“收藏”。例如用户名为“网购一快乐”的京东用户评价道:“诺贝尔奖的书值得看看”;用户名为“jd_she1012”的读者说:“中国好不容易出了个诺贝尔,怎么都该支持一下”;用户名为“y***芷”的京东用户购买了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白沟秋千架》《生死疲劳》《欢乐》以及《怀抱鲜花的女人》并拍照晒单,发表的评论文字也极为简洁:“为诺贝尔买,不为莫言……”可见诺贝尔的光环对普通读者的文学消费与文学阅读之影响是非常大的。另外,我们还可以从莫言作品与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中看出“诺奖效应”的威力:莫言的《蛙》是2011年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此次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8月30日,仅仅2012作家出版社出版的《蛙》当当网就有50058条读者评论,而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其他获奖作品当当网读者评论数则少得多:2008年9月出版的毕飞宇的《推拿》有3240条评论;2010年4月出版的张炜的《你在高原》有1816条评论;2009年5月出版的刘醒龙的《天行者》有2600条评论;读者评论数最多的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是2009年3月出版的,也不过有15600条,而当年莫言参评茅盾文学奖的200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蛙》也只有2516条评论。可见,如果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效应,《蛙》的阅读接受状况可能跟同届茅盾文学奖的其他获奖作品差不多,但莫言获得诺奖之后,《蛙》不仅推出多种版本,而且读者关注度也远超从前。

而针对莫言作品的阅读接受,出现上述阅读状况也并不是偶然的。莫言最主要的创作题材或者说成就最高的创作题材是小说,尤其是长篇小说,他正是靠《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十余部长篇小说奠定其文学地位的,一提起莫言,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这些长篇。这也不独莫言为然,作为一种文体,长篇小说备受作家们的青睐,几乎所有作家在有了一定的创作积累之后都会将目光瞄准长篇。当然其中也有例外,比如鲁迅、汪曾祺、契科夫、博尔赫斯……但即使是鲁迅,也有过创作长篇的计划,只不过没有来得及实现。莫言对长篇小说是有着充分的文体自觉的,他曾在为《长篇小说选刊》的题词中强调“长度、密度和难度,是长篇小说的标志,也是这伟大文体的尊严”。他也特别看重长篇小说“大江大河般的波澜壮阔之美”,认为这“是那些精巧的篇什所不具备的”。他在这一文体上用力之深有目共睹,迄今出版的20卷文集中,长篇小说就占到11部。而他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都曾在当代文坛上引起广泛关注,有的甚至引起热烈争论。就读者评论数前5的五部长篇来看。《蛙》在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刚刚获得中国当代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大奖茅盾文学奖,而2012年,《蛙》也刚刚被译成瑞典文出版。因此很多人都误以为莫言是因为《蛙》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2013年,某省的专升本考试大学语文试题中甚至有一道选择题就是考察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品是什么,而标准答案就是《蛙》。从网上的读者评论来看,有许多读者选择从《蛙》开始阅读莫言,也跟“《蛙》是莫言的代表作”,以及“莫言因《蛙》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类的传闻有关。例如京东网上关于作家出版社版的《蛙》的几条读者评论:

1.银牌会员“我爱小溪水”于2012-11-12发表的题为《蛙,值得阅读》的评论中说:“茅盾文学奖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内容没的说,莫言的作品必须收藏……”

2.金牌会员“娜娜小达”于2012-11-12发表的题为《莫言得奖的书籍》的评论中说:“据说这本得了诺奖,但其实莫言还有更好的书,这本也值得一看。”

3.金牌会员“dlhaitian”于2012-12-14发表的题为《据说是莫言的代表作》的评论中说:“据说是莫言的代表作,凭此书获得诺奖。”

这当然是一种误解。实际上,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肯定,而不是单单对他哪一部作品的肯定,因为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原则是颁给那些“在文学方面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而代表一个作家文学成就的作品可能是一部也可能是很多部,所以诺贝尔文学奖是“作家奖”而非“作品奖”。这跟茅盾文学奖以及国内外其他许多文学奖都是不同的。但既然《蛙》是莫言最近的一部长篇,而且还有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以及翻译成瑞典文等种种因素,被许多媒体和读者误认为是诺奖的“获奖作品”也就算是“事出有因”了,这在客观上也影响了读者在开始阅读莫言时的选择。当然,就一般阅读习惯而言,要走近并认识一个作家,大多数人也会先从作家的近作开始,而不会从他发表的处女作读起,毕竟近作才更能够代表一个作家的水准和成就。至于《丰乳肥臀》等其他几部长篇,也曾分别获得各种文学大奖或者在作品问世后引起广泛热议,并且《丰乳肥臀》等其他长篇大都故事性较强,而《丰乳肥臀》的题目本身时至今日也仍然对初次接触莫言的读者有着很大的吸引力。《红高粱家族》则因张艺谋执导的电影《红高粱》而走向世界,在网络上的读者评论和笔者在山东大学所做的调查中,有许多人都表示自己是看了电影《红高粱》而开始关注莫言的。这些前期的酝酿和铺垫对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普通读者走近莫言还是有着比较大的影响的。

莫言的中短篇小说集中,《白狗秋千架》比较而言更受读者青睐,而喜欢《欢乐》者相对较少,这应该也是有原因的。《白狗秋千架》之所以更受青睐可能也跟作品曾改编成电影有关,有许多读者看这本集子其实就是奔着这一篇小说来的。比如用户名为“jd_szr”的京东会员就于2013-03-24写道:“只看完了《白狗秋千架》,感觉和电影不太一样,小说留的想象空间更大。”用户名为“李亚强大导演”的读者也于2012-11-19评价说:“很早以前就知道这部作品被改编成了电影,现在才来关注原著,相信此书应该是很不错的……”让人感到有些疑惑的是为什么小说集《欢乐》的读者评论数会那么少?而在相对较少的读者评论中,还有一些读者直言不讳地表达出了自己的不喜欢,比如当当网的一位“无昵称用户”于2013-01-07发表题为《一般》的评论中就直截了当地说:“不太爱看这类型的书。”另一位“无呢称用户”于2012-12-13发表题为《挺满意》的评论中则较为含蓄地说:“读了一部分,我感觉70年代前的读者会更喜欢些。”在莫言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几乎所有读者都是在以一种近似“朝圣”的心态去购买、收藏、阅读莫言作品,所发表的评论中也几乎都是对“大师之作”的赞叹。而在《欢乐》这部集子的读者评论中却出现了不但评论者相对较少,而且还大胆袒露自己不喜欢的状况。这是很有意思的。endprint

锨乐》这部集子共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欢乐》《流水》《野种》《你的行为使我们恐惧》七部中篇。从篇名可以看出,这些小说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先锋”浪潮中备受关注的作品。应该说莫言最初就是依靠《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等作品为自己赢得文坛声誉的,“这些作品有故事,也有较为完整的情节,但其着眼点显然不在于展现存在的荒谬、残酷,而在于某种特殊的叙述感觉的追求。”至于《欢乐》这部小说,当年则因为作品中塑造的母亲形象而受到许多激烈的批评。当然,无论热情肯定也好,激烈批评也罢,当年这些阅读反应都来自专业的读者——研究者和批评家。普通读者的阅读感受则无从知晓。而今,如果说京东、当当网等读者评论数量只能比较直观地反映出读者对于这本书的喜好程度的话,“豆瓣读书”里面的读者评论或许更能较为充分地说明普通读者对这本书的接受态度:

1.豆瓣用户名为“木子李”的读者发表于2013-05-08的评论中说:“很多人看莫言的书,难免不是因为受到其诺贝尔光环的影响。假如没有诺贝尔的光环,莫言的作品应该是怎样的?他的笔下到底塑造过哪些人物、故事、形象?抱着这个目的和态度,读了莫言早期的一些中篇小说,有《筑路》,还有这本《欢乐》里的几部作品。对于那个年代,对于高密的故事,应该都是作者当时真实生活场景的虚拟化重构。不知怎的,我对于书中的人物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倒是对于故事的发展脉络,产生浓厚兴趣……”

2.豆瓣用户名为“象小姐乐(kissing the fire)的读者于2012-10-2评价道:“终于看完了这个中篇,感觉很不舒服,重叠的繁复的形容词,满眼都是莫言勾勒出来的污秽肮脏的景象,没有一丝新鲜空气。”

3.豆瓣用户名为“夏天快点来”的读者则于2013-06-21评论道:“奶子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莫言style!对乡村对自然的描写很多,男女主角并不可爱的性格,总是厌恶这厌恶那。《欢乐》那篇里某段写老鼠跳蚤母亲的乳房阴毛生殖器。我只能说我欣赏不了,并不愉快的阅读过程……”

这些评论大都是发于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只有一条是发于获奖之前。其中一条评论是针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发表意见,另外两条则是针对作品的语言。表面看来这样的评论不过是读者随口一说,但实际上却非常重要。因为能否塑造出立得住的人物形象是判断一篇小说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而第一条评论中,读者居然说“对于书中的人物没有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木子李”是认为《欢乐》中几篇小说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失败了,或者说至少不能算成功。同时,文学说到底是语言的艺术,而第二、第三条评论都表示不喜欢作品的语言感觉、不喜欢里面的“污秽肮脏”。当然语言的粗鲁豪放也好,温柔细腻也罢,都只是风格的一种,并无优劣高下之分,喜欢与不喜欢是见仁见智的问题。有人不喜欢粗鲁豪放、“污秽肮脏”,也许有人恰恰喜欢,不可一概而论。《欢乐》与《红蝗》发表当年就曾经引来很多关于“语言肮脏”的指责,英言也曾在一些场合有所回应,例如在《酒国》中就曾提及此事,提醒读者注意“那些‘不洁细节在文中的作用和特定的环境”,但这里具体到《欢乐》的阅读接受,之所以读者阅读和评论较少,却仍然跟许多读者对作品中的这种语言风格心存拒斥有关。看来尽管时过境迁,莫言今非昔比,但大多数普通读者仍然无法对“大师”笔下的“重口味”“粗笔”进行理解的欣赏。

当然,对莫言获奖以及莫言作品表现出更多关注的还是那些向来就喜欢文学或者研习文学的读者群体,这其中,高校中文系的学生读者群就显得尤有代表性。为此我也于2013年1月在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1级中文系同学中做了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两个,一是莫言获奖的内在原因有哪些,二是如何看待莫言的作品,调查中不设答案供选择,完全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调查统计结果显示,有25.58%的同学认为莫言获奖跟其作品中的“民族性”有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西方读者的猎奇心理;有18.60%的同学认为莫言作品的语言通俗简单,容易被译成外语流通世界,是其获奖的重要基础;16.28%的同学认为莫言获奖跟其作品被改编成《红高粱》等电影有关。“在新的传播方式的发展下,莫言的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促进了他的创作及作品的广泛传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尤其在《红高粱》被广大外国观众接受)和读者基础,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评委的认同。”(熊昕昕)。

有意思的是,这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年轻读者并没有因为莫言身上的诺贝尔光环而一味颂扬、仰视,而是有许多人都直言不讳地说出了自己对莫言作品的“挑剔”:正如前文中提及有许多读者不喜欢莫言的《欢乐》是因为作品中语言的“污秽肮脏”,此次调查中也有不少同学表达了类似的看法,诸如“莫言作品的语言不是很精致”(宋欣)、“我觉得用语实在不美,不让人赏心悦目”(蔡萌)等。更有同学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从“不耐读”的角度对莫言作品语言的通俗流畅、行云流水进行了批评:“在我阅读《四十一炮》的时候,28万字的长篇我只用了一下午加半晚上。即使我看得很快,但也说明莫言的作品很不耐读。而我同样在阅读魔幻现实主义巨作《百年孤独》的时候,半晚上只读了40几页,而且那本书我读了有四五遍都处于懵懂之中。莫言是高产作家,《生死疲劳》一本55万字的小说,莫言用了40多天完稿,平均每篇1.6万字。在佩服他的同时,我也在怀疑这本作品的质量……”(冯春晖)

而对于莫言作品中显露出来的“先锋色彩”或是“叙事”方面的营构,也有许多同学表达出拒斥的态度。本次调查中,在没有指定探讨哪部作品的前提下,有18.60%的同学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生死疲劳》来谈自己的阅读感受,这跟当当网和京东商城平台上显示出的《蛙》与《丰乳肥臀》最受读者欢迎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有一定文学基础的读者,相对而言更喜欢《生死疲劳》。而在谈论《生死疲劳》的同学之中,有75%的同学都表达了对于《生死疲劳》中频频出现的“莫言那小子”的不解和批评:“并非莫言的作品没有任何缺陷,他文中不时跳出的‘一位叫莫言的作家让我们总是会被赶出作品,有些不尽兴,阻碍读者流畅连贯的阅读”(孙瑛琦);“在《生死疲劳》中,反复出现‘一个叫莫言的人说过又让我十分反感讨厌,就像沉浸在奇幻的小说中又被生生拉回现实的感觉,像热情被泼了~盆冷水,而且主角对莫言又很不屑,不认同,但那种时时之间透出的得意招摇之感让我很不舒服,莫言在其他书中也这样表现,是我不喜欢的一个地方”(刘璐);“对于其作品的评价因人而异,有的作品就很难读下去,比如《生死疲劳》,阅读过程中读者经常见到‘听说莫言这个作家又……类似的语句,不停将我从作品的语境中抽离出来”(李华臣)……而这样的阅读体验与专业评论家的解读以及作者本人的叙事意图就构成了冲突。比如当年《生死疲劳》出版时,李敬泽与莫言有个对话,其中李敬泽就高度赞扬这种叙事安排,认为“三位叙述者构成了复杂的张力关系,《生死疲劳》是一种重建宏大叙事的努力。”而莫言本人也对自己的创作进行解说:“书中的‘莫言不纯粹是一个作家,他的出现是作为小说的叙述者存在。马原小说中早已有过这样的表达,‘我是一个汉人这是他的一个品牌。‘大头儿、‘蓝解放、‘莫言这三者构成三重对话关系……起码,在形式上,这比单一的全知视角要丰富……”作家的创作意图是好的,但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样的叙事意图很少有普通读者能领会——即便是中文系学生这样有一定文学基础的读者也是如此。而莫言所提到的当年马原的“叙事圈套”也并不成功,因为这种执着于叙事本身而对内容进行消解的叙事游戏注定是难以为继的。结合先锋色彩比较重的《欢乐》也比较为读者所不喜,看来从读者接受上来讲,这些热衷于先锋探索的作品,普通读者还是相当隔膜的。

总之,从调查统计的结果来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社会公众的文学阅读热情明显高涨,对莫言作品韵阅读掀起了从未有过的高潮。以《蛙》为例,诺奖之后《蛙》的读者关注度远超与《蛙》同时获得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的其他作品。具体到莫言作品,影视改编、故事性的强弱以及作品发表时的舆论铺垫等因素都会影响到读者的阅读选择。在所有文体中,普通读者更喜欢阅读莫言的长篇小说,《蛙》和《丰乳肥臀》成为阅读莫言的首要选择,而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中文系学生读者则偏爱有着更深切人文关怀的《生死疲劳》。但总的来说,那些先锋色彩较强、注重叙事营构,或者语言比较“重口味”的作品,普通读者包括有一定文学基础的中文系学生读者都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拒斥。这也表明,许多读者并未因“大师”的光环而改变自己的审美标准与阅读趣味。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张涛)endprint

猜你喜欢

诺贝尔文学奖莫言京东
过去的年
爱如莫言
13年首次盈利,京东做对了什么?
2006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莫言:虚伪的文学
在超市快送上超越京东
小黑犬
莫言的职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