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跬步成千里
2014-04-02戴小跃
戴小跃
【内容摘要】面对课改,高效课堂是每个教师追求的目标,如何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首先要做到三“紧”;书本抱得紧,问题扣得紧,学案贴得紧,合理安排紧凑设计语文课堂。其次,对语文课本的研读一定要重视朗读,不是流于表面的把朗读仅仅作为是语文课堂的一个固定步骤,而应是切实地把朗读和文本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朗读成为研读文本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手段。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现语文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扣紧文本 精彩朗读 实现高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每个学校每个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都在寻求课堂的高效,课堂教学的低效问题也就日益突出。课堂的低效能导致学生厌学和教师厌教。特别是在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幅度削减课时,改变以往那些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的今天,创造高效课堂,是每一个老师必须面对的问题。那么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还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呢?
首先要了解一下何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是高效型课堂或高效性课堂的简称,顾名思义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能够有相当高的目标达成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和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是有效课堂的最高境界,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简而言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就是各类学科教学中的一个瓶颈问题,很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上语文课学生的注意力不如上数、理、化那么集中,语文成绩甚至不如英语成绩提高的快。正基于这样的原因,也基于对分数的追求,所以现在的语文教学更注重的是知识点的灌输和各类所谓的解题方法的指导,学生的成绩似乎有所提高,课堂也似乎实现了高效,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能力却在日益减退,也越来越享受不到语文的魅力。从这一角度来说,非但不是高效,反而是有些误入歧途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说过:“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而我们似乎正在犯这种错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对课堂的高效也作了以下一番思考。从教学环节来看,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是:预习导学——整体感知——深入研读——巩固训练——提高拓展,高效课堂也不例外。在整个流程的实施过程中要实现课堂的高效,我认为首先教师的基本工作离不开三个“紧”,即书本抱得紧,问题扣得紧,学案贴得紧,这样的课堂设计紧凑,时间安排合理,效率才会更高。
曾听过一堂《父母的心》,整个的流程是:
从父母的生日导入课文,朗读后让学生复述课文,突出了小说情节的曲折(6分钟);然后跳读课文,让学生找出父母换孩子时的表情和理由;接下来合作探究:送走孩子是爱还是不送孩子是爱呢?最后总结课文,体会浓浓的父母之爱,回答“父母的心是……”
这堂课看似结构紧凑,合理,但学生的情绪,积极性没有被调动起来,课堂气氛沉闷,没有激发孩子答题的欲望,怎么能提高课堂的效率呢?
这位教师用25分钟左右的时间基本结束课文,而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小组讨论“我们该怎样爱父母”的问题,孩子们立即将脑袋凑到一块,窃窃私语几分钟,老师就开始提问。
与其让孩子们讨论这样的问题,还不如让孩子们多读读文中的几段对话,通过朗读对话来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子之心。对教材的挖掘离不开课文的“标”,这篇课文的情感目标应定位在:让学生在淡淡的哀怨中体会父母浓浓的爱心,而这位教师显然把文本的主题忽略了,而把重点放在了“怎样爱父母”上。
因此所谓的书本抱得紧,就是不能脱离文本,万变不离其宗,对孩子的情感教育也应是从文本中来又回归文本。
所谓语言贴得紧,就是要针对文内容,用一个个问题把他们串起来,使学生自始至终都沉浸在老师的讲解或自己的合作探究中,也就是一直参与其中。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在课堂设计时一定要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吸引学生:文本写的是什么内容?文本是怎样来解决问题的?为什么要这样写?通过这样写你得到了什么?
举个例子来说。《鼎湖山听泉》写的是什么?答案是:作者听到了泠泠淙淙的活脱蹦跳的半含半露的泉水声,并从中感悟到了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等等。
让学生继续思考,文章是怎么把这个问题(用什么方法)写出来的?学生画出重点句子,认真朗读,并思考,然后得出结论:
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趟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
作者是通过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泉声的千变万化,并且把泉声写的很具体,很有层次。
教师紧接着继续:那作者为什么能把听泉的内容写的这样丰富呢?
学生继续朗读全文的重点段落,如一、四、八段,
如:过了寒翠桥,还没踏进上山的石径,泠泠淙淙的泉水声就扑面而来。
那半含半露欲进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
安详厚重的钟声和欢快清亮的泉声,在雨后宁静的暮色中,相互应答着,像是老人扶杖立于门前,召唤着嬉戏往返的孩子。
然后讨论,得出结论:因为作者热爱大自然,全身心的去感受大自然,并且用心灵在和大自然对话,所以才能把文章写得这么生动而丰富。
最后是创意实践活动,就是学生学完后,能够书面总结这堂课的收获,也就是学生得到了什么?
生答:通过本文的学习,我明白了也要像作者那样,用心去聆听大自然,去听听风,听听雨,听听雪,听听雷,说不定我们也能从中感悟到时光的流逝,生命的可贵呢。
老师就把这道题很自然的作为了家庭作业,写好后下堂课交流。endprint
因此一堂高效的语文课,必定是能紧紧抓住学生心弦的语文课,怎样抓住学生?教师得用一个个巧妙的问题,把学生引入美妙的语文课堂,并使之沉浸其中,其实也就是说高效的课堂一定要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的课堂。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所以一个个问题的巧妙设置,就是能紧紧扣住他们的丝线,就是抓住他们兴趣的绳,这样不仅能使他们乐在其中,课堂的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教案学案也要扣得紧,这是整堂课的基本流程,学生也据此做了充分的准备,教师如果脱离教案,会让学生无所适从。
所以,一堂高效的语文课首先必须有一个合理而紧凑的课堂设计,必须紧扣文本,真正用好我们的教科书。
我认为高效课堂还应该牢记的就是要对文章多加朗读。古就有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呼唤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它也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来说,朗读是一种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实践活动,是一种品味阅读活动,是用心来揣摩,用情来体验,用声音来传达作品的艺术美,情感美的文学活动。有许多老师在上课时是很随意的,认为书本要求学生背的就读熟并背下来,不需要背的就不背,更不去朗读,更何况考试根本不考如何朗读课文。这样一来,学生根本就理解不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这一要点,长此以往,一篇篇优美的作品在学生面前也就变成了只有死记硬背的枯躁的教条,学生也就会渐渐失去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课堂永远不可能成为高效的课堂。
我在教授《星星变奏曲》这课时,绝大多数的时间是放在了朗读这一关键点上。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男女生分角色读,领读,赛读等等,一遍又一遍,读出了感情,读出了味道。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的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先是学生读,因为他们抓不住感情的基调,也把握不好诗歌的主题,所以读起来很不理想。
老师读,“这首诗中有一种旋律,是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把深沉的感情和对美的追求交织在一起,同学们再读一遍”。然后巧妙地介绍背景,结合背景更好的读出人物的感情,走进人物的心里。(《星星变奏曲》写于1980年,是诗人首次发表的诗作。诗人经历了十年“文革”浩劫,目睹了专制的残酷和人情、亲情的被毁灭,故此对“文革”时代的黑暗进行揭露和反抗。回想暗夜如磐的年代,诗人倾诉着自己朴质的愿望,因此写下了《星星变奏曲》,寄托诗人美好的梦,也表达了诗人的苦闷与迷惘,这是诗人思考历史、人和现实的表现。)
还可以用内心独白的方式来读,此时的声音要读得轻些,柔和些,教师先示范,学生再读,然后可以揭示作品的主题。(这首诗的主题,表达的是对黑暗冰冷的现实的否定,抒发了对理想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虽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坚定的希望)
还可以男女生分角色来读:
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
柔软的像一片湖
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女生,读出温柔舒缓的语气)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男生,读出喜悦而沉稳的语气)
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歌咏之。最古的诗歌不是劳动人民从劳动中喊出的“哼唷哼唷”吗?因此,朗读是学习诗歌,感悟诗歌之美,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不二法则。当然在其他文体如散文也是如此,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总之,创设语文高效课堂的途径很多很多,但合理设计紧扣书本,再加精彩朗读,我认为是很不错的方法,它能使课堂进入更深层次,更优美,更雅致的境界,使学语文成为一种享受,也能使语文课达到高效的境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宜兴外国语学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