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从认识自己的孩子开始
2014-04-02李治山
李治山
很多做家长的,对于孩子的家庭教育非常困惑,笔者虽是搞教育的,也不例外。笔者的做法是摸着石头过河,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我穷尽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不断的反思、改进,每一步都觉得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误的遗憾。个人觉得,家庭教育的首要问题应该在于做家长的要真正的“认识”自己的孩子。
那么,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孩子呢?
首先,要知道孩子是人,是和成年人一样的有情感、有个性、有独立人格的人,需要得到尊重。
孩子是未成年的人,他们年幼无知需要教育,也应允许他们淘气,允许他们犯错误,允许他们玩,不能把他们当成“小老头”,不能要求他们十全十美。孩子不是家长手中的面团,想怎么捏就怎么捏,任何教育靠强迫都是不行的,单凭家长主观安排也是不行的,必须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孩子是有潜力的人,不能把他们看死了,要用发展眼光看孩子,他们的可塑性很强,潜力很大。孩子终究要长大,成为独立生活的人。家长不要什么都不放心,要让他们锻炼,让他们逐步独立,让他们在风雨中,挫折中成长。
其次,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看到每个孩子的差异。
每个孩子的性格都不同,我们在教育时必须注意孩子的性格特点。人的性格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由各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形成性格。即使是在同一个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也由于具体的生活实践不同,形成不同的性格。同一个家庭,老大和老二的性格可能有很大差别,就是因为在家庭中的具体地位和生活实践有所不同。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一定要注意孩子的个性差异。
每个孩子的兴趣也是不一样的,我们的教育要注意孩子的兴趣差异。在兴趣的方向上,有的孩子爱写写画画,有的爱唱歌跳舞,有的喜欢学习文科知识,有的喜欢学习理科知识。在兴趣的广泛性上,有的孩子对什么都非常感兴趣,兴趣非常广泛;有的则只对某一种或很少的几种活动感兴趣,兴趣范围很狭窄。在兴趣的稳定性上,有的兴趣稳定,能持之以恒;有的则今天对这个感兴趣,明天又对那个感兴趣,变化无常。
还有,要相信“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句话的作用。
目前不少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恨铁不成钢,对孩子一味苛求,整天数落孩子不争气,把孩子的缺点错误放在嘴边上,翻来覆去地唠叨,搞得孩子心烦意乱,时间长了就产生“逆反心理”。一般来说,孩子都是有自尊心、上进心的,就是那些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也都希望得到表扬、肯定。当他们得到家长的表扬、奖励时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只要家长的表扬运用得当,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
当然必要的批评、适时的否定、公正的惩罚对教育子女也是十分重要的,发现孩子的问题一味姑息、袒护、放任是不行的。但是这种“负面教育”不能多用、滥用。而且一般情况下它不如奖励的效果好,因此我们在教育中必须多用奖励、表扬,少用批评。这就是古人讲的“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它告诉家长,数落孩子的十个过错,不如夸奖他的一个长处。这种教育思想在我国历史上早有记载。
最后,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玩”。
家长对孩子不理解往往表现在对“玩”的问题上,家长总是怕影响了学习,千方百计把孩子按在书桌上学习,不让孩子玩,其本意是为了孩子成才。可事实上家长的做法往往遭到孩子的反对,形成逆反心理。要树立正确的孩子观就要允许孩子玩,“让孩子成为孩子”。
玩,是孩子的天性,哪个孩子不玩了,就说明他有病了,身体有病或心理有病。玩,也是孩子的一种心理需要,是孩子成长的基本途径之一。那些爱玩的孩子接触面广,知识丰富,脑子灵活;而那些整天被关在屋子里的孩子,尽管多背了一些公式、古诗,但他们没有玩的机会,接触面窄,老实得像木头人,反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当然,让孩子玩,不等于让他疯玩,要给以指导,让他们学得专心、玩得痛快,引导他们把玩与学习结合起来。关键是指导,而不是简单地限制。
从道义上说,教育子女是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马克思说:“家长的行业就是教育子女”,无论哪个阶级,哪种民族,都把教育子女看成是自己的天职,希望我们大家都能好好做家长,做个好家长,能更多的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