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探究*
2014-04-02陈佳,李娜,李婧
陈 佳,李 娜,李 婧
(天津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 300074)
1 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工作基础
尽管我国的环境科技教育起步较晚,较之一些发达国家仍有一定差距,但在国力日益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已被作为国策的今天,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教育机构和家庭的重视,其重要性和意义已深入人心。当前,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相关主管部门以基础教育为依托,合力探索一条适合于我国国情的环境科技教育实施途径,通过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推动校内环境教育改革、广泛开展环保科普活动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与实践中树立环境科学意识,掌握环境科学知识和方法,充分理解科技进步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引导其参与并支持环境保护,进而实现全面提升我国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水平的根本目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环境意识”,并明确规定了环境教育的内容。在一些与环境科学有密切联系的课程中都明确提出了环境教育的目标、内容及可行性案例,这些课程如初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科学等,小学的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科学等。
此外,除学科课程,通过丰富的校内外、课内外环保科普活动,开展与环保相关的研究性学习、科学实验、调查、竞赛等,引导教师、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并在教育和学习中学会创新和积极实践。
2 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
1999年,我国正式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国家根据教育目标制定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并行的课程计划,政府教育主管部门拥有制定必修课课程标准的权利,而将选修课主修内容设计、课程标准编制的决策下移给了各地方教育部门和基层学校,旨在推动建立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课程管理体系。
为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我国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区本课程和校本课程应该占总课时的10%~12%,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同课程、教师同教案、学生同课本的局面。在这种形势下,校本课程这一新生事物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和亮点,也为面向青少年开展校内环境科学素质提升工作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依据年龄差异,建议6~12岁青少年环保校本课程总课时为8课时;13~15岁青少年环保校本课程总课时为12课时;16~18岁青少年环保校本课程总课时为18课时。
2.1 环保校本课程标准
2.1.1 小学环保校本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6~12岁),在该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行为教育的黄金时期,求知欲强、喜欢动手探究,是体验环境科学知识,提高环境科学兴趣,培养环境科学行为规范,促进环境科学意识养成的重要时期。
重点与难点: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引发青少年对生态环境的兴趣,使其掌握简单的环境科学方法,养成节约资源、循环使用生活物品、分类处理生活垃圾等一定的环境科学行为习惯,形成热爱自然、尊重生命的意识。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呵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保护、呼吸清新空气、喝上干净水、吃上放心食品、合理处理生活垃圾、保护自己不受噪声干扰、应为保护环境做出努力等8个主题,并据此提出环境科学意识导向、科学方法和行为能力。
2.1.2 初中环保校内课程内容
初中阶段(13~15岁),这阶段青少年正处于从形象思维为主发展到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并重的转变过程中,其观察、记忆、想象诸多能力发展迅速;自我意识趋于成熟,自我控制和评价能力日趋完善,行为的依赖性逐渐减少,根据目的而作出决定的水平不断提高;拥有较为深刻的内心体验,社会性、精神性的需求不断涌现,已经能够认识自己在社会和集体中的地位与作用,形成了初步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与难点:引导青少年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正确认识科技进步在环保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与可能的影响,能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开始关注与环境保护相关的社会问题,并带动家人和同学完成环保行为。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人与生物圈、环境资源与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管理、物理污染及其防治、环境权利与义务等8个主题,并据此提出环境科学意识导向、科学方法和行为能力。
2.1.3 高中环保校内课程内容
高中阶段(16~18岁),此年龄段青少年的智力活动接近成人水平,学习兴趣明显分化,理想富有现实性,抽象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型”急剧转化,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较为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了成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这个年龄段是一个人独立走向社会生活的准备时期。
重点与难点:引导青少年系统认知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学习人与环境和谐相处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正确认识自己享有的环境权利,勇于承担自己肩负的环境义务,从身边做起、从生活小事做起,在衣、食、住、行、文娱等个人生活中完成环境保护实践,并逐渐形成环境责任感,尝试参与公共环境议题的讨论与解决。
校本课程内容设计:资源与环境、生态系统与生态保护、大气环境保护、水环境保护、土壤环境保护、固体废弃物的处置与管理、物理污染及其防治、环境权利与义务等8个主题,并据此提出环境科学意识导向、科学方法和行为能力。
2.2 环保校本课程开发
2.2.1 确定课程特色
在环保校本课程开设过程中,应按照青少年各个时期的年龄特点,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环境及资源特性,制定特色环保课程。课程应与生物、地理、化学等理科课程有明显区别,并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将课程特色作为标靶,在科学顾问指导下进行环保校本课程开发、编写环保校本教材、搭建实验平台等,并带动提升学校的整体环境科学教育水平和能力。
2.2.2 建设环保创新操作室
根据环保校本课程内容,建立环保创新操作室,目的是在学校建立专门为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服务的专业实验室,让师生在操作室中自由进行环境科学实验,让青少年了解环境科学方法,掌握环境科学基础知识,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获取、分析、组织和使用各种信息,由此在环境科学方面培养青少年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掌握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青少年能根据自身行动的反馈信息来形成对环境科学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最终达到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的目的。
2.2.3 建立科学顾问制度
向社会“借脑”,建立“科学顾问制度”。邀请在学校确定的环保学科方向上有所建树,并从事过青少年科普工作,有意为提升青少年环境科学素质做出贡献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知识聚集型单位的知名专家、学者,结合校内科技教师的课堂教学经验,共同打造环保校本课程。
[1]李婧,李娜,袁玮.重点人群环境科学素质提升路径研究[J].天津科技,2012(6):74-75.
[2]李娜,李婧,袁玮.浅议环境科普工作中环境科学知识要点的主题选择[J]. 天津科技,2013(1):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