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反刍兽疫的防控
2014-04-02范仲鑫王昌建汪洪冰黄建龙朱春霞
范仲鑫,王昌建,汪洪冰,黄建龙,朱春霞
(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 410014)
小反刍兽疫的防控
范仲鑫,王昌建,汪洪冰,黄建龙,朱春霞
(湖南省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南长沙 410014)
小反刍兽疫是由副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本文从兽医流行病学、诊断、防控等方面综述了该病的研究进展与最新的防控政策动态,为该病的研究和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小反刍兽疫;防控
小反刍兽疫(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PPR))又称羊瘟、小反刍兽瘟是由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的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山羊、绵羊、野生小反刍兽的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是《国家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2012-2020年)》明确规定重点防范的外来动物疫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周边国家小反刍兽疫疫情多发,呈地方性流行。2007年,我国西藏阿里地区首次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2],经采取严厉的措施,疫情被扑灭。2013年12月份,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等省区先后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特别是2014年3月份以来,在全国范围内呈暴发流行,截止至4月底,全国共有22个省的246个疫点发生小反刍兽疫疫情(数据来源兽医局官方网站统计)。
1 兽医流行病学
1.1 病原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成员。病毒颗粒呈多形性,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为130~390纳米[1]。病毒基因组为单股负链RNA,全场约1.6千碱基对,在麻疹病毒属中最长的病毒,RNA链从3’至 5’依次是 N-P(C/V)-M-F-H-L 6个基因,分别编码6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中F和H是主要的免疫蛋白。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分4个基因型,Ⅰ、Ⅱ、Ⅲ基因群主要分布于非洲,Ⅳ群主要在亚洲,我国流行为Ⅳ群。该病毒与牛瘟病毒有相似的抗原性和密切的亲源关系,与牛瘟病毒基因的同源性为66.98%。[2]
该病毒对温度较敏感,自然环境下抵抗力较低,50℃60分钟即可灭活;在pH<4.0或pH>11.0条件下迅速失活;但是,在冷藏和冷冻组织中能存活较长时间。醇、醚和普通清洁剂可以杀灭病毒,苯酚和2%的NaOH都是有效的消毒剂。使用非离子去垢剂可使病毒的纤突脱落,降低其感染力。
1.2 易感宿主
山羊和绵羊是该病的自然宿主,山羊比绵羊更易感,临床症状更严重,山羊不同品种的易感性有差异[3,4]。牛多呈亚临床感染,并能产生抗体。岩羊、野山羊、盘羊、鬣羊、瞪羚羊、长角大羚羊、亚洲水牛、骆驼等可感染发病。白尾鹿在实验条件下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严重发病,能产生抗体。
1.3 传播途径
小反刍兽疫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可通过与病羊直接接触传播,病羊的鼻液、粪尿等分泌物和排泄物可含有大量的病毒,与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衣物、工具、圈舍和牧场等接触也可发生间接传播,在养殖密度较高的羊群偶尔也会发生近距离的气溶胶传播。还能通过垂直传播。
1.4 潜伏期
一般为4~6天,最长可达21天。
1.5 流行率和病死率
易感羊群流行率通常达60%以上,病死率可达50%以上。
2 诊断
2.1 临床症状
山羊临床症状比较典型,绵羊临床症状一般较轻微。突然发热,第2~3天体温可达40~42℃。发热持续3天左右,病羊死亡多集中在发热后期。病初有水样鼻液,此后大量的粘脓性卡他样鼻液,阻塞鼻孔造成呼吸困难。鼻内膜发生坏死。眼流分泌物,遮住眼睑,出现眼结膜炎。发热症状出现后,病羊口腔内膜轻度充血,继而出现糜烂。初期多在下齿龈周围出现小面积坏死,严重病例迅速扩展到齿垫、硬腭、颊和颊乳头以及舌,坏死组织脱落形成不规则的浅糜烂斑。部分病羊口腔病变温和,并可在48小时内愈合,这类病羊可很快康复。多数病羊发生严重腹泻或下痢,造成迅速脱水和体重下降。怀孕母羊可发生流产。
2.2 病理变化
口腔和鼻腔黏膜糜烂坏死;支气管肺炎,肺尖肺炎;可见坏死性或出血性肠炎,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状充血、出血,呈斑马状条纹;可见淋巴结特别是肠系膜淋巴结水肿,脾脏肿大并可出现坏死病变;组织学上可见肺部组织出现多核巨细胞以及细胞内嗜酸性包含体。
2.3 实验室诊断
2.3.1 样品采集
无菌采集病羊眼部、口腔、鼻腔的棉拭子和抗凝血,采集扑杀或刚死亡病畜的脾、胸腺、肠系膜淋巴结、支气管淋巴结、肠黏膜、肺等组织,无菌采集全血,用常规方法分离血清。样品采集后,置0~8℃冷藏尽快送至实验室检测。
2.3.2 血清学诊断
抗体检测可采用病毒中和试验、竞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法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抗体检测法。
2.3.3 病原学诊断
可采用细胞培养法分离病毒,也可直接对病料进行检测。病毒检测可采用琼脂凝胶免疫扩散、抗原捕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实时荧光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普通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对PCR产物进行核酸序列测定可进行病毒分型。
3 防控
3.1 养殖场的防控措施
未发生小反刍兽疫的养殖场应当在当地畜牧兽医部门指导下,建立健全防疫制度。做好日常饲养管理和消毒工作,外来人员和车辆进场前应彻底消毒。严禁从疫区引进羊只,对外来羊只,尤其是来源于活羊交易市场的羊调入后必须隔离观察30天以上,经临床诊断和血清学检查确认健康无病,方可混群饲养。发现可疑病例,要及时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
3.2 疑似患病动物的处理
养殖户发现疑似小反刍兽疫患病动物后,应立即隔离疑似患病动物,限制其移动,加强消毒,并立即向当地兽医部门报告。当确诊为小反刍兽疫后,根据“早、快、严、小”的原则,采取严格封锁、扑杀、检疫、消毒、无害化处理以及疫源追踪调查和处理等综合性防治措施,坚决彻底拔除疫点。
3.3 疫苗的使用
目前用于小反刍兽疫免疫的疫苗分异源疫苗和同源疫苗,异源疫苗是根据PPRV与牛瘟病毒的抗原相关性,在发病地区和受威胁区,用牛瘟组织培养苗进行紧急免疫接种,产生的抗体能够抵抗PPRV的攻击,有一定的保护力,在西非防治PPR中证实其可行性。同源疫苗主要有弱毒苗、灭活苗、嵌合体疫苗、活载体疫苗。我国现在推荐免疫的疫苗为新疆天康公司生产的毒株为Nigeria 75/1弱化活疫苗;免疫期至少为26个月,对山羊和绵羊均可提供良好保护[6]。特别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免疫完后,弱毒苗可能存在污染环境的可能,需要对用过的疫苗瓶、剩余疫苗和注射器具严格消毒处理。
4 小结
目前,虽然在我国大部分省份出现的小反刍兽疫疫情为输入性的,但是不可避免污染其他羊群而演变为地方流行病,因此希望各级兽医部门能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落实相关的防控政策,积极主动防控此病,若麻痹大意将会后患无穷。□
[1]殷 震,刘景华.动物病毒学(第2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
[2]王志亮,包静月,吴晓东,等.我国首例小反刍兽疫诊断报告[J].中国动物检疫,2007,24(8):24-26.
[3]卫广森.兽医全攻略-羊病(第1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
[4]Banyard AC,Parida S,Batten C,et al.Global distribution of peste des petits ruminants virus and prospects for improved diagnosis and control.[J].J Gen Virol.2010 Dec;91(Pt 12):2885-2897.
[5]Couacy-Hymann E,Bodjo C,Danho T,et al.Evaluation of the virulence of some strains of peste-des-petitsruminants virus(PPRV)in experimentally infected West African dwarf goats.[J].Vet J.2007 Jan;173(1):178-83.
[6]薛青红,印春生,李宁,等.小反刍兽疫活疫苗效力评价[J].中国兽医学报,2011,9(9):1276-1278,1326.
S852.65
A
1006-4907(2014)03-0026-03
10.3969/j.issn.1006-4907.2014.03.013
2014-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