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年湖南干旱反思——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2014-04-02裴来琼何大华

湖南水利水电 2014年3期
关键词:大旱抗旱水源

裴来琼 何大华

(1.长江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市 430010;2.湖南省水利厅 长沙市 410007)

2013年6月下旬至8月中旬,湖南省出现了持续晴热高温少雨天气,降雨严重偏少,为建国以来同期雨量最少年份,四水部分一级或二级支流出现断流或创历史新低水位。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奋力抗灾,夺取了抗旱工作的重大胜利,百年一遇的旱情并没有造成百年一遇的旱灾。但在特大干旱过后,旱灾的特点、成因、应对措施值得深刻反思和探讨。

1 干旱情势特点

作为丰水地区的湖南省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水资源较丰富,但受季风和地形地貌等因素的多重制约,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变化梯度较大,致使湖南省季节性和区域性干旱频繁发生,2013年旱情尤为严峻。与以往年份不同,该年发生的超历史特大干旱有以下主要特点:

(1)高温持续时间长。

7月1日~8月19日,全省平均超过35℃的高温日数、高温最长持续时间、单日40℃以上的高温范围和强度均破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纪录,其中58个县(市、区)高温持续时间破当地历史同期最长纪录。高温的覆盖面一度有52 县(市)同时出现40℃以上的高温,91个县市同时出现37℃以上高温,慈利县最高气温达43.2℃(8月11日)。

(2)平均降雨量。

全省平均降雨仅39.4 mm,较历年同期均值偏少78.7%,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同期雨量最少。其中娄底、湘潭、邵阳、衡阳4 市降雨不到15 mm,较历年同期值偏少90%以上。

(3)蓄水量不足、耗水量巨大。

全省以灌溉为主的水利工程蓄水总量仅65 亿m3,日均消耗1.58 亿m3。因用水量和蒸发量都大幅增加,许多地方水库干涸、溪河断流,水源枯竭。至8月中旬,全省3 707 条溪河断流,2 822 座小型水库、52.3 万处山塘干涸。旱情最严重的衡邵干旱走廊,区域内中型灌区保灌不足15 天,后期用水矛盾更加突出。

(4)受灾范围广、程度深。

从7月中旬至8月中旬,旱情扩展到全省14个市州120个县市区2 170个乡镇34 164个行政村。全省85%以上的国土面积出现不同程度的旱情,其中衡阳、邵阳、娄底、湘潭、株洲、怀化等市州约5 万km2重度干旱。8月14日旱情最严重时,全省共有330 万人发生饮水困难。其中,邵阳市城区、邵东县、新邵县、保靖县、株洲县、新化县、临武县等7个县级以上城市供水受到影响,36 万城市人口用水困难。

干旱致使人畜饮水困难、农业生产无法保障、工业发展受制约、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威胁湖南粮食安全、饮水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2013年的特大干旱反映湖南省缺水形势越来越严峻,干旱已成为制约湖南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生态安全的瓶颈之一。

2 水资源调配工程现状分析

湖南省2013年特大干旱灾害的发生,既是特殊环境和极端气候的巧合之作,也是长期以来各种地理、社会经济条件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从成因上来看,主要分为地理气候因素、水利工程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和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等。在肯定其他因素作用的结果上,本文特别针对湖南省水源工程及水资源配置现状进行探讨。

(1)缺少控制性调蓄水源致使部分地区工程型缺水。

一是易旱地区蓄水工程不足,水资源调蓄能力差。全省虽有各类水库14 121 座、塘坝166 万处,但总库容仅605 亿m3,只占省内河川径流量的36%,大部分降雨和过境水量无法调蓄利用。且小型水库比例占水库总数的97%,大中型骨干水库数量少,仅有47 座大型、372 座中型水库,绝大部分为季调节或径流式水库,造成蓄水工程调控能力较弱。特别是在易旱地区,以衡邵干旱走廊为例,区域现有水库98%是小型水库,且山塘蓄水量占区域总蓄水量的20%,遇上大旱年份,小水利无法抗大旱,95%的特大干旱年中,62%的水库和87%以上小山塘基本干涸,无水可供,工程性缺水问题尖锐。2013年7月以来,邵东县各类水利工程仅有蓄水3 500 万m3,较比2012年同期16 286 万m3,减少了78.6%。9 座中型水库中有8 座失去抗旱功能,宝田水库保县城供水2 天左右,其余均已关闸断水;117 座小型水库中已基本到了死水位,其中59 座水库干涸。全县7.1万口山塘已完全无抗旱能力。二是工程空间分布不匀。衡邵丘陵地区和湘西北岩溶地区建库条件差,建成水库数量不足,大中型水库非常少,而这些地区又是易旱地区,工程分布不均匀加剧干旱发生。

(2)灌溉工程覆盖率低,保障能力不强。

一是灌溉覆盖面不足。全省共有耕地总面积378.93 万hm2,已建的7.39 万个灌区灌溉面积为312.4 万hm2,只占耕地总面积的82.4%,尚有近66.67万hm2耕地缺乏基本灌溉条件,无力抵御旱灾。二是灌溉保证率不高。灌溉保证率强的23 处大型、661处中型灌区,总设计灌溉面积只有165.13 万hm2(占灌溉总面积的53%),其余147.27 万hm2灌溉面积均为小型和微型灌区,保证率低,难以抗御大旱。三是灌溉能力不断衰减。由于建设资金缺乏和管理维护不到位,灌区工程配套建设滞后,老化失修严重,灌溉能力不断衰减,实际灌溉面积已减少到266.73万hm2,仅226.53 万hm2灌溉面积旱涝保收,占灌溉总面积的53%。

(3)旱灾区“五小”水利工程效益有限。

湖南省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数量众多,尤其在一些易旱地区,既是各类灌区全面发挥灌溉效益的最后一个环节,又是农业灌溉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由于没有充分激发农民在水利建设管理中的主体作用,“五小”水利工程管理维护严重缺位,塘坝淤积、渠道损毁、泵站失修等问题比较普遍,且多数没有与大中型灌区工程连成一体,本身抗旱能力很弱,工程效益不断衰减。据统计,全省166 万处塘坝实际蓄水能力仅为原有的60%,14.2 万km 小型渠道衬砌率仅15%,5 万多处泵站已实施改造的还不足3%,灌溉效益低下,有的根本没有发挥应有作用,无法抗御大旱。特大旱情说明了在旱灾地区,“五小”水利工程的效益完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4)城乡统筹的饮水安全保障工程仍是短板。

从农村看,饮水安全工程仍然存在覆盖面不广、建设标准不高等问题,仍有3 100 多万人未实现集中供水,饮水保证率低,在大旱之年人畜饮水安全问题突出。从城市看,全省除省会城市长沙以外,其他城市均没有城市备用水源,供水基本取自河流地表水,水源单一,风险较大,特别是大旱之下,河流来水减少、水质下降,将直接危及城市供水安全。对于城乡统筹的水务一体化而言,抗旱的首要任务就是保障城乡居民的饮水安全,但是从2013年旱情来看,该工程从基础设施到实际效益还远未达到预期的要求和作用。

3 水资源合理配置措施探讨

2013年的湖南大旱充分暴露了湖南省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调蓄能力不足、饮水安全保障能力不够以及用水结构和布局的欠合理等问题。同时,通过旱灾反思,一个被认可的事实就是:水利工程在抗旱减灾中发挥了巨大的效益,但仍存在很多不足。特大旱情要求我们需要转变传统的抗旱思路,变单一抗旱为全面抗旱;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并重,变工程抗旱为综合抗旱;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发挥效益,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特别在降雨稀少、极端高温的特殊气象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供水保障措施和调水应急系统来抗大旱保用水显得尤为重要。从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角度出发,增强全省抗大旱、抗长旱的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反思和探索:

(1)加快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增加抗旱基础水量。

推进水源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因地制宜地加强水源工程建设,在湘南、湘西、湘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启动一批大中型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在衡邵干旱走廊等干旱死角地区加强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建设,并科学实施跨流域、跨区域的调水工程建设,优化水资源工程布局,建立“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源工程体系,提高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调配能力。一是布局控制性骨干水源工程及其灌区配套。实现雨洪资源化,并在大旱年份发挥其水资源调控效益,保障河道生态需水量,避免河流断流,有效遏制季节性和周期性的水质污染;二是连通骨干水源,形成抗旱能力较强的工程网络。利用有利地形,依托现有大中型灌区,构建“多源互补、丰枯调剂”的水源工程体系;三是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的地区,布局跨流域和跨区域调水工程。对严重缺水又没有建库条件的区域,慎重布局跨流域、跨县域的调水工程,以改善严重缺水地区缺水现状;四是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集雨工程。对数量众多的干旱死角,布局一批骨干山塘和微型集雨工程。水资源调配工程尤其是水源工程是抗旱的最重要一环,针对不同地区特点,强调水利工程的适宜性和针对性,既要建设大中型水库保大区域也要发展“五小水利”工程兼顾小地区。

(2)严格水资源管理。

一要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思路,改变过去需要多少水就想办法供应多少水的传统管理模式,转变为在加强需水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供水,避免水资源的过度开发、无序开发和粗放利用。二要建立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以建立完善“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为基础,加快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建立涵盖水源、供水、用水、节水、排水等各个环节的统一管理体制;大力推进流域管理,对流域水资源、水生态、防洪、抗旱等进行统一管理。三要加快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挖掘工业节水、农业节水和生活节水的潜力。大力开展水污染防治,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加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处理,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因地制宜地研究、推广、普及应用先进的节水技术,强化节水措施,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减轻供水和治理污染的压力。

(3)加强水土保持与生态保护,增强区域保水能力。

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修复,加强水源涵养林建设,强化坡耕地、石漠化和崩岗等水土流失治理,建立水土监测预报体系和完善的水土流失防御体系。落实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遏制人为水土流域,增强蓄水保水能力;开展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发挥好水域的行洪、蓄水、抗旱和水生态等综合功能,维护河流湖泊生态健康。通过水土保持和生态保护措施切实调节气候、蓄洪防旱、涵养地下水、保护生态多样性。

(4)优化配置“三生”用水结构,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建立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体系,把有限的水资源配置到经济效益高的区域或行业中。灌输“以水定布局,以水调结构,以水促发展”的优化调整思路,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把区域水资源条件作为城镇布局、产业布局、生产生活布局的重要依据,发挥水资源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5)建立健全综合管理体系,提高区域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从统筹规划、行政审批、科学调度、执法监督、指导协调等五个方面健全管理体系。一是形成科学完整的规划体系。完善以区域综合规划为核心,专业规划和区域规划相配套的规划体系;二是建立完善的干旱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建立科学、民主、高效的水行政审批制度;三是建立全面的抗旱调度管理系统。建立区域控制性水利工程和跨区域(流域)调水工程的统一调度管理制度,实现规划区的协调和统一管理。依托现代通信手段、气象预报水平,科学调度水利工程,科学调配水资源分布与其他抗旱力量,将抗旱减灾效果发挥到极致。构建成高效的抗旱指挥调度系统平台,全面提高区域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大旱大灾告诫我们,解决日趋突出的干旱缺水问题,必须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增强防旱抗旱水资源保障能力。诚然,抗旱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和一项多学科多部门多地域的复杂工程,要取得抗旱胜利、确保“三生”(生产、生活、生态)用水充足高效,除了建设水源工程,高效合理配置水资源外还必须发动全社会,转变传统用水观念,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优化用水布局和结构,提高水危机感和节水护水意识等等措施。相信2013年大旱不仅是一个重灾案例,更是一个全面主动抗旱新时代到来的起点和标志。

[1]詹晓安.湖南大旱的思考与对策[J].湖南水利水电,2013,5:1-5.

[2]白超海.湖南省干旱成因分析[J].中国防汛抗旱,2010,6:20-22.

[3]严乐军.2013年湖南抗旱实践与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3,16:13-15.

[4]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2013年湖南省防汛抗旱总结[R].2013.

[5]罗毅君.湖南省干旱管理的实践和思考[J].中国防汛抗旱,2010,2:32-34.

[6]张剑明,章新平,黎祖贤,等.近36年湖南省干湿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热带气象学报,2010,26(2):235-240.

猜你喜欢

大旱抗旱水源
立足防大汛抗大旱抢大险救大灾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保护水源
种子穿新“外衣”锁水抗旱长得好
果园抗旱“24字方针”
南水源头清如许
浅析在防汛抗旱中水利工程的重要作用
防汛抗旱
寻找水源
重见天日
农业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