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振图书馆学学科地位
2014-04-02王友富
□王友富
2013年8月23日,在兰州大学召开的2013—2017年教育部图书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工作会议上,于良芝教授等多位委员提到了图书馆学学科地位的提振问题,并纷纷献计献策。笔者深表赞同。作为图书馆学专业毕业的学生,笔者毕业后在出版社负责图书馆学教材的编辑出版工作。这些年,笔者以半个“圈内人”的身份一直在观察别的学科对图书馆学的认知,并思考如何改变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问题。笔者认为,图书馆学的地位要提升,必须找到一个服务其他学科,向其他学科渗透的突破口。也就是说,图书馆学只有向其他学科输出和渗透时,才会影响其他学科,进而提升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那么,图书馆学有哪些内容可以输出呢?图书馆学研究的读书治学方法、分类方法、信息获取与利用方法等,是图书馆学的学科优势,也是每一个其他学科的学生亟须掌握的内容。这些内容输出的窗口,以前是目录学、工具书课程,后来是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课程,而在当前,图书馆学应将普及面向所有学科的大学生甚至全体公民的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提升图书馆学学科地位的突破口。试析如下。
1 为什么普及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能够提升图书馆学地位
这可从外部需求和内部优势两个方面来看。
1.1 信息社会的大学生亟须信息或知识的获取能力与方法
从社会需求来看,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文献信息数量的庞杂和海量增长与人们有效获取和利用之间的矛盾不是消失了,而是更加尖锐了。搜索引擎的蓬勃发展给人们带来了搜索的便利,却无法帮助他们精准获取和有效利用信息,相反,由于过度依赖搜索引擎,人们的信息获取途径变得单一,铺天盖地的冗余和无用信息湮没了他们真正需求的信息。正处于学习和研究关键时期的大学生尤其深受其苦。据2012年教育部高教司汇编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绝大多数专业都在“培养要求”里指明本专业毕业生要掌握自我学习、文献检索、查找资料或信息获取与分析处理等能力。提法各异,但各个学科都十分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意识、文献信息的获取与利用能力的培养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从现实状况来看,这些意识、能力和方法是大学生亟须掌握却不易掌握的素养。这就需要某类学科或学问来解决此类问题。
1.2 图书馆学的方法优势能给大学生的学习与研究带来切实的益处
自古以来,目录学就有“学中之学”的说法,即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图书馆学的研究宗旨是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最佳方法与工具。”[2]图书馆学从本质上说是方法性的学科。图书馆学的优势就在于能为人们提供读书治学的方法、分门别类的意识与方法、信息或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方法与能力等。图书馆学的这些方法优势正是大学生培养终身学习意识和掌握高效的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最佳工具。
1.3 图书馆学的方法优势借助信息素养这个门户向外“渗透”
图书馆学的方法优势向外“渗透”是通过服务其他学科来实现的。而这个开放的门户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在古代是以目录学的形式体现的,目录学成为当时学者读书治学的门径之学。而后是中外文工具书和文献检索课,这两门课在以纸质文献为主的时代是学习和研究者的一大助力。近年来则体现为信息检索和信息素养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信息检索偏重于信息的获取技能,而对更广意义的意识和方法虽有涉及,但不作为重点。信息素养则熔信息意识、能力和方法于一炉,既继承了目录学的意识和方法优势,又将信息检索的技能发挥到极致。而且,从信息社会素养的角度切入,有更广泛的涵括力。因此,在数字时代,目录学、图书馆学的方法优势依托信息素养这个门户来向外“渗透”,是较为现实的选择。
2 为什么以前的文献检索或信息检索教育未能有效提升图书馆学的地位
目录学、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等一直以来是图书馆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要内容。这些课程的教学为图书馆学地位的提升做出了贡献,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这种提升的效果相对于时代发展对图书馆学的要求而言还不甚明显。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
2.1 普及面还不够宽
文献检索和信息检索课有两个方向:一是面向图书情报专业学生的专业课,二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公共课。长期以来,专业系统的课程偏重于专业教学,不重视公共教学。图书馆系统针对本校大学生的公共课,由于认识和水平不一,各校情况参差不齐。由于文献检索课并未成为所有大学的大学生必修课,接受文献检索、信息检索教育并受益的面还远远不够宽,这一现状亟须改变。
2.2 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图书馆学内部对文献检索、信息检索课的重视总体上不够。首先,对文献检索、信息检索课的教学重视程度和科研的支持力度不够。这对教师个人的成长不利,对整个教师队伍的建设也不利。其次,文献检索与信息检索课教师交流和互助的机会偏少,学科归属感不强,全国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成立以来,做了大量的组织和推动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从全国层面来看发动面还不够,一方面,各地图工委的活动一般限于本地区,全国统一性的活动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图工委针对的是高校图书馆,与院系教文献检索与信息检索课的教师合作较少。交流和互助活动的匮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教师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3 教学内容还不够规范
由于各校情况不一,又缺乏引导和规范,各校的文献检索、信息检索课教学内容五花八门。不免产生一些短视和敷衍的行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偏重短期的实际需求,如如何使用本校图书馆等,忽视长远需求,如终身学习的意识和方法等。二是偏重检索技术和技能,忽视学习方法和意识等的培养。三是教学针对性差,对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与非图书馆学专业学生一样看待;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学生一样看待。
2.4 执行力度还不够大
文献检索、信息检索甚至信息素养的话题已经讨论得很多了,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往往流于理论研究和建议,而鲜有人真的去实践、去执行、去推动。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与默顿在《大众传播、流行趣味与组织化社会行为》一文中揭示了媒介的麻醉作用:媒介(尤其是新媒介)使人误以为,只要对事情了解了、认识了、议论了,就等于亲身参与了,就算是采取行动了。媒介让人沉醉在虚幻的满足之中,由此剥夺了人的行动能力[3]。这种麻醉作用同样适用于图书馆学研究。一些图书馆学研究一热即过,浅尝辄止,导致只要研究过的东西就认为已经懂得,就对它再也提不起兴趣,更不用说去实际推动。这种理论研究的负面作用对学科的发展来说是致命的,图书馆学人必须加以克服,要认识到理论研究不能代替行动。除了做好研究之外,还要把好的研究成果和建议真正地执行、贯彻下去。
3 新时期如何推动信息素养教育的普及工作以提升图书馆学学科地位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不难找出对策,即要高度重视文献检索、信息检索和信息素养教育对图书馆学地位提升的重要意义,规范和引导教学内容,强化实用性,扩大受益面,并积极主动、不遗余力地去推动它。从可操作性的角度,笔者认为,现阶段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3.1 推动将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或大类平台课)
将目录学或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的建议早有先例。1935年11月27日,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主任严文郁曾提议教育部指定“目录学”及“参考书使用法”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程。1936年8月,岭南大学图书馆何多源撰文再提此议[4]。彭斐章先生也在1982年指出,任何一个科学工作者,应当在目录学方面有相当素养,各高等学校应当普遍为高年级大学生开设“目录学概论”或“科技文献检索课程”[5]。在学者和相关机构的推动下,1984年2月,教育部发出《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指出,“这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完善。”[6]但近年来,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或“信息检索”课的情况不容乐观,有些地方有弱化的趋势,这与社会对该课的实际需求极不相称,且“文献检索与利用”的名称也与信息社会的发展格格不入,很有必要强化和延展《通知》的精髓,发布新的文件将“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列为必修课。
同时,将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列为必修课有较为充分的实践基础和社会需求。据了解,全国有一些高校或以图书馆为主体,或以图书情报专业教师为主体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公选课。北京大学在图书馆开设“电子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课的基础上,又于2011年将“信息素养概论”作为一些学部的大类平台课。开课以来,受到众多学生的欢迎。因此,将信息素养列为必修课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
由于分工和职责所限,教育主管部门不可能对每个学科的课程设置都很精通,必须借助于该学科的专家或机构的力量。信息素养是多个学科内容的综合,但毫无疑问,主要还是属于图书馆学的范畴。因此,不仅作为教育部特设的负责“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实施、培训和总结的机构——图工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而且,教育部图书馆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简称教指委)也有相当的责任来推动此事。另外,近年来目录学专业委员会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动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的课程和教学改革。这三个委员会可以联合起来一起推动。
具体操作如下:先由三个委员会组成工作小组,尽快展开调研、起草方案,充分论证在新时期开设“信息素养”课的必要性、意义和迫切性,并就如何开设提出建设性意见。然后征求意见,修订完善,只要有合适的机会(如庆祝《通知》发布30周年、每年的图工委和教指委工作汇报等),就上报教育部,联合推动将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课列为大学生必修课(或大类平台课)。
3.2 规范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分层次分专业出版高质量教材
上述三个委员会在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方面都有所涉及。图工委设立专门机构负责信息素养的内容与培训,且以图书馆文检课馆员为主编过不少教材。信息检索是教指委确定的核心课程之一,以高校专业教师主编的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类教材为数也不少。目录学专业委员会近年来一直将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教育与教材建设作为学术会议的主题,开展深入讨论,也曾出版过类似教材,如柯平主编的《信息素养与信息检索概论》等。
作为图书馆学专业的重大工程,三个委员会应该联合起来,同时吸收相关专业的学科专家和馆员,规范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具体而言,可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将面向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检索课与面向非图书馆学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课区别开来。二是将利用特定高校图书馆馆藏的技能与掌握普遍的信息素养能力区别开来。三是按学科门类或专业大类将信息素养教育内容模块化。在此基础上,推出示范性规划教材,引导信息素养课程内容与教材建设的有序化、规范化。
3.3 组织与开展信息素养课教材示范培训班与教学研讨会
由于全国高校信息素养课教师水平差参不齐,急需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培训和研讨。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于2013年6月7—8日开展的“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与教学”培训课,吸引了全国260余位教师参加。其中,在图书馆从事信息素养或信息检索教学的老师占一半,另外一半的老师要么自己有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的提升需求,要么在开设相关课程如计算机应用基础时需要添加一些实用的信息素养内容。这也表明,一方面,我们的信息素养或信息检索教育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我们宣传的力度还不够。据许多培训的教师反映,许多高校都希望开设信息素养课,但遇到了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是缺乏相应的师资,另一方面是不知道要讲什么内容。如果三个委员联合起来,在规范信息检索或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和出版示范性教材的基础上,组织教材示范培训班和教学研讨会,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两个问题。通过开展教材的示范讲授活动,对开课的老师进行系统培训,有利于扩大开课的师资队伍,提升开课老师的讲课水平。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教学研讨会,将授课教师集中起来,交流教学中的经验,探讨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等,有助于提高信息素养教学的整体质量。
有为才能有位。一门学科能否得到良好发展取决于其对社会贡献的大小。图工委、教指委、目录学专业委员会只有联合起来,主动推动普及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工作,并把这项工作做好,才能在大学生甚至全体公民信息素养普及的工程上贴上图书馆学的“标签”。随着这项工作的成功推进,受益的其他学科的大学生越多,信息素养课程的影响力就会越大,图书馆学的知名度与学科地位必然会水涨船高。
参考资料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012年).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 王子舟.图书馆学的学科性质.图书馆学研究,2003(1):5-10
3 李彬.传播学引论(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64
4 彭斐章,谢灼华,乔好勤.目录学研究文献汇编(修订版).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10-111
5 彭斐章.学海浩渺话舟楫——试论目录学知识普及问题.见:彭斐章.彭斐章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43-149
6 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高教战线,1984(6):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