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鄱阳湖沙区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以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为例

2014-04-02王盼盼徐宇阳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6期
关键词:沙山鄱阳湖土地利用

王盼盼,郑 林,2,曹 昀,2,徐宇阳

(1.鄱阳湖湿地与流域研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 南昌 330022;2.江西师范大学 地理与环境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土地利用科学是地理科学和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备受关注,尤其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1-3]。而农户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又是土地利用的主体[4],因此有关部门与学术界针对农户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做了相关研究[5-8]。这些研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研究意义,但却忽视了对农户个体差异的研究。鄱阳湖沙区是典型的生态脆弱区,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极易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当地的生态安全,但目前对鄱阳湖沙区的土地利用研究多停留在相对宏观的层面上,没有同农户紧密联系起来,难以实施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从微观角度——农户角度出发,以南方沙化典型地区江西省都昌县多宝乡为例,依据农户调查数据,对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旨在探讨鄱阳湖沙区农户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及其影响机理,并提出建议措施,以促进鄱阳湖沙区土地的合理利用与人地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1 研究区概况

多宝乡总面积66.8 km2,共有 4 967户18 386人,人口密集,人口密度281人/km2(来源于《都昌县统计年鉴》,2010年)。当地农户多以种植水稻、棉花、油菜、小麦、芝麻为主,渔业为辅。

由于水蚀、风蚀和人类活动等自然、人为因素的作用,在多宝乡出现了以沙丘、沙山为主组成的“水乡沙漠”特殊景观[9]。全乡共有沙地1 304.54 hm2,占全乡总面积的19.7%,具有南方沙化土地的典型特征。多宝乡受风沙危害较严重[10]:曾出现过严重的“沙进人退”现象;治理前每年有近4 hm2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肥力下降,作物减产。赵小敏[11]利用TM影像做的鄱阳湖沙地的遥感影像调查研究显示,自1991年至1999年鄱阳湖沙地面积有所减少,这得益于鄱阳湖上游地区及湖区的水土保持和沙地治理工作成效[12]。但是当地农户仍会受到沙地不同程度的影响,受风沙危害较大的主要有多宝、寺前、昭兴、仁义、长平、金沙6个行政村,共1 800余户9 000余人,耕地984 hm2,其中旱地444 hm2、水田540 hm2。

2 模型选择与数据来源

2.1 模型选择

本文研究的是农户是否发生土地利用变化,这是一个定性的二分变量,即有或者没有发生土地利用变化。Logistic模型适用于因变量为二分变量的分析,是分析个体决策行为的理想模型[13-17],因此选用Logistic模型进行回归分析。根据Logistic回归建模的要求,设X1,X2,X3,…,Xp是与Y相关的一组向量,P是某事件发生的概率,其表达式可写为

(1)

作Logistic变换得

(2)

式中:P为农户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概率;X1,X2,…,Xp为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因素,即解释变量;β0为截距项;β1,β2,…,βp为相应影响因子的回归系数。根据二元Logistic模型的定义,文中因变量的量化取值,当农户土地利用发生变化时取值为1,当农户土地利用未发生变化时取值为0。

2.2 数据来源与汇总

本研究中所应用的基础数据包括两种,一种是政府提供的农村报表、统计年鉴等统计数据,另一种是2012年8月对研究区内农户进行的访谈及问卷调查,二者相互补充,力求掌握更多信息。调查访问的内容包括农户基本信息、家庭经济状况、生态环境意识及农户行为意识等内容,共走访了靠近沙地的6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抽样调查了252户,总计家庭人口955人,调查中共发放问卷252份,收回有效问卷238份,有效率为94.44%。

受农户影响的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地流转两方面[18],二者往往会对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方式和利用的集约化程度等方面产生影响。经实地调查,当地农户受风沙危害严重时往往采取撂荒、调整种植作物、退耕还林等方式。土地流转则包括土地流入与流出,研究区域以土地流入为主。在农户调查中,撂荒田地有3.493 hm2,土地流入16.287 hm2,流出3.54 hm2,具体汇总情况见表1。

表1 土地利用变化总体情况

3 数据分析

3.1 指标选取

土地变化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生态条件变化的综合影响。因此,农户土地利用变化应从多方面进行考虑。针对研究区沙化土地多、人口多、水土流失危害大等特点,我们选取农户家庭特征与农户个体特征两大类主体,共计17个指标,具体说明见表2。

表2 主要变量及其含义

3.2 数据处理

本研究先采用Enter方法对17个因素进行强迫分析,H-L(Hosmer-Lemeshow)统计值P为0.064(>0.05),且分类准确率(Percentage Correct值)为72.7,模型可以拟合总体样本数据,17个自变量可以对因变量进行解释,但模型性能不稳定,效果不好。因此,为了有效分析农户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影响因素,我们采用向后逐步剔除法(Backward:conditional)并结合H-L显著性检验进行逐步回归检验分析。

该分析检验模型共有14步,其中第11步H-L分值达到0.89,Percentage Correct值也较高,这说明模型在此步骤中能够很好地拟合样本数据,自变量对因变量能够进行很好的解释,因此我们主要采用这步分析结果,最后一步分析结果为参考,结果见表3。

表3 模型回归结果

3.3 结果分析

通过两种回归模型方法对比检验,在对选取的17个因素进行逐步回归模拟检验后,发现7个因子可以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很好的解释,经层层检验筛选后模型仍保留距沙山距离、风沙造成损失、农地面积和农户状态4个因素,分别在1%和10%上显著。因此,我们对这7个因素,尤其是模型最后保留的4个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1)距沙山的距离与土地利用变化呈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54,说明距沙山越近土地利用变化愈激烈,反之则不明显。该地区水土流失、风沙危害严重,距沙山较近农户不得不把受风沙危害严重地块撂荒、改种耐旱作物,或承包、租种一些远离沙山、地势平坦、土壤较为肥沃的地块来维持家庭生计。部分农户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在耕种自家田地维持家庭基本生计情况下选择外出打工或通过个体经营来增加收入,这样使得一些地块发生流转,而一些土地贫瘠、生产状况不佳的地块则被撂荒。距沙山较远农户受风沙和水土流失影响较小,土地耕作较为稳定,土地撂荒与流转现象较少。

(2)风沙造成的农业损失是影响土地利用状况的最重要因素,其显著性分值为0。农户最根本的目的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当风沙或水土流失给农户带来严重的财产损失时,他们必然会采取措施来维护自身利益,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调整种植的作物、土地流转等。分析显示农户受风沙危害损失不同,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概率也不同:农户没有受到损失、受到轻微损失、受到严重损失时发生土地利用变化的概率分别为0.30、0.53与0.76,二者呈很好的正相关分布。

(3)农地面积与土地利用变化呈正相关,农地规模越大,土地利用变化系数则越大。这是因为农户拥有的农地规模越大,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就越大,农户对土地依赖程度就越高;同时,农户拥有的农地面积越多,地块受沙山危害机会就会增大。因此,他们不得不采取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或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等对策来增加农业收入。

(4)农户状态。研究区域外出打工农民年龄基本集中在21—45岁,尤其是受教育程度较高、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的年轻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愿较低,土地已不是他们生活的主要保障,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对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影响,他们可能只愿意将土地转出获取一定的补偿。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则在家务农,他们不愿意或者不能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只能被动地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以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且农村还存在着大量丧失劳动能力的老人需要赡养。这样,农村将面临着劳动力缺乏、农户负担沉重等问题。我们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有的村子年轻人全部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高龄老人,造成土地无人耕种的现象,这对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5)家庭能源结构、农户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变化对当地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不显著。沙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变化与农户的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与土地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不容忽视。当地家庭能源结构基本上为薪柴、液化气、电力3种能源形式,大部分农户以砍柴或者收集秸秆来作为日常生活能源,这样的能源结构不利于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而改变这种现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植树造林。

4 结论与建议

“珍惜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而多宝乡土地利用呈现“农地资源紧张”与“闲置土地”并存的极不合理现象。这是因为,一方面,当地水土流失严重,对土地与农业生产危害大,农地损失严重,虽然近几年来鄱阳湖沙区农户获得了粮食补贴并享有良种补贴等惠农政策,但是当地农户参与治沙的补偿机制不完善,沙山治理与农户自身利益联系有限,农户防沙治沙意识不强,这样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另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的缺陷、土地流转制度的不完善使农民不能长期有效地实施管护,无法进行规模化经营和生产,农户的切身利益难以保障,并且农户的种植收入往往低于非农收入,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些都不利于耕地的保护、人地矛盾的缓解、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应该利用政策、技术、资金等手段,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户生存条件,为发展农村集约化、现代化农业开辟道路。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完善农户补偿机制,提高农户参与治沙的积极性,制定相应的政策与法律法规,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

(2)当地应在加快发展教育的同时,加强农业生产和水土保持技术的推广,提高当地农户的文化素质和农村劳动力的农技知识水平,促进现代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3)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同时也应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增强流转农户的可持续生存发展能力,让农户更好地分享城市化发展的成果,减少农户对土地流转的顾虑,如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制度、发展第三产业等,让农户离开土地后依然可以就业生存。

(4)优化农户能源结构,增强农户环境保护意识。宣传环境保护政策,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保护该地区的林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

(在本文的调查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都昌县多宝乡人民政府和都昌县国土局等部门的协作与支持,在农村调研和数据整理过程中,研究生李兰辉、杨绮清、彭友斌和本科生李冬冬、熊姗参与了问卷调查和统计工作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 李秀彬.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国际研究动向[J].地理学报,1996,51(6):553-558.

[2] 刘成武,李秀彬.1980年以来中国农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J].地理学报,2006,61(2):139-145.

[3] 韩超峰,陈仲新.LUCC驱动力模型研究综述[J].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65-368.

[4] 王鹏,黄贤金,张兆干,等.生态脆弱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户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江西省上饶县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9(6):815-821.

[5] 徐烜.农户土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龙游县为例[J].济宁学院学报,2010,31(5):74-77.

[6] 马玉芳.毛乌素沙地农户土地资源利用行为及对荒漠化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8.

[7] 卓仁贵.农户生计多样化与土地利用[D].重庆:西南大学,2010.

[8] 吴莹莹.农户生计多样化和土地利用变化[D].重庆:西南大学,2009.

[9] 莫明浩,汤崇军,涂安国,等.鄱阳湖泥沙及沙地研究进展评述[J].中国水土保持,2011(8):45-47.

[10] 龚旺初,沈云龙.江西省都昌县多宝沙山治理及其效益分析[J].江西水利科技,2001,27(1):24-28.

[11] 赵小敏,傅建春.鄱阳湖地区沙地遥感调查及治理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3,10(4):94-95.

[12] 莫明浩.鄱阳湖泥沙及沙地研究综述与展望[C]//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中国湖泊论坛论文集.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13] 张成宝,翁贞林,黄玉婷,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实证研究——基于273户农户的调研[J].中国农学通报,27(29):177-181.

[14] 郭玲霞,高贵现,彭开丽.基于Logistic模型的失地农民土地征收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资源科学,2012,34(8):1484-1492.

[15] 刘卫柏.基于Logistic模型的中部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分析——来自湖南百村千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求索,2011(9):81-83.

[16] 陈煜,陈银蓉,马文博.基于Logistic模型的水库移民安置区居民土地流转意愿分析——四川、湖南、湖北移民安置区的调查[J].资源科学,2011,33(6):1178-1185.

[17] 周洁红.消费者对蔬菜安全的态度、认知和购买行为分析——基于浙江省城市和城镇消费者的调查统计[J].中国农村经济,2001(11):44-52.

[18]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

猜你喜欢

沙山鄱阳湖土地利用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鄱阳湖生态系列插画》
土地利用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及启示
鄱阳湖好风光
九棵树(外一首)
鸣沙山
滨海县土地利用挖潜方向在哪里
库木塔格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沙山地貌格局对局地小气候的影响
论低碳经济与转变土地利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