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研究
2014-04-02葛振华
吴 琼,葛振华
(1.国土资源战略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12;2.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北京 100812)
矿产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经济条件下,分布于陆地、海洋,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天然矿物及岩石资源。我国矿产资源的特点主要有: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低;矿产品种齐全,大宗矿产短缺;大矿少小矿多。因此,矿产资源管理形势复杂,涉及面广,因此在矿业管理中,需要努力建立“调查先行、规划调控、市场配置、权益保护、监管有力、绿色和谐”的矿产资源管理格局,最终实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矿产资源的各项统计依托于矿产资源的“宏观管理、矿业权管理、基础管理、行业监管和社会管理服务”协调的管理体系,在“探、采(用)、批、储、查”五个关键环节以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制度等,建立统计指标,形成体系。本文通过梳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根据《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见《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9〕15号),以及矿产资源主管部门的相关文件和法规制度,设立了指标体系框架,选取指标,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用来反映地质勘查、矿产资源状况、开发利用及矿产资源行政管理、地质环境管理及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统计的范围包括了基础的地质工作、地质勘查找矿、矿产资源储量核算、地质环境等。
1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理论基础
本研究所建立指标体系的理论主要基于3个理论,分别是“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和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的管理理论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管理的基础。
1.1 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
就矿产资源而言,“资源”强调的是自然属性,是矿产资源储量,是实物量;“资产”强调的是经济属性,是矿产资源的价值,是实物量的货币化,例如矿业权;“资本”是流动的资产,其实质是矿业权的资本化,具体形式有出让、转让、抵押、信托或股份合作等,如矿业权出让、转让的合同价款。在现实中,资源、资产、资本三者是递进关系,有转化的条件。资源价值核算和产权明晰是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中遇到的一系列实际问题,也迫切需要从矿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的角度作出回答,从单一的矿产资源一级出让市场向一、二级市场并重转变,提出全面反映资源三位一体属性的指标体系,为矿场资源市场监测预警经济运行提供数据基础,为矿产资源管理和矿业景气监测提供支撑和服务。
1.2 矿政审批实务和流程
在矿产资源主管部门,对矿产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是矿产资源管理围绕“找出、管住、用好”的要求,形成综合全面的矿产资源管理制度体系。“找出、管住、用好”分别对应了“状态、响应和压力”。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作为反应矿产资源总体情况的工具,不仅要反应矿产资源的各个环节的情况,还要对矿政审批管理成效有反馈作用,服务于支撑决策。矿产资源从基础地质到找矿勘探,再到开采以及矿山环境都有很强的系统性。根据系统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的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矿产资源统计涉及“矿产地质勘探、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矿产开采、矿产执法”五个方面,具有综合性、连续性的特点。此外,还有矿山环境和生态补偿这个的环节。总结起来,矿产资源统计包含的环节主要是六个:探、储、批、采(用)、查、补。
1.3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矿产资源的勘查开采与环境密切相关,因此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可以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来建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Pressure-State-Response)是由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开发,并运用于环境政策和报告的概念框架。PSR概念模型按照“原因-效应-反应”的思路,阐释人类活动给自然界施加压力,改变了环境和资源的状态,进而通过决策、行为等发生响应,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过程。“压力”是指对资源环境造成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消费模式或经济系统中的一些因素,主要是指消耗资源和产生污染。“状态”反映资源环境各系统的状态,它既反映经济的状态又反映资源环境的状态,表示发生了什么,因而是问题的核心;“响应”过程表明人类改善资源环境问题所采取的有效对策,因此具有“正效应”,即减少对资源的耗竭和对环境的污染,对环境实施投资(图1)。
图1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示意图
PSR模型可以用于选择资源环境相关的指标,用于组建指标体系,确保不遗漏任何重要指标,以便帮助决策者和公众了解经济、环境和其他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资源环境压力指标主要与生产消费相关,用于描述那些对资源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的人类活动和自然现象;资源环境状态指标反映资源环境的现存总量以及在经济活动和自然现象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资源保护(反应)指标主要是针对环境状况由个人、社会团体和政府当局所采取的进一步行动,例如环境支出、环境相关的税收和补贴等。
1.4 三个理论的应用
“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理论的前提是矿产资源为国有,单位、个人依法有偿使用。矿产资源管理主要围绕探矿权和采矿权来实现,是我国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具体体现,因此矿业权的相关统计是矿产资源统计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矿产管理部门的行政审批实务与流程,建立了统计指标体系的层级。矿产主管部门内部职能分工结合“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确定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这就决定了该统计指标体系在应用上是为矿产资源管理而服务。
图2描述了矿产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中的对应情况,地质勘查、开发利用两个类别描述了“压力”,矿产储量反应了“状态”,行政管理和地质环境则体现了“响应”。以这3个部分构成的模型,可以作为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框架。
图2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框架示意图
2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建立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旨在全面、准确和及时地反映和描述矿产资源现状、管理、利用等情况,为矿政管理、矿业规划、矿产资源利用和矿产资源监督等提供决策服务,评价矿产资源对经济社会贡献和环境影响程度,监测、分析宏观调控战略目标执行效果, 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等等。指标体系所涵盖的统计范围主要有:①矿产资源地质勘查新发现、新查明情况;②矿产资源现有储量情况,即矿产资源的“家底”;③矿业权审批和发放情况;④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情况;⑤矿产资源违法查处情况;⑥矿山环境和地质环境监测。
3指标体系框架和指标选取
3.1 指标体系的内容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基本情况;二是矿产资源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由于矿产资源的开采会恶化当地的环境,还应包括矿山地质恢复治理方面的指标。因此,根据管理体系和目标,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为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采审批和利用、矿山环境管理三大子体系。
3.2 指标体系的层级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主要分三级。如表1,第一层级为统计内容的大类,根据实际管理部门职能分工,分为3类,分别是矿产资源保障能力、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矿山和地质环境。第二层级为各项统计内容,例如地质勘查投入情况、矿产开采、矿产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灾情等。第三层级即为各项内容里的一级指标。
在实际矿政管理中,统计指标与管理职能分工紧密结合,矿政管理分为6类,分别是地质勘查、矿产储量、矿业权审批、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监管和执法、矿山和地质环境。
3.3 指标的选取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依照指标体系建设的原则,即功能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根据矿产资源行政管理体系和法律法规分类和选取统计指标(表1)。先将指标按照资源现状、资源利用、资源管理、资源市场、资源监管和保护等类别,再根据实际业务管理分类将各类别指标细分。
表1中列出了实际管理工作中矿产资源专业统计中各大类的统计内容和详情。
表1 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
4 统计指标体系的应用
本文根据矿政审批管理的实务工作流程和现有的统计报表制度,通过梳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初步建立了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的指标全部来自在国家统计局审批和备案的《国土资源统计报表制度》,统计数据通过矿产资源管理部门通过权威途径面向社会公开发布。总的来看,所选的指标覆盖了矿产资源的管理、利用和监管等主要环节,基本能反应矿业领域的大多数方面情况。
1)资源现状和保障:即矿政管理中的“探”和“储”,反映我国矿产资源拥有水平和对经济建设的保障能力。主要包括矿种已有储量情况、新发现矿产地及新查明资源量、地质勘查投入,以及地质勘查完成情况等。
2)资源利用:即矿政管理中的“采”,反映所有矿种的开采利用情况,主要包括矿山数量、矿产开采从业人员、矿石产量、开发利用工业总产值、利税等生产和经济指标。
3)资源管理:即矿政管理中的“批”,反映我国探矿权和采矿权审批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许可证发证情况、许可证登记面积、许可证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生产能力等指标。
4)资源市场(用):反映我国矿业权一级和二级市场情况,主要包括一级市场的探矿权、采矿权出让个数、价款和二级市场探矿权、采矿权转让个数、价款等指标。还有反映矿产品市场行情的价格。
5)资源监管:即矿政管理中的“查”,反映矿产违法案件查处和处罚情况,包括立案数量和结案数量、查处情况和矿产资源行政复议情况。
6)资源和环境保护:即矿政管理中的“补”,反映我国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矿山环境受矿业开发的影响程度、治理的投入力度和治理效果,以及地下水监测、地质公园建设等情况。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以及地灾的防治、矿产资源开发损坏的土地、以及对损坏土地的恢复和治理、地下水监测和地质公园建设等方面的指标。
5 一些结论和建议
本文建立的指标体系,首先基于层次和序列较为清晰的框架,选取指标时主要考虑了矿业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以及矿产主管部门的职能分工需要的统计功能。尽管如此,该指标体系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需要改进。
1)指标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有欠缺,顶层设计还有待深入。受矿产主管部门职能分工,以及矿种分类管理等制度的影响,统计业务存在条块分割现象。有的指标重复统计造成数出多口,有的统计指标统计口径不一致,都不利于数据统筹统计和分析。
2)现有统计指标体系评价和监督功能还不够完善,对规划调控的支撑作用较弱。多数指标的统计周期为年度,地质勘查投入、矿石产量(全部矿产)、工业总产值等指标时滞较大,不能及时体现矿业经济景气形势,也不能明确反馈管理成效。有的指标不能标准化或者纵向比较,如地质找矿成果,新发现矿产地和新查明资源量等指标,涉及矿种多,统计口径复杂,无法直接有效地体现工作成果。
3)缺少矿产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监测及补偿的指标。统计内容偏重于资源开发和资源管理,反映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建设方面的指标不全。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缺乏废石的采掘量、尾矿的蓄积量、废水产生量、处理量及排放量、以及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综合利用等方面指标。
建议如下:一是加强统计指标体系的顶层设计,超越部门管理职能,推进矿产资源统计指标体系的建设和完善,消除指标体系的条块分割和重复统计,以保证统计数据口径一致;二是增强信息服务和评价功能,细化指标,利用信息化手段缩短重要指标的统计周期;三是完善统计指标体系,增加矿产开发利用生态环境、生态补偿和综合利用统计等指标,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必要的统计信息。
[1] 郑萍萍.社会保障统计指标体系及评价研究[D].兰州:兰州商学院,2010.
[2] 丁全利.浅析我国近期矿产资源管理政策[J].中国矿业,2012,21(5):13-19.
[3] 范振林.浅论矿产资源资产资本“三位一体”管理[J].中国矿业,2011,20(4):6-8.
[4] 李金华.中国可持续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1998(3):43-46.
[5] 张翔, 夏军,王富永.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框架的可持续水资源管理指标体系研究[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1999(5):23-25.
[6] 李露亮.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统计指标体系研究[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4(4):39-43.
[7] 白雪梅,赵松山.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J].统计与决策,1995(12):37-38.
[8] 胡月红.我国环境统计指标体系问题分析[C].2008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