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厚生先生与东南大学图书馆

2014-04-01顾建新

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贡献

顾建新

摘要:张厚生老师毕生躬耕于图书馆事业,为东南大学图书馆的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尽心尽力。从队伍建设、图书馆改革和现代化建设、专业教学与学术科研等方面回顾张老师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通过一系列关键事件来展示张老师敦厚朴实、关爱后学的一生。

关键词:张厚生 东南大学图书馆 贡献

1982年1月,张厚生老师从武汉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东南大学(时称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工作。他是改革开放后的首批4位图书馆学硕士之一,读研期间担任研究生会副主席,学术上也颇有建树,发表多篇论文。笔者1985年曾经和张老师一起参加过全国的图书馆学术会议,与会的老专家们称他为图书馆界的闯将,可见他当时在图书馆界的影响。

张老师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历任业务秘书、馆长助理、副馆长、研究馆员和图书馆学硕士导师,直至2007年退休。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对业界发展动态的洞悉,他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议和对策,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业务建设和整体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将从队伍建设、图书馆改革与现代化建设、专业教学与学术科研等几个方面回顾张老师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通过对日常学习生活中一些关键事件的挖掘,展现张老师勤俭敦厚、爱岗敬业的一生。

1 以人为本,重视专业队伍建设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图书馆界普遍人才匮乏。当时东南大学图书馆专业人员不多,图书馆学科班出身的更是凤毛麟角,张厚生老师到东南大学后,深得刘平馆长、朱斐馆长的信任和重用。针对人才缺乏的现状,张老师提议引进本校优秀毕业生到图书馆工作,推进图书馆现代化建设。这一建议得到馆领导的采纳和学校的批准,1982年留了2位,1983年留了我们8位理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同时还从院系和校外引进多名业务骨干,并鼓励若干同事在南京师范学院夜大学习图书情报专业。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馆的专业技术力量在当时的江苏高校中名列前茅。

我们这批经选拔留校的学生,由于是非图书情报背景,刚开始难以适应工作。为了使我们更快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图书馆举办了图书情报进修班,张老师担任班主任,一同参加学习的还有本校院系资料室和南京其他高校图书馆中具有类似背景的工作人员。进修班的学习历时一年,提升了同学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大家都很有收获。

当时的东南大学是一所工科大学,没有足够的图书馆学专业师资,图书馆就邀请了南京图书馆的卢子博馆长、省高校图工委的领导吴观国馆长、王可权馆长、钱金虎馆长等参与授课,他们都是科班出身,又有实践经验,给我们讲授图书分类、图书馆学基础、读者工作、藏书建设等课程。南京师范学院的赵国璋馆长给我们讲授工具书的使用,本校洪流副馆长、梁美云、时巨涛、张厚生、陈骥等老师也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开设了相应的专业课程。进修班学习的最后环节是到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同济大学图书馆实习,参观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市、区图书馆等相关单位,并要求每人结合实习完成结业论文一份。进修班老师的联络基本都由张老师负责,结业论文也基本上都是他批改。当时张老师的爱人还没有调来南京,他在南京独自生活,很有年轻人的激情,平时十分关心我们的学习和生活,和学生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进修班的任课老师都学有所长,业务能力和管理经验都很丰富,学生们也来自校内校外。20多年后我在江苏高校新进人员培训班上讲授资源共享时,在PPT中特意放了一张当年进修班学生的毕业合影,指明这就是图书馆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一个典型范例。

2 改革创新。加强图书馆情报工作和现代化建设

张老师注重改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推行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经他建议,1984年学校将科研处下属的各系所资料室与校图书馆下属的系所图书室合并为各系的图书资料室,业务上由图书馆统一管理,理顺了图书馆和院系资料室之间的业务关系。张老师着眼于图书馆工作的未来,强调图书馆的组织建设,建议成立情报服务部、技术服务部、教研室、流通部、阅览部、期刊部、外国教材中心、采编部、办公室等九个部门,这在当时是比较超前的。在此之后,教育部有关部门曾专门在南京召开会议,探讨图书情报工作一体化的议题。

组织架构确定以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做了两件对现在都有很大影响的事情,张老师是这些工作的重要推手。一是建立国际联机检索终端。为了给教学科研提供更好的服务,1984年11月我馆开通了美国Dialog系统联机检索服务,是国内高校中最早建立的终端之一。联机检索终端开通后,东南大学图书馆多次组织使用培训会,介绍使用方法,深受校内外读者的欢迎。后来为了方便工作人员和用户尽快了解熟悉相关知识,张老师又组织研制了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邀请武汉大学陈光祚教授做鉴定。当时我馆的Dialog系统除了开展情报检索外,还提供定题服务、原文订购和科技查新等服务,为日后的信息咨询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93年东南大学图书馆成为教育部第一批设立查新工作站的单位,到现在我馆科技查新工作也一直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二是开发图书馆自动化管理系统。1985年我馆筹划在目录查询、流通、管理等工作中推广计算机的使用,以适应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潮流,提高图书馆工作效率。1987年上半年,我馆和校计算中心联合开发研制的“多用户图书情报检索与流通系统”在流通部开始试用,并顺利通过了江苏省科委组织的鉴定。1989年以后,图书馆又自行研制了一套集采编、流通、阅览、期刊管理等工作于一体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正是有了这些技术基础,在江苏省高等学校文献信息保障系统(JAMS)一期建设时,我们以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开发的软件为基础,同时参考国外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先进经验,联合计算机专业的人才,研制了享誉全国的“汇文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

3 创办专业。投身信息检索的教学

张老师到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以后,一直在校内积极开展信息检索教学。我最初见到张老师是1983年在学校五四楼的大教室里,他为我们系的毕业班学生讲怎样利用文献检索工具书,该课程一开始是选修,后来在全校范围内普及。1985年,学校将文献检索课列为必修课,由教务处牵头,以图书馆为主体,联合各系选派的教员,共同成立了“文献检索”教学工作组,拟定教学大纲,编写授课教材、参考书和习题集,在此基础上申报的“情报检索课程的创新和实践”荣获1991年“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学质量一等奖”。为本课程配套编写的《情报检索》(后更名为《信息检索》)教材也先后荣获了“中国图书馆学会优秀著作奖”和“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为了适应新环境下信息检索技术的不断发展,该教材曾多次修订再版,被多所高校和单位选作信息检索课程的教材。1989年和1992年国家教委曾两次发文,由东南大学图书馆牵头主办全国高等学校文献检索与利用暑期师资讲习班,张老师作为负责人,精心安排教学计划,聘请任课老师等,两次办班均受到省内外的广泛好评。endprint

在举办图书情报进修班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图书情报人才紧缺的现状,张老师建议并积极筹备创办图书情报专业,该计划于1984年获得教育部的批准,当年开始招生。虽然是大专层次,但该专业在教学安排和课程讲授等方面都严格管理,1989年和1991年先后两次获学校嘉奖。到1992年该专业因学校专业调整,合并到经管学院时,已培养了200多名毕业生,有几位留在东南大学图书馆工作,很多毕业生后来都成为行业内的业务骨干。

张老师一直对开展专业教育怀有深厚的感情。2002年底我到图书馆担任主持工作的副馆长,张老师跟我谈的第一件事就是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当时虽然馆内有不同意见,但他认为图书馆的整体工作在提升,开展图书馆学研究生教育有利于促进馆内学术研究,提高馆员素质,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为了创办图书馆学硕士点,张老师积极奔走,北上西进调研,全身心地准备材料,并请彭斐章和倪波两位教授撰写了推荐意见。当时我也在学校积极做工作,强调研究生教育对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的作用,最终学校同意了设立图书馆学硕士点。2004年,在图情专业离开图书馆十多年后,我馆又开始了更高层次的图书馆学教育,至今已培养了近30名毕业生,其中我馆就有10位馆员在此点获得了硕士学位,他们中有3人担任了部门主任。我想,当初如果没有张老师,就没有我们的图书馆学硕士点。

4 重视学术。扩大东南大学图书馆的影响力

张老师长期担任图书馆业务秘书、主管业务的副馆长和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他身体力行,带头做好科研工作。上世纪80年代他在图书馆开展图情专业教育和文献检索课教学时,就有很强的科研意识,如研制国际联机检索模拟系统,参与《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的修订、参编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参加了《中国图书馆事业十年》、《江苏高等学校图书馆年鉴》、《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简明辞典》、《钱亚新集》等专业书籍的编写。他先后主持了江苏省社科“七五”、“九五”、“十五”三个规划项目,以及“面向21世纪的教学模式和教材建设的改革研究”(全国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研究会立项课题)。另外,他申报的国家“九五”社科规划项目“信息新技术在图书情报工作中的应用评价的研究(96BTQ005)”获准立项,这在当时的图书馆界十分难得。

张老师也非常注重对东南大学图书馆史的研究。为了掌握第一手研究资料,他曾深入到东南大学首任馆长洪有丰先生的故乡搜集、考证一些历史史料,也曾收集过对东南大学有较大贡献的业务副馆长朱家治先生的资料。他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志要(1902—1998)》一文收录于《东南大学校史研究:第三辑》,撰写的《东南大学图书馆》一文收录于《百年建筑:天人合一,馆人合一》一书。

5 敦厚朴实,积极提携后学

张老师1994年卸任副馆长,担任图书馆学术委员会主任。一开始他有些不适应,但他以图书馆事业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支持新领导班子。他在工作笔记中写道“补台而不拆台,帮忙而不推诿,参与而不干预,和全馆同志一道在领导班子带领下,为办好东大图书馆,为图书馆上新水平新台阶而继续艰苦努力。开道人不拦道,做人梯而不做滑梯”。在对待工作和同事们的态度上,他要求自己“调整位置,积极支持,多干实事”。这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和图书馆人对工作的热爱。后来,他逐渐把重心转向教学和图书馆学术研究。

在情报所招收研究生后,很多同学慕名报考他的研究生。张老师对学生关怀备至,有的同学本科学的是其他专业,基础欠佳,他总是耐心地给予鼓励并循循善诱,打消其顾虑。有一个学生因分数低了一点被调剂到其他学校,张老师也一直关心,不断在学术上给予指导,并与他合作申请科研项目。在生活上,张老师对学生们也照顾有加,定期请外地的学生到他家中打牙祭,改善伙食。

张老师一直对后学尽力指导。上世纪八十年代开设文检课时,他对年轻教师在编写教学大纲、准备备课笔记方面给予了很大的帮助;在编辑《情报检索》教材时,他大力启用年轻人,让更多的年轻教师享受“编书”的乐趣。在馆工作的双学位馆员想考博士,他积极鼓励并极力推荐,这位同志现已成为南京大学的教授。在张老师的鼓励下,我申报了江苏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信息开发服务与信息用户培养研究”,并获得批准。这是我第一次主持科研项目,张老师在研究规划、人员组织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在结项前,我去香港理工大学攻读结构工程博士,当时也没有考虑再回图书馆,就请张厚生老师负责后期工作,并嘱咐可以不挂我的名字,但在结项时,张老师依然坚持把我放在第一。在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我也只是在项目申请时做了一些工作,若干年后结题时,张老师还是在参与人员中保留了我的名字。这一方面反映出他关心同事,另一方面也是希望我能继续回图书馆贡献力量。

还记得2006年张老师刚刚检查出身患直肠癌时,我们觉得他会渡过难关,一是他平时注意保重身体,体质一向较好,二是我周围好几位患有该病的老师(包括前面提及的洪流副馆长,现已95岁)最终都得以康复,然而张老师的病情发展不如人愿。在整理出版他的个人文集时,起初书名定为《书苑别录》,我特意建议忌用“别”字,后来改名为《书苑文丛》,但张老师还是匆忙地走了。张老师,你虽然走了,但你的为人为学、音容笑貌以及对东南大学图书馆的贡献将永远留在我们心中!endprint

猜你喜欢

贡献
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贡献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为加快“三个努力建成”作出人大新贡献
2020: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人大力量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贡献榜
海洋贡献2500亿
核能对节能减排做出了哪些贡献
第十一届(2015)中国直销风云榜 贡献榜
俞根初对腹诊的发挥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