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与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2014-04-01司莉王思敏
司莉 王思敏
摘要:选取开设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的16所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以与图书情报学相关的学位课程为对象,在划分课程类别的基础上,采用网站浏览与内容分析的方法,围绕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课程层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对其课程设置进行全面调查,总结出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的特点:课程数量大且选修课数量多;课程覆盖范围广且课程体系完备;课程设置侧重点呈一定规律性但各校间略有不同;普遍重视信息组织、检索与服务类核心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
关键词:iSchools课程 能力培养 调查
信息学院(iSchool)联盟是全世界优秀图书情报学院的联盟,目前共有44个高校成员,其中有16所美国院校开设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我们以这16所院校的课程为调查对象,深入考察其课程设置的特点以及课程目标培养的核心能力,以期为国内图书情报学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1 调查设计
1.1 调查对象
我们选取设有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的16所美国iSchool联盟高校(见表1),以与图书情报学相关学位(包括情报学本科学位、情报学硕士学位、图书馆学硕士学位、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情报学博士学位、图书情报学博士学位)的课程为对象,围绕课程设置体系结构、课程层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等进行全面调查。
1.2 调查方法与步骤
本次调查采用网络调查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前期准备。搜集iSchools课程相关研究成果,并选择几所美国iSchool联盟高校,对其课程设置情况进行探测性调查,逐渐确定调查项。(2)选取样本。选择16所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的图书情报学学位课程为调查样本。(3)网络调查。浏览网站,获取各高校的课程列表信息以及课程层次信息,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类统计。为使文章表述简洁,在统计表格及分析描述中,iSchool学院名称仅用校名表达,省略院系名称。(4)内容分析。运用内容分析法对核心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统计关键词词频,分析其课程目标培养的专业核心能力。
2 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查与分析
2.1 课程类别体系的划分
通过网络调查获取课程信息,合并内容性质较为一致的课程(如信息组织工、信息组织Ⅱ),我们共搜集了1450门课程的信息。为了更好地把握iSchools课程设置的体系结构,便于统计分析,首先需要对搜集的课程信息进行分类。
目前已有学者对课程的分类标准进行了探讨,如:丁蔚与倪波等将图书情报学专业课程分为方法论、信息研究总论、信息组织与管理、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等8个类别;陈传夫与于媛将iSchools课程分为图书馆、信息学基础认识,信息网络技术与信息系统,信息组织与获取,信息与社会、艺术、法律,信息与经济、管理与市场,认识论与研究方法,主题讨论与研究,专门学科与信息共8个类别;冉从敬将伊利诺伊图书情报研究生院课程分为信息理论类、信息资源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信息组织类、信息检索与保存类、信息服务与用户类、信息管理类、信息教育与事业研究类、信息跨学科应用9个类别。我们参考以上分类标准,并结合iSchools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和研究需要,将课程分为:信息理论与方法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信息组织与分析类、信息检索与保存类、信息资源与服务类、信息机构管理类、信息政策与法规类、信息教育与事业类、能力培养类、信息跨学科应用类、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实习实践类共12类(见表2)。
2.2 课程结构的统计分析
对所调查的1450门课程,按开设课程数量递减顺序将这些院校排序如下:伊利诺伊大学(219门)、密歇根大学(126门)、德雷赛尔大学(124门)、北卡罗莱纳大学(101门)、印第安纳大学(99门)、匹兹堡大学(93)、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86门)、北德州大学(86门)、佛罗里达州立大学(83门)、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79门)、威斯康星大学(79门)、马里兰大学(64门)、罗格斯新泽西州大学(57门)、华盛顿大学(56门)、雪城大学(50门)、肯塔基州立大学(48门)。其中,课程数超过100门的有4所大学;除肯塔基州立大学(48门)外,各院校课程数均超过50门。这表明美国iSchools的课程数量较为充足,为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及职业方向选择课程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此外,各院校间开设课程的数量差别较大,伊利诺伊大学最多,达219门,而肯塔基州立大学课程数最少,仅有48门。
按表2的课程分类标准,我们对16所院校在每一类别开设的课程数目进行了统计(结果见表3)。从总体上看,iSchools的课程体系较为完善,各院校均覆盖了大部分课程类别。德雷赛尔大学、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罗格斯新泽西州大学、华盛顿大学、北德州大学的课程体系最为完善,覆盖了全部12类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伊利诺伊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匹兹堡大学、雪城大学、肯塔基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的课程体系也较为完善,仅有1个类别的课程未覆盖。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的课程体系相对最不完善,有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能力培养3个类别的课程没有覆盖。
课程门类涵盖课程数的多少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院校对该类课程的重视程度、细分程度,以及课程设置体系的侧重点。将课程类别按涵盖课程数量递减排序,依次为:信息资源与服务类(322门)、信息技术支持(222门)、信息理论与方法(191门)、专题研讨/自主学习(180门)、信息组织与分析(110门)、信息教育与事业(103门)、信息检索与保存(89门)、跨学科应用(87门)、信息机构管理(63门)、实习实践(45门)、信息政策与法规(23门)、能力培养(15门)。其中,信息资源与服务类涵盖课程数最多,表明美国iSchools对此类课程的重视程度高。它除包括信息资源与服务总论、馆藏建设、参考咨询等课程外,还按照用户群体、专业领域、载体形式进行了细分,如儿童文献、图书馆和信息中心的青少年服务、商业信息资源与决策、社会科学中的信息资源和服务、印刷材料处理技术等。此外,课程数量较多的还有信息技术支持类和信息理论与方法类。前一类开设的课程包括信息系统、数据库管理、人机交互、信息技术。后一类课程为学生掌握和学习图书情报学知识奠定基础,涉及研究方法,图书与图书馆史,图书馆、信息与社会间的关系。此外,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也包含了较多的课程,且除密歇根大学外的院校都开设有至少1门以上的实习实践课,这表明iSchools注重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endprint
跨学科应用类别的课程主要涉及信息领域的知识与法学、人类学、健康科学、医药科学、生物学的结合,如法学信息与获取服务、健康信息学、生物多样性信息学等。能力培养类方面的课程主要包括口述传统、信息职业者的人际交流、讲故事等,旨在培养学生表达、交流等基本能力,虽然课程数量总数较少,但目前已有9所院校开设了此类课程。
虽然美国iSchools课程体系在整体上呈现出一定规律,但各院校的情况不尽相同。由于不同院校开设的课程总数差别较大,为准确了解各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并进行合理比较,不能只看课程数量,而应关注每一类别课程数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设每所院系开设的课程总数为T,各门类课程数量分别为C1,则有:
X1=C1/T (O<1≤1)
其中X1就是某类课程i在该院系课程设置上的权重。从横向比较来看,如果某院系在某类课程的X,越大,则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同其它院系相比,该院系在该课程上拥有更多的教学资源和更强的教学能力。从纵向比较来看X1越大,即该课程在该院系所有课程中的比重越大,就意味着该院系对该课程重视程度相对更高,具体见表4。
由表4可知,从横向比较上看,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权重最大的是肯塔基州立大学(22.9%);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德雷赛尔大学(33.9%);信息组织与分析类、信息政策与法规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均是威斯康星大学,权重分别为13.9%和5.1%;信息检索与保存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马里兰大学(20.3%);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与实习实践类课程权重最大的均为匹兹堡大学,分别为33.3%与10.8%;信息机构管理与跨学科应用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雪城大学,权重分别为8.0%和14.0%;信息教育与事业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北德州大学(14.0%);能力培养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佛罗里达州立大学(4.8%);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设置权重最大的是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31.6%)。可见,各类课程的最大权重值基本分散在9所院校中。
从纵向比较上看,各校课程设置体系的侧重点总体上有一定规律,但各校间也略有差异。如,德雷赛尔大学重视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的设置,这类课程的权重为33.9%,占课程总数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密歇根大学信息技术支持类和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权重较大,分别为27.8%和20.6%,占去课程总数的近一半。德雷赛尔大学与密歇根大学均只设置了情报学学位,这也是其侧重设置技术类课程的原因之一。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的权重最大,分别达到21.8%和31.6%,表明两所院校重视专题讨论、独立学习、自主阅读等自由灵活的学习方式。马里兰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的专题研讨/自学、信息资源与服务这两类课程的纵向权重并列第一,分别为21.9%和16.5%。其余各校课程均是信息资源与服务类的权重值最大。信息资源与服务类别不仅在课程总数上最多,在各个院校课程设置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美国iSchools重视培养学生信息资源管理与服务的能力。此外,虽然各高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侧重点不是完全一致,但除信息资源与服务类外,大部分院校在信息技术与支持类、信息理论与方法类的课程纵向权重较大,这与上文各类课程总数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
通过调查可以发现: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开设的课程数量大,课程体系较完善,覆盖多个专业知识门类,且各院校课程体系侧重点虽略有不同,但大部分院校都较为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信息技术支持、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设置。
2.3 课程设置层次的分析
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的课程按重要程度,可分为核心课、必修课、选修课三种;按课程难易程度,可分为不同的级别;按课程开设频率,可分为“每年”、“每两年”、“每学期”、“不规律”。绝大多数院校是按课程重要程度来规定课程层次。为客观分析美国iSchools课程层次情况,笔者对这16所院校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进行调查(注:核心课程也属于必修课)。
由表5可知,16所院校的必修课占课程总数的比例非常低,选修课课程数量远远大于必修课。比例最高的是伊利诺伊大学(19.6%),比例最低的是密歇根大学(1.6%),比例超过15%的只有3所大学,即伊利诺伊大学(19.6%)、印第安纳大学(18.2%)、华盛顿大学(17.9%)。由此可见,美国iSchools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通过设置大量选修课为学生发挥兴趣爱好、实现职业理想提供充分的可能。
核心课程的设置体现了院校对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的基础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对核心课程的情况作进一步调查分析,结果如表6所示。
由表6可知,16所院校较重视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等课程。其中,13所(除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德雷赛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外)开设了信息组织方面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信息组织、图书编目、信息描述等。13所(除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印第安纳大学、密歇根大学外)开设信息检索方面的核心课程,包括信息检索原则、信息获取与服务等课程。另外,有10所院校开设信息用户与服务方面的核心课程,包括:信息需求研究、人类信息行为、信息用户与服务、参考咨询与信息素养服务等课程。有9所院校开设信息机构管理方面的核心课程,有7所院校开设信息职业方面的核心课程。此外,部分院校还开设与他校不同的特色核心课程,如:印第安纳大学的组织情报学,密歇根大学的语境咨询与项目管理,北卡罗莱纳大学的人类信息交互等。
2.4 课程目标培养的核心能力分析
核心课程是专业教学的基础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具备本专业的核心竞争力。其设置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图书情报学毕业生的职业竞争力有密切关系。而各校设置的核心课程存在名称相同但培养重点不同,或名称不同但实际内容一致的情况。由2.3部分的分析可知,16所美国iSchools的核心课程设置都较注重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信息服务三个方面。因此,我们对这3方面共38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抽取关键词并统计词频,从中了解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endprint
调查时,同一含义的词或词组在同一课程描述中多次出现时,仅计算一次。因部分院校课程描述较为简单,故频次超过2次的关键词即纳入统计结果之列。
2.4.1 信息组织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共开设15门信息组织的核心课程,我们分别对其课程描述进行内容分析,抽取其中有关能力培养的关键词,并进行词频统计(结果如表7所示)。
由表7可知,美国iSchools的信息组织课程最重视培养学生使用各种信息组织方法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组织基本概念、理论、标准、框架的理解能力。词表、分类法这些传统的信息组织方法在网络环境下的拓展应用使其焕发了新的生命力。编目与书目工作一直以来都是图书馆的核心业务工作,其质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检索与利用,因此有4所院校的信息组织课程对此方面作出要求。元数据在描述网页、音频、视频等数字资源方面具有优势,有2所院校教授相关内容。数据描述与数据结构分析亦成为图书情报专业热门研究领域和信息机构所需的工作能力,因此,也有2所院校讲授数据结构、描述方面的内容,以提高学生的数据管理能力。
2.4.2 信息检索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开设12门信息检索方面的核心课程,词频统计后的结果如表8所示。
由表8可知,信息资源选择与评价能力是信息检索课程最注重培养的能力,一半院校在课程描述中对此有明确阐述。良好的检索策略的制定可以提高信息检索的效率和质量,有4所院校课程描述内容中强调此能力的培养。熟练掌握与利用信息检索系统是一项实际工作中非常需要的能力,有3所院校课程描述提及此方面内容,需要学生掌握的信息检索系统有Dialog、LexisNexis、OCLC FirstSearch等。此外,信息检索质量评价、用户信息需求分析、人机交互能力的培养也得到重视,分别有2所院校涉及相关内容。
2.4.3 信息服务课培养的能力分析
16所iSchools开设11门信息服务的核心课程,词频统计的结果如表9所示。
良好的用户信息行为和需求分析能力是开展、改进与创新信息服务工作的前提。iSchools信息服务类课程重视用户信息行为、用户信息需求分析能力的培养,超过60%的服务类课程涉及该内容。信息服务评价能力是以服务目标为依据,对服务过程的效果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能力,有3所院校的信息服务课程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信息服务评价能力。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一项重要的信息服务工作,新环境下开展信息咨询服务工作的能力在院校中也受到一定重视,有3所院校信息服务课程提出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3 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的特点分析
3.1 课程数量大且选修课数量多
课程数量的多少与学校的教学能力密切相关。被调查的iSchool联盟高校共开设1450门课程,课程数超过IOO门的有4所大学,除肯塔基州立大学外,各院校课程数均超过50门。丰富的课程数量为学生加深或拓展专业知识提供了充分条件。此外,选修课的数量远远多于必修课,所有院校必修课占课程总数的比例均不超过21%,学生不仅可以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还拥有课程选择的大部分自主权,因此,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职业规划安排课程,实现自我的自由发展。
3.2 课程覆盖范围广且课程体系完备
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学生形成合理全面的知识结构。我们将课程按内容划分成12个类,除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没有开设信息组织与分析、信息政策与法规、能力培养3个类别的课程外,其他院校的课程体系均较为完善,覆盖了绝大部分的课程类别。除能力培养类外,在其他每个课程类别上,开课的院校数量达到14所以上。可见,美国iSchools的课程覆盖范围较广且课程体系完备。
3.3 课程设置侧重点呈一定规律性但各校间略有不同
课程设置侧重点的规律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从整体上看,美国iSchool联盟院校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类、信息技术支持类以及信息理论与方法类课程的开设;从各个高校看,被调查的16所院校中有12所信息资源与服务类的课程数最多。由此可见,在iSchools课程设置中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最受重视。
虽然课程设置侧重点在整体上有一定规律性,且绝大多数学校都非常重视信息资源与服务类课程,但各校间仍存在一些差异。德雷赛尔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最看重信息技术支持类课程,北卡罗莱纳大学和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则最重视专题研讨/自主学习类课程。此外,将课程类别按课程数的多少排序,每个高校的排序结果也不完全相同。
3.4 普遍重视信息组织、检索与服务类核心课程设置
如果说课程类别与门类体现院校对图书情报知识结构定位与院校的教学重点,那么每个院校对于核心课程的规定,便体现了院校对于图书情报专业基础的要求。16所iSchools的核心课程中,信息组织、信息检索与信息服务类课程开设的学校最多,分别为13所、13所和10所。因此这三类课程成为核心中的核心,是图书情报专业的基础课程。在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方面:超过70%的信息组织课程都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组织方法使用能力;近一半的信息检索课程注重学生信息资源选择与评价能力的培养;超过60%的信息服务课关注信息用户行为需求分析能力的培养。
3.5 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
美国iSchools较重视专题研讨、自主学习和文献阅读类课程的开设,该类别下共包含180门课程。专题研讨课可就图书情报学某一具体问题(尤其是热门研究课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既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利于深入理解掌握专业知识。如北卡罗来纳大学的专题研讨课按照学科动向及时更新专题,具有前沿性,能把握图书情报学研究的最新动态。自主学习和文献阅读课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的同时,还提高了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绝大部分院校都开设有至少1门以上的实习实践课,帮助学生了解图书情报工作的实际情况。专业社会实践课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认识该职业的社会角色,并了解该角色是如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对学生今后求职有着重要作用。采用专题研讨、自主学习、文献阅读、实习实践等不同方式开展课程、教授知识,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和运用专业知识。
另外,有9所美国iSchools开设了共15门能力培养类课程,虽然开设的学校不多,且课程数量总数少,但表明已有iSchools关注到学生与信息相关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这类课主要培养学生口头表达、人际交流以及讲故事的能力。
4 结语
综上,本文以美国16所iSchools的课程为调查对象,通过网络调查与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划分课程类别的基础上,围绕体系结构、课程层次、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深入分析与探讨了美国iSchools课程设置的特点。
然而,本文仅分析了3类课程所培养的核心能力,课程覆盖面还不够。另外,美国iSchools是如何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来满足职业需求的,都是我们下一步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