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2014-04-01王图锹

经济师 2014年1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人才

●王图锹

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探讨

●王图锹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就业是民生之本。在现实社会中存在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毕业就业难的突出问题,究其原因,有政府、经济社会、企业方面的原因,也有高校办学体制、机制和大学生自身的原因。文章对企业招聘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企业 招用人才难 大学生 就业难原因分析 对策建议

一、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形势分析

当前,我国发展的主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主线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于温州企业来说,就是要淘汰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和产品,实现“赶超发展,再创辉煌”的目标。要实现科技创新,人才问题摆在第一位,在温州招用人才是第一难题。今天的人才稀缺,就是明天的发展落后。人才的流动,伴随着资金、技术、先进制度与管理模式的流动,而人才、资金、技术、机制正是经济腾飞的最重要因素。

在我国就业的市场中,需求量最大是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占全国企业总量的99%,占全国就业总量的80%,但大学生由于就业理念和工资待遇等因素,大多不愿选择中小企业,这是中小企业招用人才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是最近10多年逐步形成的,2003年大学生毕业210万人,大学生就业率为75%,以后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到了2009年,大学毕业生增加到620万人,就业率只有70%,有30%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就业,粗略地说,3个大学毕业生,将近有1个大学生不能就业。于是大学生就业就成了“热门话题”。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经济社会方面的原因。一般来讲,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会带动80—100万人就业。而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靠政府投资拉动,靠大量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重大项目来完成。这类基础性的投资创造的就业岗位非常有限,而且基本是体力劳动,为大学生创造的就业机会很少。

国家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仅1998年制造业就减少1293万人就业。特别是传统产业比重的下降,致使高等教育学科和专业的培养结构难以跟上这种变化,加重了就业的困难。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国有企业的改组改造,减员增效的措施,使得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变得越来越窄。

2.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就必须依据社会的需求不断进行自身的改革,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人才。首先,高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加快调整高校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其次,学校要改革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理论脱离实际的现状,使教师的教学更加贴近经济社会问题,紧扣学科的前沿动态,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数量,当前企业对各类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速度的2—4倍,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当前企业需要的专业,目前还没毕业生,这种供给与需求错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就业难。

知识的时效性在快速缩短。5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30年,90年代大学生知识能用10年,进入21世纪大学生知识能用3年。大学生把知识和才能物化为真正的行为才是真正的人才。大学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所学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已在岗的实际能力。我国大学生一般适应周期在1—1年半才能独立完成工作。

我国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存在突出问题。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近2000所。研究和解决好普通高等学校分类管理问题,对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促进普通高等学校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近2000所普通高等学校分成以下四类:第一类为研究型大学。这类大学主要包括国家“211”重点建设大学,有108所,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第二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全国普通高考一本录取大学。这类大学在我国中比第一类大学多。它们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基本属于精英教育型大学。第三类为教学型一般本科院校,即二本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更多,大概有几百所。在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也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但侧重于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第四类为普通高等学校办的独立本科院校及民办本科院校,即“三本”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这类大学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为数最多,有上千所。办学指导思想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上为本专科教育,实施大众化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以应用为主线,培养千百万具有一技之长的技术应用性和劳动技能的技艺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

第一、二类大学,都是属于精英型教育大学,承担培养精英型优秀人才的历史责任。第三、四类大学,同属于大众化教育大学,承担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历史责任。

实践证明,一、二类大学出来的毕业生,多数成不了“精英”,这种分类定位具有很浓的主观色彩,对大学生就业自然产生“眼高手低”和“高不成低不就的局面”。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原因。大学生自我认知度和职业目标认知度不高。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当,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匹配,许多大学生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重地位,重名利,轻事业,轻奉献。据调查,有16%的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职业兴趣、性格等方面非常了解;67%的大学生比较了解;17%的学生不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及兴趣。在对大一新生的调查中发现,不了解自己个性、兴趣和能力的占43%,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在快毕业的时候才想到自身的能力和专业爱好问题。调查中发现,有52%左右的学生职业目标不确定,有34%的学生对职业目标有较好的了解,有14%的学生非常明确自己喜欢和了解职业目标。大多数学生做生涯规划时自我认知不足,人生定位功利性太强,目标职业的选择盲从,职业规划主观性强,盲目地追求过高、过大的发展目标、高薪酬、大城市等。

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比率比较低,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创业的成功率仅2.4%,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创业更难已是不争的难题。

创业意识缺乏。高校毕业生缺乏创业意识是导致其创业难、失败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意识,是一种认识的觉醒,或者说是一种认识的升华。意识决定着行为,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求变、求新、求发展。同样,没有创业意识,人生的脚步就不够积极主动。当代的大学生为什么会缺少创业意识呢?首先,这是个社会问题。这种创业意识的缺乏,从建国以来,高校、中专毕业生全部由国家包分配的历史有关。在大锅饭制度下形成的依赖意识,仍在起作用。包括家长们在内,他们也不太支持大学生创业。

创业观念陈旧。高校毕业生创业观念陈旧落后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认为大学生是社会精英,是要做大事的,不应该从事一般性的劳动;二是把一般性工作看作社会低端劳动,是被人看不起的。这种观念影响到高校毕业生,直接导致了其创业成功率低。

4.企业自身发展环境有待提高,目前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够。除国有、大型企业外,相较于公务员、事业单位,普通企业在社会地位、工作环境、薪金福利、工作时间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从事一线生产的工种,远远吸引不了大学生的目光,这对企业自身发展而言,也是需要给与提高的。

三、解决企业招用人才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对策建议

1.政府工作。政府要通过发展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尤其是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水平,增加对大学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使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人才使用衔接好。

2.高校职责。促进大学生就业是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是现代教育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现在,一方面人才库存积压,另一方面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又确实短缺。因此大学教育如何按市场需求制定教育规划、培养模式、人才规格,按照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体系,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加强实践,为学生创造机会与用人单位接触,让学生早日介入就业市场,为就业早做准备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高校应面向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建设成为我国科学技术转化为新发明和新技术的重要基地。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主导地位不容置疑,企业是劳动力市场最大的购买方;两者之间是一种互相配合的关系,教、学、企联成一体,使教育、实践与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优势互补,按需施教,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是现实要求。

3.企业行为。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实施机器换人,提高生产线机械化、自动化水平,增加劳动者的劳动收入。趋利是劳动力流向的最大动力,提高劳动收入的主要办法就是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使劳动成果最大化,收入最大化。

4.大学生提升自身素质。转变理念,营造尊重蓝领、培养蓝领浓厚的社会氛围。大学生职业目标认知度要从大学入学时就开始建立,贯穿大学学习、生活全过程,对自身的工作能力、技术水平、专业擅长有个切合实际的认识,使寻找的工作岗位与自身能力、水平相对称,避免出现“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的困境。

大学生要培养创业、创新意识,要脚踏实地,从小事做起,从小到大,逐步提高,从做事中体验到成事的艰辛,品尝到之中的甜酸苦辣,为自己今后办大事、成大业奠定思想、工作基础。大学生的优势是拥有知识,缺点是缺乏实践经验。古今中外,一切成功归结到一点,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切失败,都是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1] 郭琪.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7(2)

[2] 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育,2008

[3] 刘慧丽.构建大学生社会实践长效机制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07

[4] 李荣华,高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2)

[5] 姚伟龙,郑圆.试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

[6] 熊治梅.大学生职业指导教程[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7] 冯婧.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轻工教育,2006(3)

[8] 夏春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4(6)

(作者单位:温州益坤电气有限公司 浙江温州 325000)

(责编:李雪)

F241.21

A

1004-4914(2014)01-238-02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人才
9岁的高中毕业生
人才云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