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2014-04-01罗良凌范士陈
●罗良凌 范士陈
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罗良凌 范士陈
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黎族文化旅游作为海南所独有的特色旅游,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通过对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研究,分析了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在资源开发、产业经营、产业支持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
黎族文化 旅游业 问题 对策
一、前言
黎族作为海南独有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的中南部地区,由于长居海南岛与其他文明间的交流较少,黎族传统文化保存得较为完整,不仅具有独特性,更具丰富性和多样性,为黎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近些年黎族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文化旅游人数不断增加,收入不断提高,特别是以三亚为龙头的南部黎族地区更是吸引了大批的国内外游客,使槟榔谷等具有黎族文化特色的景区接待人次与旅游外汇收入不断增加。同时黎族地区内的文化旅游景点数目不断增加,旅游的形式和产品不断地丰富,由原来单一的观光旅游逐渐上升为以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度假游,推出了黎族风情度假村、黎族民俗文化节等旅游新产品。但在黎族文化旅游产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二、存在问题分析
(一)资源开发方面
1.传统文化遗失严重。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外来强势文化对黎族地区的传统文化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因为缺少有效的文化保护机制,致使很多优秀的黎族文化得不到传承,大量优质的文化旅游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迅速消亡。例如延续了几千年的黎族文身习俗,承载着黎族独特的民族记忆,但随着文身老人的离去,文身的工具、工序、技法等也都将逐渐地消失在历史的舞台中。①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旅游企业缺少文化保护的意识为了追求短期的利益,在进行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对于文化旅游资源采取破坏性的开发方式,导致了一些不可挽回的损失。
2.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由于投资者对于黎族文化的理解有限,一些黎族文化旅游景区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粗糙、不够深入、缺乏内涵和创意,一些优质的黎族文化旅游资源往往被开发为缺少参与性的文化表演或展示产品,这使得黎族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都大大削弱。例如:海南已开发的黎族民俗风情度假村,很多活动仅限于观赏,像搭建船形屋、编织黎锦等活动项目仅限于游客观看,虽有“竹竿舞”这样的参与性活动,但由于缺乏创意,加之活动时间短、组织不力,参与的游人并不多;即便是有参与体验性的项目,对于黎族文化知识也是缺乏深入的挖掘和理解,比如对于黎族美食,游客更多地是想了解这些美食的起源、制作过程、营养价值等相关的饮食文化,而不仅仅只是品尝现成的美食。②对于黎族文化资源的开发缺少创新意识,对于产品的设计缺乏富有创意的理念,对于文化的表达方式缺乏多样性,导致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低。
(二)产业经营方面
1.缺乏规划,同质化严重。在建设黎族文化旅游景区和项目时,由于缺乏整体科学的产业规划和布局,导致各市县定位不清晰,呈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的现象。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盲目地跟风,看到其他景点某个产品项目办得红火,就盲目照办、照抄,导致海南各地的黎族文化旅游产品大同小异。据不完全调查,海南已经建成或准备建的黎族文化园项目至少有10个以上,而多数项目设计雷同内容相似,大都是利用本地的自然风光,加上黎族男女服装展示、竹竿舞表演等,缺少地域特色,导致了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2.管理混乱。黎族文化旅游业发展正处于初始阶段,很多制度都不完善,存在许多管理的漏洞和弊端。首先,政府方面缺乏专门的管理部门负责对黎族文化旅游产业进行管理,由于旅游过程中涉及到太多的政府相关部门,导致各部门间出现分工不明确、多头管理、重复管理、效率低下等问题。③其次,管理混乱还体现在对于市场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在黎族文化旅游景区时常出现宰客和欺诈等现象。例如,游客到某些黎村寨旅游时,经常会被几个着黎族服装的妇女围住生拉硬拽地参与黎族婚礼,做新郎、入洞房等,并趁机收取一些费用,等客人发现上当受骗时,对景区这些欺诈行为感到无比的愤慨,这些都严重地影响了黎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形象和吸引力。
(三)产业支持方面
1.基础设施落后。海南黎族聚集区大多在海南岛的中部地区,地域偏僻多山地丘陵地形,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交通极不方便,一些黎族村寨甚至到现在还没有通公路,严重影响了黎族文化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吸引力;同时,一些已运营的旅游景区,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像酒店、购物、娱乐等相关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不能很好地满足国内外游客的各种需求,致使游客在景区体验休闲的停留时间大大缩短,严重影响了黎族文化旅游景区的接待能力和形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最主要是原因是资金缺乏。黎族地区处山地丘陵地带,对于公路、铁路等基础设计建设的难度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物资,由于当地经济发展落后,政府财政收入有限缺乏资金,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另外,由于文化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具有投资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等特点,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不敢轻易进行相关的投资,导致基础设施建设在资金筹集面临很多困难,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完善黎族文化旅游业基础设施的瓶颈。
2.人才缺乏。黎族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其中的从业人员是黎族文化的发掘者、承载者和传播者,对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阶段黎族文化旅游的从业者总体上素质偏低,以2010年海南省旅游从业人员为例:在全部旅游从业人员中,具有中专或高中学历的49.5%,具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仅占13.3%(其中大专10.1%、本科2.9%、硕士以上0.3%)。④作为海南基础教育比较落后的黎族地区更是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和专业的旅游管理人才,很多从业人员仅仅初中毕业,缺乏相关的技能,只能从事低端的服务工作。人才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受教育程度整体水平较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三、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借鉴云南、贵州、黑龙江等地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的对策:
(一)资源开发方面
1.建立科学有效的保护传承机制。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于黎族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的支持力度。首先,要做好对文化资源项目的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采取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保护措施。其次,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资助力度,制定完善的传承人标准、传承机制、传承方式等规范,开展师徒传承、团体传承等多种形式的传承活动,培养出德艺双馨的优秀传承人。⑤通过对黎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加深对黎族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加强黎族文化基础理论研究。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加大对黎族文化资源内涵的挖掘与创新,而对于黎族文化基础理论的研究是提高黎族文化旅游创新的有效途径。首先,需要制定科学的研究规划,成立省级黎族文化遗产研究中心,设立专项资金,配置专门人员,对黎族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种类、历史、现状等进行全面深人的研究。并围绕某些文化主题,定期召开全国性、高水平的黎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总结实践经验,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其次,在研究、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吸收好的创意和理念,注意文化的再创新,把文化创意融入到具体的旅游活动中,让创新成为黎族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推动力,这样既提高了黎族文化旅游的综合吸引力,又增加了当地人民的经济收入。例如对于黎族饮食文化的研究,要深度挖掘关于饮食文化资源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民间传说等资料,并把这些研究成果与当地的旅游活动恰当地结合起来,通过对黎族饮食文化的包装和营销,把本土的饮食作出特色、作出品牌。
(二)产业经营方面
1.合理规划,清晰定位。对于黎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应该制定长远科学的规划,各地区要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清晰的定位,根据自身的优势打造特色的品牌。首先,在总体规划层面应将海南全岛的黎族以哈、杞、润、赛、美孚五大方言各分一处,分别展示各支系文化特色,合理布局不同支系文化间的景区分布,重点打造各支系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方能突出海南黎族特色、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其次,对属于同一支系文化的区域,可以按照形式丰富、内涵广泛的民风民俗进行不同的分类与定位。对于黎族的居住风俗而言,黎族有各种形制不同的船形屋、竹楼、寮房、寮房、土地庙、晒谷场、谷仓等;反映民俗的有服饰、狩猎、纺织、钻木取火、酿酒、雕刻、捕鱼、对歌、独木舟、抱葫芦游泳、砍山栏、谷物脱粒,其他还有婚丧嫁娶、迎送往来、宗教信仰等,一个题材就可以开辟一个区域,打造成一个文化精品。⑥各地需要对于自身的黎族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根据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进行合理的定位和开发,打造出竞争有序、内容丰富、各具特色的黎族文化旅游景区。
2.完善市场机制。保护游客的合法权益要靠法律和制度,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首先,要加强产业立法,目前关于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法律较少,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框架系统;其次要加大违法的惩罚力度,部分法律对一些旅游过程中损害较大的行为作出的惩罚力度较小,降低了违法成本,体现不出法律的威慑作用;最后建立协调统一的执法体系,明确各管理部门间的职能分工,迅速对相关的扰乱旅游市场的行为进行惩罚。针对于类似黎族村寨宰客、欺诈游客的事件,相关法律要对这类违法事件进制定明确的惩罚规定,相关部门要确保法律的规定得到落实、执行,就涉及的相关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通过这一系列的行动来规范市场秩序,保障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业支持方面
1.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影响海南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怎样加快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黎族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个人和企业很难承担起相关的投资,因此在这一过程中需要以政府作为主导力量。一方面要利用国家对黎族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各类相关的项目,争取各方面的专项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还可以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突破口,争取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一些国际性组织的支持,加快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最后当地政府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加大黎族文化旅游招商引资的力度,灵活创新各种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通过引进企业资金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2.加大对于人才培养的投入。首先,在基础教育层面要在全省各类大中小学校开设黎族传统文化课程,根据不同层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编写相应的教材,进行深人浅出的教学实践;同时充分利用各级各类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开展黎族文化遗产普及宣传活动。其次,在高校和职业教育的层面,海南各旅游相关院校要开设与黎族文化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专门为黎族文化旅游培养和输送人才;同时加大对于黎族文化基础理论研究的支持,为黎族文化旅游业的发展打好理论基础。最后,要想方设法在当地黎族群众中发掘“行家里手”,或引进精通黎族文化的专家、艺术家,提高他们的待遇,促使他们发扬和创新黎族文化,积极开发出各种具有浓郁黎族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
四、结语
目前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如何更好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黎族文化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需要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的共同发力,同时积极借鉴国内外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通过对黎族文化现有的资源进行深入富有创意的开发,提高产业经营管理水平,加大产业支持力度来促进黎族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抓住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机遇,使其成为海南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注释:
①刘俊,楼枫烨.旅游开发背景下世居少数民族社区边缘化[J].旅游学刊,2010(9):44-50
②王多惠.如何推进黎族饮食文化旅游的开发[J].旅游经济,2011(9):193-194
③金德阳,张新定.黎族传统体育旅游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产业经济,2008(6):244-245
④李颜.国际旅游岛建设与海南文化旅游发展[J].企业经济,2011(6): 159-162
⑤阎根齐.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必须尊重黎族历史文化[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10-13
⑥黄宇,罗艳菊,毕华.海南黎族民俗旅游开发探析[J].旅游经济,2011(4):166-167
(责编:若佳)
F592.7
A
1004-4914(2014)01-219-02
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GXS4D096)、海南大学青年基金项目(qnjj1129)。]
罗良凌,海南大学旅游管理专业2012级硕士研究生;范士陈,海南大学旅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社会变迁与区域发展、旅游开发与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海南海口 57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