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临床疗效分析※
2014-04-01马晓红李燕妮
马晓红 李 娜 李燕妮
(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陕西 西安 71000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皮损愈合后,受累区域仍遗留有疼痛的一种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症,是皮肤科和疼痛科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加之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故治疗上较为棘手。2010-01—2011-12,我们采用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0例,并与盐酸利多卡因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1.1 诊断标准 参照《临床皮肤病学》[1]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确诊。
1.1.2 纳入标准 ①符合带状疱疹的诊断标准,近2周内未使用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及免疫调节药物;②患者意识清醒,生命体征稳定;③25~78岁门诊患者,性别不限;④愿意接受本治疗方案。
1.1.3 排除标准 ①对本研究药物过敏者;②孕妇、凝血功能障碍及皮损局部感染者;③不同意或不能配合治疗者;④有神经阻滞禁忌证者。
1.2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32例)、西安医学第二附属医院(21例)及陕西省中医医院(7例)皮肤科门诊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按1∶1比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29~78岁,平均(54±0.4)岁;病程4个月 ~6年,平均(1±0.2)年;发病部位:头面部4例,胸背肋部11例,腰腹部10例,四肢5例,均为单侧发病。对照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25~71岁,平均(51±0.2)岁;病程3个月~2年,平均(1±0.3)年;发病部位:头面部4例,胸背肋部13例,腰腹部6例,四肢7例,均为单侧发病。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予中药热烘联合梅花针叩刺。方法:①嘱患者取舒适体位,皮损区充分暴露,操作人员先用梅花针在皮损区轻叩3~5遍,以皮肤潮红但不出血为止。②在皮损区外涂消肿止痛膏(主要由大黄、黄柏、天花粉、姜黄、胆南星、全蝎、地龙、冰片等10余种中草药粉碎成细末所成)。③采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TDP)(型号CQBSB,重庆中芝医用仪器有限公司),输入电压AC 220 V 50 Hz,功率230 W,距离皮损处15~20 cm照射10 min。④在无菌纱块均匀涂上3~5 mm厚消肿止痛膏,直接敷贴于疱疹疼痛部位,用绷带或胶布固定,隔日换药1次。
1.3.2 对照组 在皮损处直接予盐酸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3466)适量外涂,每日早、晚各1次。
1.3.3 疗程 2组均连续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以疼痛缓解程度作为疗效判断的主要指标,指患者在清醒状态下对治疗前后疼痛进行自我评估。疼痛评估采用疼痛视觉模拟尺评分(VAS评分):0~1分为无疼痛,2~4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日常活动和休息;5~7分为中度疼痛,发作时影响正常活动;8~10分为重度疼痛。疼痛评分改善率=[(治疗前总评分-治疗后总评分)/治疗前总评分]×100%。痊愈:疼痛评分改善率>75%;显效:疼痛评分改善率50% ~75%;有效:疼痛评分改善率25% ~50%;无效:疼痛评分改善率≤25%[3]。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30例,痊愈11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30例,痊愈6例,显效19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有1例患者在治疗2 d后皮损区出现潮红瘙痒,减轻梅花针叩刺力度,缩短照射时间后,不适症状缓解,未影响治疗效果。
3 讨论
中医古籍无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相关病名记载,因其是由带状疱疹(中医学称为“蛇丹”)失治误治迁延而来,现代医家牛德兴将其名为“蛇丹痛”,并认为其病因为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搏结,阻遏经络,气血不通则痛,并指出此病属于络病[4]。又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发于年老体弱患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认为“久痛必入于络,络中气血,虚实寒热,稍有留邪,皆能致痛”。王清任亦提出“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不荣则痛。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我们认为疱疹期是患者机体气血聚集以抗病,后遗神经痛期为外邪入里化热,加之自身湿热余毒未尽,邪正交争,热盛肉腐,经脉失疏,气滞血瘀,精气不宣,不通则痛。故治疗中运用梅花针主要是通过多针浅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整脏腑气血,刺激机体内部的生理应激系统,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机体痛阈提高,免疫功能加强,同时促进内源性阿片类物质的分泌,产生镇痛作用;梅花针刺还能使炎症病灶的血管通透性降低,抑制炎性物质渗出,从而起到治疗作用[5]。再采用中药热烘疗法,外涂消肿止痛膏,其方中大黄、黄柏、天花粉具有清热解毒、除湿散结的作用;姜黄、延胡索、胆南星消肿止痛;冰片有清热解毒止痛之效,其气辛香走窜,能引其他药气入皮肉,其用于肌肤有明显的清凉感觉,患者易感舒适;全蝎、地龙具有活血化瘀止痛之力。诸药配伍,共奏活血舒筋、消肿止痛之功。再利用TDP治疗仪的热传导作用,使皮损深层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改善皮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照射使局部温度升高,联合梅花针叩刺,显著增强消肿止痛膏的透皮吸收功能,大大增强了消肿止痛膏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功能。另外,TDP治疗板是由特别选定的多种元素作为涂层制成,对生物体具有广泛综合的生物效应,具有提高机体内各种酶的活性、促进机体对各种缺乏元素的吸收、修复和疏通微循环通道的作用[6]。对照组所用的盐酸利多卡因乳膏主要成分为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是一种能穿透完整皮肤的有效表面麻醉剂类药物,其机制是通过释放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到皮下层和皮层,通过皮层感受器和神经末稍处积聚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而达到皮层麻醉作用,两者通过阻滞神经冲动产生和传导所需的离子流而稳定神经细胞膜,从而产生局部麻醉作用[7]。该治疗方法对局部皮肤灼痛或痛觉过敏的患者效果好,对阵发性刺痛、跳痛效果次之,对持续性深部疼痛效果稍差,这可能是与外用药物渗透位置较浅有关。综上所述,运用中药热烘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能有效提高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13.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44.
[3] 谭冠先.疼痛诊疗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8,36.
[4] 牛德兴,牛瀚医.带状疱疹治疗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3:70-74.
[5] 孙鹏.梅花针放血疗法治疗带状疱疹[J].中医临床研究,2012,4(8):49.
[6] 景慧玲,吴卫平.中药热烘疗法治疗神经性皮炎33例[J].中医中药杂志,2012,5(9):787.
[7] 刁雨辉,袁荣刚,周建平.复方利多卡因乳膏体外透皮吸收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6):489-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