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生产实践的失范与纠偏

2014-04-01黄月琴

关键词:假新闻美联社谣言

黄月琴

(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62)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不仅改变了新闻传播业的格局,而且日渐深入地渗透到媒体的日常新闻采编活动之中。新闻从业者在面对媒体转型所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对互联网的使用。为进一步确切了解互联网对新闻生产的影响,武汉大学学者曾在2010年对我国千余名新闻从业人员展开了一次问卷调查,询问受访者运用互联网的具体情况。结果发现,经常通过互联网获取新闻线索和经常在网上搜索新闻素材的受访者均占到五成五以上,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大大提高了新闻采写/采制效率[1]。这表明,在网络新技术的影响下,传统媒体的新闻实践活动已产生了很大的新变化。近五年来,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进一步强化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影响和辐射作用。

社交媒体(social media)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指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的网站和技术,包括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微博客、微信等,在国外,twitter(推特)、facebook(脸书)是应用最广泛的社交媒体,在国内则是微博,特别是新浪微博最为著名。社交媒体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例如,新浪微博发布的内容以及用户参与公共事务讨论的程度,充分弱化了它原有的娱乐性与琐碎化的日常生活的通告功能,成为当前中国最活跃是网络空间。近一两年来,微信继微博之后在移动互联网的沃土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眩目的能量。社交媒体不仅制造出公众争相讨论的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更吸引传统媒体争相跟进,从而形成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之间在新闻题材选择、采写过程、话语框架等方面的密切互动。如今,各大媒体的大部分记者都注册了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账号,既参与互联网实践,又从中捕捉新闻线索,追踪热点话题,进而改变了新闻稿件的采写流程和模式。

一、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业面临新的伦理陷阱

社交媒体具有开放、分享、参与、包容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天然优势,但是作为一种新闻和舆论传播平台,社交媒体却有着致命的缺陷。第一,信息传播虽然广泛快速,但缺乏权威把关,谣言含量很高。2013年6月26日中国社科院最新发布的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披露,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微博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比例最大的是娱乐谣言,其次是社会治安谣言,“儿童+失踪死亡+器官被盗”成为最常见的谣言蓝本[2]。第二,社交媒体通过“围观”社会,舆论监督威力强大,但又带有强烈的群体极化,情绪宣泄导向。著名学者、作家崔卫平曾批评网民出现了一种非理性的反对习惯:凡是官方拥护的,网民就反对;凡是官方反对的,网民就拥护。这并不是独立人格的体现,而是一种被动的、应激性的、甚至是依附性人格。政治学家赵鼎新曾深入观察微博舆论,归纳出社交媒体作为意见平台的缺陷:舆论极为混杂、情绪化、群体极化、反权威、民粹、缺乏常识、语言暴力、无法形成共识等等[3]。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降低了社交媒体作为信息传播和公共对话平台的品质和公信力,缺乏理性和建设性成为社交媒体发挥正面社会功能的障碍和瓶颈。

部分新闻从业者在对社交媒体的深度使用和实践中,不知不觉被网络新闻的夸张渲染和非理性风格所同化,为了追逐“热点”,放弃核查事实、准确传播的基本新闻原则,语言偏激,变成了谣言和非理性情绪的“二传手”,致使传统媒体,特别是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也成为谣言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多次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成为虚假信息传播链条的一部分。如今,为了加强与网络用户的互动,也便于及时掌握网络热点和新闻线索,包括《人民日报》在内的绝大部分传统媒体都在微博上注册了账号。但是,一些媒体的官方微博却没有获得与纸质版面同样的地位,由一些新闻素养不高、缺乏从业经验的员工来随意操作,几乎等同于个人自媒体,不按照必要的新闻采编流程进行运作,对一些网络热点或耸动性话题不加求证就随意进行转发和评论,甚至成为新闻信源发表于媒体版面上。《中国青年报》评论员曹林将这种链条模式总结为:网友是假新闻的生产者,论坛是假新闻的酝酿地,传统纸媒是假新闻的洗白者和传播者,门户网站是假新闻的炒作者和哄抬者。由此可见,在社交媒体时代,记者和媒体在享受新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活力的同时,也极容易感染缺乏理性和建设性的问题,出现诸多失范行为,给媒体的公信力带来致命伤害,甚至动摇新闻业的根基。

二、社交媒体时代新闻从业者行为失范的原因及表现

记者和媒体卷入假新闻传播链条,是新闻传播业在新技术条件和新的媒体生态环境中行为失范的表现,必须加以正视,总结经验教训,防微杜渐。具体来说,这种失范现象可分为如下几种类型:

第一,急于捕捉和转发网络舆论“热点”,却疏于必要的信息核查。

这是媒体陷入假新闻陷阱最常见的情况,一般首先中招的是传统媒体的官方微博,严重的会蔓延到传统媒体的纸质版面。2013年4月初,一条“乞丐流浪9年归家,获700万元拆迁补偿变富翁”的消息在微博上广为传播,这条消息以内容的戏剧性、传播的广泛性令舆论为之沸腾,数个颇有公信力的媒体的官方微博也转载了这条新闻,接着又引发了包括实名认证的微博“大V”和普通网民在内的受众的疯狂转发。但一天之后,故事却峰回路转。经过实地调查,《现代金报》证实这是一条“假新闻”。被澄清的事实包括这名男子的名字以及这名男子的遭遇,以及那扎眼的“700万拆迁补偿款”都不是事实,离家期间,他老家的房子并没有面临征地和拆迁。这么简单的事实,媒体事前根本没做核查就先转发传播,令舆论哗然,再令公众大跌眼镜,事实落差之大,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2013年6月6日,香港商报全文转发内地网络风传的一个帖子,爆料最近落马的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拥有12本护照、包养8个情妇,该报道因其耸动性很快登上了各大新闻网站的头版,但不久后又纷纷自行删除。在未经核实的信源前,各大媒体再次上演了一出集体沦陷的闹剧。稍有新闻判断能力的人不难看出,港媒关于刘铁男的报道,细节明显是想像且不符合常识,但这种“想像性报道”却能在内地主流媒体上盛行,也再次降低了人们对于媒体的信任度。

第二,信息解读出现偏差,断章取义,成为“标题党”。

近年来,在激烈的传媒竞争中,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网络“点击率”成为媒体的争夺对象。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求新求快、求奇求特是大势所趋,甚至为了哗众取宠,不惜以偏概全、以假乱真。断章取义的假新闻、耸人听闻的标题党,莫不产生于这样的土壤。2013年6月25日中国社科院发布《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原文为:“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的100件热点舆情案例中,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1/3”,北京一家晚报一马当先以头版头条发表了这条新闻,标题却变为“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一时间,舆论哗然,引发公众对报告准确性和研究动机的强烈质疑。“@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蓝皮书”两个官方微博相继对媒体的解读偏差表示不满和抗议:“一家晚报今天头版头条对《新媒体蓝皮书》的报道标题不准确,《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容易误导读者。……原文说的是‘事件中出现谣言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并非是说热点事件的1/3是谣言”、“从这段话中,怎么能得出‘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的结论呢?”第二天,《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三分之一谣言从何而来?》,对媒体的不准确报道提出批评:“报道的是有关谣言的研究,信息却出现失真,这既让人感到遗憾,也不能不令人警思。虽然技术性的失误在所难免,但一个小小的例子,显示出在大众传播时代话语权所具有的特殊影响力,更提醒我们应该慎用、善用这样的话语权。”

媒体记者沦为“标题党”,除了哗众取宠、搏眼球这种主观故意以外,记者在思维训练、文本解读和语言能力上的不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清华大学学者史安斌指出:今天某报根据社科院发布的报告断章取义,称“微博热点,三成谣言”,上一次是《视听媒体报告》公布“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只有30%”,被解读为“电视时代的终结”;更早是根据报纸广告收入下降断言“报纸已死”,这种“标题党”式的思维体现出新闻从业人员在思维方法上缺乏训练,需要新闻教育者关注。

第三,缺乏常识,犯低级错误,知识和视野不足。

社交媒体时代,新闻竞争的范围更加广泛和激烈,新闻媒体争夺独家新闻更加不易,往往需要在全球范围获取素材,并且快速发稿,但是这也给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和视野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实表明,相当多的新闻工作者的能力还不足以应对新的挑战,容易出现一些常识性问题,后果往往贻笑大方。2012年11月,人民网错误地将美国著名的搞笑新闻网站“洋葱新闻”的一则讽刺加幽默的假新闻当做重要选题,在英文版正式转载,并配发55张高清图片。此事一出,人民网遭到多个世界性媒体的讥讽嘲笑。这个乌龙事件能够看出,很多媒体从业人员缺乏对外媒信源的识别能力,分不清什么是严肃媒体,什么是小报,轻易被像“洋葱”这样的专门恶搞新闻的网站所骗。甚至有些媒体一向热衷于引用在国外公信力不高的小报来爆料,获取所谓的“独家消息”,真假难辨,时间长了,媒体从业人员的警惕性和辨伪能力也不断下滑。2013年6月26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网站“@国际在线”翻译一篇美国媒体报道说“美国一联邦州取消黑人选举权”,众多媒体的官方微博也不加思考就纷纷转载,常识匮乏得令人惊讶。有点政治学知识或稍微了解美国的人就该知道美国媒体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新闻,在21世纪的今天剥夺黑人选举权是不可能的,根本是违宪的。经查阅核对,美国媒体的原报道是说联邦最高法院最近取消一些州对少数族裔投票权的特别保护,而不是取消选举权。作为一个每天使用六十多种语言全天候向全世界广播的国家电台,出现这低级错误,实在令人汗颜。

第四,对社交媒体的公共表达与私人表达的界限认识不清,职业素养有待提升。

社交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我说你听”的单向传播模式,而成为“用户生产内容”的新一代媒体的代表,它不仅继续秉承开放、分享的互联网精神,而且使得人人都可能成为信息和新闻的生产者和发布者,所以社交媒体又被成为自媒体,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人际传播特征。正因为如此,新闻工作者在使用社交媒体时,经常忘记自己的职业身份,或者特意强调与职业身份的区别,想当然地将社交媒体视为个人言论和行为的自留地。这在理论上无可厚非,但是在传播实践中却很难悬置自己的职业身份,甚至会造成有害于职业准则的后果。2012年4月,中央电视台某新闻节目主持人发出一条“微博忠告:勿食老酸奶”:“转发调查记者短信:不要吃老酸奶(固体形态)和果冻,尤其是孩子,内幕很可怕,不细说。”这条本意警告消费者的微博,却因为发帖人的特殊身份,引发大规模的消费恐慌,也造成相关产业的巨大震荡。它是用一种不告知确切事实、语焉不详、用词随意,情绪化和绝对化的语言来告知一条波及面巨大的信息,其实有违新闻操作规范和公共信息传播准则,是一种对非涉事企业和消费者不负责任的行为。这里且不论新闻工作者发帖的道德动机,仅从新闻职业素养的视角来看,这样做是欠缺专业性和职业伦理的表现,从其传播效果来看,也是缺乏建设性的表现。

三、社交媒体时代新闻失范行为的纠偏:经验与探索

社交媒体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我国新闻业面临着新型的实践环境,很容易产生行为失范现象和传播秩序混乱的问题。对失范行为的纠偏,没有完善的经验可循,全球新闻业也都处在探索之中。不过根据当前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乱象,这么几个问题迫切需要探讨和首先达成共识:

第一,传统媒体及其官方微博、微信之间的关系需要理顺和摆正。

媒体的官方微博、微信公共账号是媒体品牌公信力和信息权威度的自然延伸,在受众中的影响力和传播力远远高于普通用户的自媒体平台。因此应重视媒体微博、微信平台的建设,使之成为传统媒体拓展新的发展空间的精锐力量,应着眼于高品质新闻的生产和传播,重视新闻的传播效果。为此,应该选派具有较高新闻素养和专业水平的资深记者担当管理和运营社交媒体平台的重任,组建一支既有活力又有职业伦理精神的专业团队加入社交媒体账号的建设工作。这也是媒体在新的传播时代所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同时,传统媒体在保持与社交媒体的互动的同时,也要坚持新闻操作的规范性,追求高标准的新闻品质,不能盲目跟风,更不能哗众取宠,多做求实理性和有建设性的报道,并且能够成为引领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

第二,新闻从业者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私人表达与公共表达之间需要审慎对待,合理平衡。

记者及任何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成为实名注册和加V认证的微博用户时,应意识到这个自媒体账户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所在媒介组织这个平台,所以作为新闻工作者,自媒体个人身份与职业身份、私人表达与公共表达之间存在着难以区隔的微妙关系,应格外审慎对待,加倍珍惜它的公信力,在职业伦理和个人驱动之间寻求恰当的平衡。在国外,已有一些明文规定,来界定记者与媒体组织在社会媒体使用中的边界。美联社早在2009年6月就发布了社交媒体政策,希望员工考虑自己在社交媒体上的行为可能给美联社带来的影响。美联社已确立一些基本原则,比如,禁止员工们发布“传播谣言”的信息,员工不得在自我介绍中包含自己的政治背景,也不得张贴任何表达政治观点或是在争议性问题上采取立场的帖子。如果员工以任何方式使用了美联社的工作网络,他们必须表明自己为美联社工作;在其个人主页上,披露有关美联社内部运行的材料也是不被允许的[4]。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这是在社交媒体领域确立记者与媒介组织公私界线的一个比较严格也比较清晰的规定。

第三,进一步规范记者在社交媒体中的转发、引用等行为,杜绝假新闻的传播。

社交媒体中,假新闻的传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转发”这个结构性技术渠道实现的,一般看法认为,转发并不意味着认同,但是在客观上,“转发”恰恰铺就了假新闻传播的温床,锻造出假新闻传播的长长链条。转发之后,信息的传播走向和传播效果实际上是转发者无法控制的,因此指尖一个小小的“转发”举动,其实意味着沉甸甸的话语责任。还有的新闻工作者常用“求证”的方式转发未经证实的新闻,实际上也助长了假新闻的传播,是无法免责的。为此,2013年5月,美联社重新修订了《美联社员工社交媒体指南》,严禁员工在社交媒体上转发未经证实的传闻。新规强调,在确保社交媒体信息的真实性之前,员工不得对相关信息进行转发,即使其他记者或者新闻机构已经进行了相关报道。而当员工转发经过证实的信息时,也要将该信息当作直接引语处理,并配上评论和来源。因为“转发而没有评论,很容易被看成是一种你赞同原信息观点的信号”[5]。

第四,重视社交媒体中新闻信源的求证和核查,遵循新闻操作规范和采编流程。

如今网络谣言和假新闻的发生,虽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有着多个传播链条,但是,新闻媒体无论如何不应成为假新闻的温床,而应是假新闻和谣言的解毒剂。因为新闻业的天职就是实事求是,真实准确地报道事实,记者的工作就是搜集并核查事实。如今新闻业屡次出现在假新闻面前集体“沦陷”的悲剧,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记者编辑的浮躁心理和惰性思维,疏于求证,不遵循新闻操作规范所致。就连美联社这样历史悠久的新闻机构也不知不觉中犯下这种错误,波士顿马拉松赛爆炸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几乎以直播的方式对事件进行了播报,一些传统媒体为了抢新闻,也在未经证实的情况下引用了社交媒体的信息。这在让人们迅速了解事态进展的同时,也催生和传播了众多误传,众多网友发出“推特在灾难发生的头5分钟好到顶点,在之后的12个小时坏到极致”的感叹[6]。其间,美联社的推特账号被黑客攻击,发布了奥巴马受伤的假消息。这件事让一向视客观性为生命线的美联社非常震惊,下决心改变这种局面,推出新的规定:在使用社交媒体上的信息作为新闻源前,记者必须要通过电话、电邮等方式与发布信息者取得直接联系,确定发布者的身份及其发布的信息是否真实。美联社的新规基于这样一种总体逻辑:它把员工在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视为公开出版物,就像通讯社发稿、电视部门直播,或是通过数字平台散发数字产品一样。

这些举措和规定是一个资深的新闻媒体在社交媒体时代面对新实践新问题的探索和经验总结,给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的范本,应该值得重视和借鉴。如何重新规范社交媒体时代的新闻业,我国尚无明确的理念和规定,仍处于探索和实践过程之中。在制度性规范出台之前,一些新闻工作者已作出可贵的探索,显示出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自律精神。比如,中央电视台新闻主持人柴静在长期的社交媒体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个人准则:对自己未经采访的事件,在公共平台上不评论,未经核实的信息不传播。在写作博客时,力求准确,以新闻写作的规范来要求博文;不在新媒体上发布任何“准备制作、正在制作、已经制作还未播出”的内容,以免损害节目;在任何平台上说话或下笔时,时时事事以记者身份自律,讲求职业原则;意识到自己的知名度和言语的权力来自于公共身份,不为满足个人私欲滥用此权力[7]。如果新闻从业者都能在新媒体实践中坚持这种自律和理性精神,总结出一套可操作的职业规范,必将助益于新媒体时代中国新闻业的稳健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对于新闻业来说,是新的发展机遇,也带来职业行为的失范和传播秩序的混乱,它的复杂性以及新型实践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保持开放和创新的心态,尊重实践,正视现实,探索实践规律,又要审时度势,提出有全局眼光和长远眼光而又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并付诸实践,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核心要义[8]。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承认人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无知状态,实践中也包含了失败和挫折,宽容失败是实现创新的必要前提,这既需要一种智慧的心态,更需要一种开放的制度环境。新闻工作本质上就是一种社会实践调查,时刻面对新问题新形势,犯错难以避免,出现问题也属正常,但是应该明确无论置身于什么环境,面对何种机遇或挑战,首先要慎始敬终,贴地而行,坚持新闻实践导向的理性与建设性,因为追求理性是新闻业安身立命之本,追求建设性是我国新闻业的责任担当,只有这样,才能正本清源,冷静驾驭和融合新媒体技术,使之助力于新闻事业的实践创新和专业化发展。

[1]夏倩芳,王艳.“风险规避”逻辑下的新闻报道常规——对国内媒体社会冲突性议题采编流程的分析[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

[2]代丽丽.微博热点三分之一是谣言[N].北京晚报,2013-06-25.

[3]黄晓峰.赵鼎新谈微博与公共空间[N].东方早报,2012-05-12.

[4] 美联社.美联社工作人员社交媒体使用守则[EB/OL].廖鲽尔,译.http://news.sina.com.cn/m/2013-05-16/165627143711.shtml?bsh_bid=233571155.

[5]胡泳.社交媒体上发布的消息视为出版——评美联社新版社交媒体指南[N].中国青年报,2013-06-06.

[6]刘兆明.社会化媒体时代的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图景——波士顿爆炸案的传播分析与启示[J].新闻记者,2013,(6).

[7]柴静.部分央视主持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体会摘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06-24.

[8]陶德麟.践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N].光明日报,2013-04-16.

猜你喜欢

假新闻美联社谣言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AI如何为媒体赋能——美联社的人工智能创新探索带来的启示
谣言π=4!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技术重构传播——以美联社为例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谣言
美联社:你购买的海鲜可能来自渔奴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