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青年文化

2014-04-01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菲茨杰拉德青年人盖茨

刘锦丽

(湖北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美国20世纪的20年代人们称之为“喧嚣的20年代”或是“爵士时代”。这10年是美国自由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兴盛期。快速的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激动的震颤和混乱的骚动,热闹的喧嚣之声处处可闻。称其为“喧嚣的20年代”确实名副其实。来自黑人的爵士乐是种全新的非主流、非传统的音乐,它表达了开放的、自由的、即兴的、随意的,甚至是大胆的放荡的情绪。因此这种破陈规,标新意,反传统,求变革的时代风尚在大胆、快速、强烈、跳荡的流行爵士乐中得到了最具有象征性的体现。20年代处于美国历史的转折期,是一个属于青年人的时代。这10年中,经济高速发展,汽车、成衣、收音机进入家庭,迅速改变着美国人的生活。但是,转折的标志主要不体现在物质层面,而是出现在青年一代的观念、态度、信仰的大幅度变化。他们认为,古老的清教主义是旧文化的根源,它代表了思想保守、道德伪善、功利主义等许多方面。它漠视精神生活、人的价值和想象力;它压制新思想、性解放和个人自由。文化青年给它画了一幅难看的嘴脸,然后朝它吐唾沫。他们急切地想从由那些死板的人制定的死板的规范中跳出来,到未知的生活领域去闯荡,去冒险。由于经济的振兴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正负两方面的原因,这中间10年的青年人对伟大的事业没有兴趣。他们比较多地关注自己,希望文化创新,也希望分享战后的物质繁荣。因此,他们愤世嫉俗的文化批判态度,结合了及时行乐的生活态度。他们懒得对过去进行深刻的思考,也不为将来设置追求的目标。战后的青年赶上了突然到来的消费时代,在菲茨杰拉德的作品中,反复读到这种纵情寻欢的场面,正是狂欢、冒险、欢庆背后的压抑和焦躁不安的情绪的真实再现,才使得他的作品产生深远的价值。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F.Scott Fitzgerald,1896-1940)出生于明尼苏达州的圣保罗。他的外祖父通过经营杂货批发而拥有万贯家财,遗传到作家母亲手中时,也有25万美元之巨。因此菲茨杰拉德一家的生活还算体面。17岁他进普林斯顿大学,对写作和体育极感兴趣。1917年他离校入伍,在营地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在这期间,他爱上了一位法官的年轻貌美的女儿。她答应他只要有足够的钱让她过舒适日子,便愿意嫁给他。他立即回到圣保罗致力于创造。小说《人间天堂》的出版轰动一时,他也一下子成为蜚声文坛的作家,就在这一年他和他心爱的女子结婚了。他们在20年代初来到纽约,出入上层社会,经常大摆筳席,俾昼作夜,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他们成为美国人所向往的年轻、富有、美貌和幸福的象征。1924年他们到了法国,一时成为巴黎文艺界的重要人物。

菲茨杰拉德代表着美国文化史上一个关键时期,他以熟练的笔描述了这个称为“爵士乐”和“金元”的时代。他把自身的经历同美国的经历等同起来,成为“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精神幻灭的青年们。

菲茨杰拉德的第一部小说《人间天堂》以他本人在普林斯顿大学期间的经历为素材,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美国校园小说,再现了20世纪20年代代“与青春有关的日子”,表现出一个当代美国青年人对自己人生的设计和情智的成熟。小说的主人公艾默里·布莱恩,外表俊美、家境富裕、娇生惯养。他所受的启蒙教育全来自于他的母亲,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美学教育,它注重培养美学的品味和直觉:“那是一种根据一个人或喜爱或鄙视一个人的多寡来衡量的个别指导,那是一种富于一切艺术和传统,但是缺乏任何思想的的文化,好比一个伟大的园丁修剪了劣质的玫瑰让一朵理想的花苞开放之后最终产生的文化。”

这种文化使艾默里早熟而自负,他在上大学之前就对人的行为举止拥有很强的观察力,懂得维护自己的形像,知道如何赢得别人的喜爱。他考入普林斯顿大学,大学生活给了他发挥才智的舞台,但并没有给他多少教育,他讨厌理性,不喜欢思想,数学补考也没能及格。他和同学之间只有很少的共鸣。在他眼里,这些人喜欢表现自己独特的一面,对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感兴趣,不注重自己的形貌,举止粗野,没有人可以成为他的榜样帮他完善自己。唯一看上去有品位的同学 还因为卑微的出身让他觉得颓丧。他渴望成为校园里的风云人物,跻身于大人物的行列,成名的渴望使他心劳神疲,为此他徒劳地挣扎在爱情和生活的漩涡里。后来他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大战期间,他的母亲去世,朋友们不是战死就是失踪。残酷的战争让他看到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30岁的艾默里迷茫、颓废,变得愤世嫉俗,开始“厌恶这个社会制度”,盼望来一场社会革命,把自己推到社会的顶峰。男孩们的困惑,神秘的青春以及青春时期的信仰,还有隐隐约约的忧愁恋爱,菲茨杰拉德对年轻人的虚荣、自尊、恋爱心理描摹得细致深刻。艾默里的功败垂成之感也揭示出“爵士乐时代”的年轻一代成人以后价值观念发生困惑质疑的失望与灰暗心理。他也成为菲茨杰拉德笔下“崭新的一代”的代表,那个时代的人不相信上帝,战争频发、信仰动摇的时代。

1922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美丽与毁灭》出版,延续了前一部小说的畅销奇迹。小说主人公安东尼·帕奇最初似乎还只是一个纯真无邪的追梦者,是一个没有生活经验的人。他,单身,充满幻想,沉湎于艺术哲学,甚至决定写一部关于中世纪的作品——那是一个充满勇猛和刚毅的骑士风范的时代,终极目标是追求理想中的清纯少女。然而,很快他就结识了葛罗丽亚。她是一位时髦的少女,面容清新,姿色过人,有着令人屏息的惊艳。可她却是一个恣意挥霍和放纵的人。对他们来说,婚姻是一场生动的表演。他们坚决不要小孩,婚姻变成了儿戏,他们渴望像小孩一样无忧无虑的生活。

安东尼幻想从富裕的祖父那里继承巨额遗产的希望支撑着他们的婚姻生活。他们依凭上一辈的财富在乡间大宅过着奢华的生活,终日欢宴笙歌。奢侈华丽,纸醉金迷的生活以致他们道德、经济、健康不断扭曲、沦落。一次狂欢中安东尼古板的祖父突然造访,目睹了他们纵情声色的生活,这位毅然支持禁酒运动的道德家碰见烂醉如泥的安东尼,以致取消了他的财产继承权,从此夫妻俩的生活逐渐陷入了困境,两人的感情也在岁月的流逝中日趋淡漠。最终安东尼在多年的努力后,赢得了关于继承权的官司,但他的生活业已全然失败。小说的主人公从意气风发的少年到失败的中年,以及到最后的所谓胜利。他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并不带有普遍性。小说摇摆于传统和现代、放纵与节制之间。观念陈旧思想保守的老一代人仍然以勤俭节约为最高品德,他们的钱包一般来说总是关得很紧,这也就不难理解安东尼的祖父不能接受安东尼的生活方式。而经济生活重心的转移必然会导致社会观念和风尚的变化,因此文化重心向青年人转移实际上就是因为青年人本身所具有的特点适应了消费型经济及其价值观念的要求。只有“很”有钱,这对夫妻才能在众人间活得理直气壮,称职地扮好绅士和淑女的角色,并随心所欲地从事体面工作、旅行和恋爱,这样,生活才是“美丽”的;反之,若是缺钱,必须时时为金钱而工作,那就是“毁灭”的开始,整个世界都成为一种对立而敌意的存在,成为被羞辱、轻蔑、嘲讽的对象,并根本地撼动两人的安全。因此,祖父遗产的得到与否,成为贯串全故事的针线、男女主角失去青春美貌和不脚踏实地工作的借口,以及最后的救赎,其中的痛苦和为逃避痛苦的放纵、耽溺于享乐、酗酒、自毁,清醒之后的忏情,皆是菲茨杰拉德赤裸裸的生活写照。

《了不起的盖茨比》为菲茨杰拉德赢得了不朽的声誉。盖茨比为了博取昔日恋人黛西的爱情,不惜用5年时间积累财富,耗费巨资买下一幢豪华别墅。他挥金如土,经常举行丰盛的酒宴,吸引黛西前来相会,希望复活他们之间已失去的旧情。这部小说菲茨杰拉德再次融入了自己深切的人生经验。 盖茨比从籍籍无名到富甲一方,他的成功是当时无数美国年轻人的梦想。可他的成功是靠非法走私而攫取的巨额财产。正如菲茨杰拉德坚信金钱就是能将废墟变成圣殿的魔杖,相信金钱可以实现理想这也是美国这个国家“金元”时代的矛盾形象的突出特征。小说中豪华的别墅,丰盛的酒宴,甚至卧室里堆得老高的五颜六色的真丝衬衫都弥漫着浓浓的金钱味道。可在盖茨比身上我们可以看到青年人不可多得的高贵与天真。他生活目标专一,有理想并对理想忠贞不二,他心中的情人黛西就代表着他对生活的憧憬。他的性格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相信人可以恢复过去的美好岁月,重享青春和爱情的幸福时刻,对未来充满希望。可是黛西俗不可耐的举止言谈使盖茨比颇感失望。盖茨比的期望落空了。梦想破灭了,百无聊赖的盖茨比最后成为自私的黛西的牺牲品。

菲茨杰拉德用人物尼克的叙述来铺陈故事,通过这种独特的叙述方式,盖茨比的现实的成功与理想爱情之间的矛盾,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理念的对抗,以及金钱的腐蚀性、消费主义的勃兴都一一呈现,在处于转型期的美国社会中,盖茨比的形象生动地折射出美国现代化中个体青年的感受。

菲茨杰拉德主要作品的主人都是青年人。我们甚至认为他就是青年的代言人。一般来说,作家以青年人为作品的主人公是为了通过青年人易塑的性格和活跃的行动来传达普遍的人生经验和感情。但菲茨杰拉德却关注的是年轻人所特有的人生体验。虽然主人公遍历了人生的兴衰际遇而步入中年,但他们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却并不带有普遍性。菲茨杰拉德小说的主人公几乎无一例外地是年轻的富人,是奇特的人,不是普通的人,这些人活动的舞台不外乎校园、大都市或是豪华晚会。他们的心理年龄很难说随着年龄而成熟起来。他们始终沉迷于那个令人心醉神迷的青春时代,以至于他们的整个余生似乎都注定要在一种追怀往事的惆怅情绪和曲终人散的无奈之感中度过了。故事的讲述者却是普通的平民,他们用那一种置身事外的,超脱得近乎冷漠的平视的角度娓娓道来。尽管故事的主角总是那些生活在美国“爵士时代”的有钱人,但却丝毫不令人反感,相反地,在那些浮华的布景背后,总是荡漾着一丝令人悄然心碎的失落。菲茨杰拉德本能地把自身的经历同美国的经历等同起来,表面的经济繁荣预示着好景不长。青年人的梦想与奋斗到头来却是失意和绝望。菲茨杰拉德的天才与伟大正在于无意中反映出时代的脉搏和面貌。

参考文献:

[1]虞建华.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M].(第三卷).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下册)[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吴建国. 菲茨杰拉德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雷.对《了不起的盖茨比》的一种解读[J]. 国外文学,2002,( 2).

猜你喜欢

菲茨杰拉德青年人盖茨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爱思考的比尔·盖茨
认真
完美无缺的作品
书虫来袭 《了不起的盖茨比》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干船坞中的美国“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菲茨杰拉德”号(DDG 62)
《了不起的盖茨比》与菲茨杰拉德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解读盖茨比“美国梦”的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