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党性教育浅谈
2014-04-01张莉
张 莉
(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1984年,列宁在《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的书中受到的批评》中最先提出了党性的概念。后来,他在《“非党”抵制分子的错误讨论》中对党性作了科学概括:“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政治性的体现”,[1]它是阶级性的升华。党性的实质和党性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一致的,坚持不懈的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党性要求和进行党性教育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个主要特色。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员的党性教育。毛泽东曾经说,“党性是全党每一个人都应当具有的性质。”[2]邓小平要求领导干部要增强党性,反对派性,加强纪律性,“每个干部都要把党性放在第一位”[3]。江泽民提出:“共产党员增强党性,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4]胡锦涛也强调过要对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使他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事业观、工作观和政绩观。为了使干部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习近平也提出过要加强党性教育。党性教育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贯穿于党的建设的方方面面,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
一、党性教育的一个中心
“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等科学理论体系,它是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党性教育是对党员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它必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为中心,使全体党员干部全面系统的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其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深刻领会党的的思想路线,基本路线,群众路线、组织路线等理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体党员干部践行党的宗旨、履行党的使命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才能增强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成为他们为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党性教育的两个目的
党性教育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核心环节,是党的组织建设的重要保证。进行党性教育有两个主要目的:
一是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先进性和纯洁性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先锋队不可或缺的性质。胡锦涛告诫全党:“党的先进性和党的执政地位都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5]党性教育就对象而言,她针对的主要是社会各个阶层中最优秀的分子,并要求这些成员在政治理论水平和道德素养等方面要出众;就使命而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肩负着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巨任务,必须使其成员在各个方面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
二是为了增强党员的宗旨意识。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总结历史得出的一条根本经验。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的目的是改造党员的主观世界,使得党员在思想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只有坚持把党性教育作为一个重要问题对待,广大党员才能从理论上认清党的性质,使他们思想上更为统一,政治上更为坚定,组织上更加团结,作风上更加优良;才能保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本质属性,使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站在时代的前列。使党员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心里始终装着人民,实践服务于群众;使党员切实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三、党性教育的三个关系
党性教育是提升党的形象、保持党员队伍先进性的重要途径。进行党性教育要把握好以下这三个关系:
一是长期性与短期性的关系。共产党员的党性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可以永久保持的,它需要不断修炼、不断提升。刘少奇说过:“我们的党员,不但要在艰苦的、困难的以至失败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而且要在顺利的、成功的、胜利的革命实践中来锻炼自己,加紧自己的修养”[6]。现实生活中,每一位共产党员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想的影响。因此,党员思想上入党的复杂性决定了党性教育的长期性。古代就有“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共产党人更要经过自己总结 找到自己的优缺和不足。只有经常地自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虚心地接受批评才能不断地改造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党员思想上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二是创新性与继承性的关系。党性教育具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党性的内涵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所以,党性教育不是简单地照搬历史,也不是对革命传统的继承,而是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前提上,在把握当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特点基础上,体现党性教育的时代性。当前党性教育的方式和内容存在着重继承轻创新的现象,所以,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应立足于“继承”,着力于“创新”。在党性教育中,对优良传统、正确原则和基本经验要继承、坚持和发扬,在坚持传统和改革创新的结合中走出一条党性教育科学化的新路。
三是针对性与时效性的关系。党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党性,从而更好地实现党的历史使命。党性是党的本质属性,对每个党员干部的要求都是一样的,但是每个党员的个人经历不同,自我修养程度不同,党性强弱程度也会不一样。所以对于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年龄党员来说,党性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党性教育的本质也决定了党性教育的效果是有限的,他是相对于党员干部中的一部分人群而言的。只有当价值认同和理想追求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情况下,党性教育才能产生效果。也就是说,党性教育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起到坚定信念、完善价值观、增强自觉性、提高忠诚度的作用,对于党员价值观的改变则是很难得。因此,科学的党性教育必须具有针对性,还要以科学性保证时效性。
四、党性教育的四个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党性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教学内容僵化;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形式化;与现实社会脱节;党性评议考核不完善;等等。所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性教育要通过改革创新使党性教育更符合时代性,用新的教育形式和技术手段突出党性教育特色。
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党性锻炼是开展党性教育的实践载体。马克思说过, “一步实际运动比一打纲领更重要”。[7]正确的理论指导是我们产生正确行为的前提条件,是否掌握了党的基本理论,是党员有无党性的重要标志,因此,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在党员的党性教育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只有加强政治理论的学习,才能使广大党员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只有加强党性锻炼,广大党员干部才能在纷繁复杂的政治斗争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充分保持政治立场的坚定性。
二是传统“灌输”与科学引导结合。党性教育必须借鉴现代教育的理念,并与现代科学相融合,使传统的党性教育模式注入时代的新意,把传统性更好的融入时代性中。传统的党性教育以灌输为主,可以肯定的说,理论教育是不可替代的,适当合理的灌输对于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现代社会,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引导式学习有助于激发受教育者的思考。引导式学习提高认识,促进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注重学员参与的广泛性,使原本枯燥的党性教育变得鲜活而富有实际内涵,使党性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大大提高。所以,党性教育应该摒弃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要在课堂上研究和讨论问题,再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这样可以提高党员干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增强教学吸引力。
三是利用红色资源搭建党性教育平台。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是思想、道德情操、政治品质的锻造过程。红色教育具有形式多样、直观生动、资源丰富等特性,是党员加强党性锻炼的有效平台和党性修养的重要载体。挖掘利用红色资源对干部进行党性教育是一条非常有效的教育途径。它使学员身临其境,从时代的高度运用优秀革命传统精神来教育和激励学员,增强党性教育的感染力、渗透力,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其优势在于它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生动活泼地把党的基础知识、党的历史、党的优良传统、党性修养等一系列内容融入到党员干部党性锻炼的实践环节,把红色资源的丰富形态和感性内容转化成为党性教育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从而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和接受心理。这也是通过与红色革命历史事实与党员进行对话,让人们在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信服的事实面前亲自去感知和体验,从而增强了当前党性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四是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激发党性教育活力。科学的党性教育一定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广大党员的愿望相切合的,用新的文化艺术手段和科技成就可以增强党性教育的艺术品位和科技含量,拓宽党性教育的视野。党性教育的内容还必须借助于与之相匹配的载体,来满足学员的多样化需求,不断拓宽党性教育和党性锻炼的渠道,使党性教育取得实际成效。丰富载体,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创造性地拓展教育平台与教育媒介。所以,党性教育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拘泥于过去、不应用老眼光看待新问题,用老办法对待新客体,应该用世界眼光和时代精神吸收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用文明理念,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来创新党性教育模式与方式。要克服过去单一的教育媒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播媒介,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平台,丰富教育手段。
由此看来,努力提高党性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不仅需要对党性教育本身进行改革和创新,而且需要党性教育的理念及内容的调整和更新。总之,执政条件下的党性教育有着不同于革命时期的特点,党组织必须探索执政党党性教育的客观规律,并不断将探索的成果制度化,形成党性教育的制度之网,使其步入科学、规范、有序的正确轨道。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M](第十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3.
[2]毛泽东选集[M](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8~1439.
[3]邓小平文选[M](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2.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33.
[5] 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07.
[6]刘少奇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0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