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建设的发展思想及路径

2014-04-01马洪超

关键词:城镇化农民建设

马 骎,马洪超

(1.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2.河北大学 政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一、城镇化建设评述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努力发展的方向,城镇化建设讲求城乡互补、协调、一体化发展,要走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子,始终以坚持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为基础。

城镇化建设应当避免千城一面,各地的城镇化建设,要保留自己的地方文化和自身特色。

城镇化的目标是改善农村居民的居住条件,让农民分享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在2000年的《关于制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进行城镇化建设,2001年,针对城镇化建设的专项文件出台①“十五”城镇化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全文),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jinji/31/179/20010808/530284.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6日),随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都把城镇化工作作为国家的建设任务明确提出,2013年12月23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农村城镇化建设应当是一个去城市化,保持乡土文化的自然转化过程,也是生态文明[1]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②新型城镇化:看不见的规律在主导|新型工业化|城镇化进程_凤凰财经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226/11342061_0.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5日)。。这种状态的城镇化建设,才是符合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建设。

城镇化建设自2000年正式提出以后,“我国已实现52%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但只实现了35%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17个百分点之差使2亿多名农民工难以享受到城镇基本社会公共服务,他们的收入、就业、住房、社保、子女就学等都成了难题”③新型城镇化这一年_区域发展_中国改革论坛网http://www.chinareform.org.cn/area/city/Practice/201312/t20131230_184735.htm,(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6日)。。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很多行政行为缺乏科学的可行性评估,不顾现实情况,把农民逼上楼①地方政府被指念歪城镇化 拆迁征地逼农民上楼-新闻中心-搜狐焦点网http://house.focus.cn/news/2013-02-16/2855881.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6日)。,一些地方政府把整个村庄拆掉,就是城镇化建设目标的实现,粗暴拆迁后,无力建设新居,整个村庄住帐篷的案例屡见不鲜[2]。从2011年国务院发布《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坚决纠正农村强拆强建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中②国务院要求坚决纠正农村强拆强建强迫农民上楼等行为--时政--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14310010.html,(最后访问日期:2013年12月26日)。,可窥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乱象。

二、城镇化建设发展分析

对城镇化建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发展脉络及其不足之处。

(一)城镇化建设发展路径模式分析

从上述中可以看出,当下城镇化建设路径,以大规模拆迁、重建为主,这种城镇化建设方式,脱离了农村实际发展状况,农民上楼,不是城镇化的目的。

1.四川省成都市城镇化模式。首先是对土地进行确权,并颁发土地证,其次是建立农村土地产权交易市场,第三是提高对农民的社会保障,特点是大城市带动周边郊区的发展模式。如成都的卫星城建设规划。

2.天津市城镇化发展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乡镇一级的政府主导下,进行“以宅基地换住房”的方式,通过发展适合区域特点的产业,来解决并促进农民脱离农业,进入其它产业就业。

3.广东省城镇化发展模式。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模式:珠三角发展模式,主要是民营企业较发达的乡镇为依托发展的模式。二是边远山区发展模式,以县城为中心,带动乡镇发展有区域特色的经济模式。通过区域经济特色,协调发展城镇化建设[3]。

还有江苏模式等,这些城镇化的发展模式,为今后的城镇化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二)城镇化建设发展思想分析

以往的城镇化建设,主要围绕发展经济,提高政绩为出发点,在思想上对生态环境考虑的较少,缺乏真正为农民换位思考的基础。在这种发展思想的支配下,以投资推动房产经济,来实现城镇化,是一种典型的功利性模式,缺乏人性化思维。

失地农民缺乏在城市买房的经济实力,即使有房农民也没有持续平稳的收入来享受城市生活、享受市民的公共服务。只有在城镇化中溶入生态思想,真正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从思想上影响农民进行城市化思维,才能使农民真正融入城市化生活,实现国家共同富裕的蓝图。

(三)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瓶颈

阻碍城镇化建设问题很多,困难也是多方面的,但有几个问题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城镇化建设必须过的几道门槛。

农民城镇化后的身份问题。农民身份问题不解决,再豪华的城市建设,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的问题。

农民就业问题。城镇化的目的,就是缩小城乡差距,但农民就业问题不解决,缩小城乡差距就是空谈。农民就业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社会稳定。创造稳定的就业环境,实现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土地问题。土地是农民生存的根本,也是土地上最主要的劳动者,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只有科学解决了农村土地问题,城镇化建设除量上将会有新的突破外,也会发生质的变化。

三、城镇化建设发展的转折

城镇化建设,当下最主要的就是改变大拆大建的工作方式,“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①同上一页注释④。国家这一对城镇化的定位,与老子的见素抱朴思想一致,城镇化建设,应当把保持朴素的自然本色作为城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原则来落实,才能助推中国梦的实现。

大拆大建的后果,是钢筋水泥替代农家小院,使得很多地方整个村庄消失。村庄,是中华文化传承的载体,也是记得住乡愁的地方,城市化让村庄消失,不但是对中华文化的一种破坏,更是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城镇化建设最大程度地保留农村原貌,让农民享受到社会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的同时,让乡村文化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杜绝把旧的真东西拆掉,建一些假文物这样重复建设、劳民伤财的事情。

在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中,建设生态环境可持续的中国特色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是国家对城镇化建设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也是城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城镇化体系建设只有在可持续发展基础上,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才能在体现自然本色的同时,实现自然与发展和谐共存。

[1]耿兆辉,马洪超,张智.构建生态文明的法律阐释[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83-89.

[2]马洪超,王宏,易崇艳.我国土地征用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3(3):72-76.

[3]马洪超,易崇艳.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商贸,2012(12):230-231.

猜你喜欢

城镇化农民建设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