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微博评论的“热”与“冷”

2014-04-01汪俐君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媒介受众信息

汪俐君

(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25)

所谓微博评论,有两种不同解说:一是针对社会问题、现象直抒胸臆发表的看法、意见,与述评或杂文相似,考察了微博评论主帖的功能指向;二是基于微博评论功能发表的后续评论,是对主帖信息场域的再构建。本文主要以微博评论发展的现状为对象,将二者结合起来,试图综合考察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对策。“热”是指用户数量的突飞猛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迅速提高。“冷”是指微博评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一、微博评论“热”与“冷”的表现

(一)微博评论“热”的表现

从内容上来讲,首先,微博评论使用的语言及其写作风格个性非常鲜明。微博评论的语言和传统新闻评论用语有很大的差异。微博评论用语或亲切、或严厉、或夸张、或戏谑,没有传统媒体评论用语那么庄重严肃。其次,微博评论涉及的内容题材非常广泛。传统新闻评论是对当前社会上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的新闻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的一种文体。而微博评论题材选择范围视野更开阔,不仅包括了传统媒体的严肃题材,而且还能够反映广大网民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最后,微博评论的时效性非常强。微博评论是连续的、动态的评论。网友发现某一新闻事件可以立即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可以分享其他网友对这一事件的看法,相互交换意见,信息在交换的过程中形成一张巨大的信息网。

从形式上来讲,微博评论“热”主要体现在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互动性强。传统新闻评论是从媒体到受众自上而下的单向式的传播模式,受众处于被动接受地位,互动性较弱。“而微博评论的传播模式是类似于核能的裂变模式,实现了以一带多,以多带更多、最大化的裂变式扩散。”互动性强是微博评论又一个显著优势。一方面对方可以及时对评论作出回应;另一方面,可以与其他评论主体进行意见的交流,信息相互的交换,逐渐形成事件的原貌。它以一种平民化的视角为出发点,无论身份地位、学识高低,都可以畅所欲言,微博用户因而同时具有了两种不同的身份,不仅是被动的接受者,同时也是各种意见观点的提供者。

(二)微博评论“冷”的表现

微博评论几乎向所有受众打开了大门,但是,在这巨大的评论群体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专业的知识水平和评论能力。特别是当评论者与事件当事人有特殊关系时,评论就有可能流于情绪化,或夸大赞美,或出言中伤。缺少把关人制度和议程设置对微博评论中的信息进行鉴别筛选,使信息的可信性得不到保证。受众由于缺乏专业知识,辨别能力有限,长此以往必定会造成阅读障碍,浪费时间和精力,疲劳感大增,不利于微博评论的长期发展。

微博评论裂变式的传播方式使其传播速度非常惊人,但是传播效果十分有限。与传统新闻评论相比,时效性是微博评论不可比拟的优势,然而微博用户盲目追求时效性带来了受众对评论质量的隐忧。高时效背后是质量粗糙,没有新观点,观点呈现单一化,缺乏足够的创意。

二、微博评论“热”与“冷”的原因分析

(一)微博评论“热”的原因

微博评论经过几年的迅速发展,已经成功的吸引了广大受众,对于其发展如此迅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自由表达的门槛低、普通人拥有均等的发言机会、传播范围的扩大。

微博诞生以前,公共领域的发言权主要由媒体掌握,普通受众的话语权被极大地抑制。而微博诞生以后,不仅公众媒体可以注册,普通大众也能通过这一平台发声。与传统媒体对传播者专业素质要求高相比,微博参与者出现了草根化和广泛化的特点。微博评论的传播也不再是由媒体到受众自上而下的单向式传播模式,而是把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合二为一。由于微博缺乏议程设置,把关人影响力较小,微博评论主体将对自己所做的评论负全部责任,既要充当作者,又充当编辑,传递信息、发表评论的压力大大减小。

广播、电视节目都要受时长的限制,杂志、报纸都要受版面空间的限制,而微博一个显著优势就是完全摆脱了传统媒体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拥有几乎无限大的存储空间。微博用户拥有了足够大的存储空间,就可以摆脱传统媒体用户意犹未尽或断章取义的遗憾。这就让微博评论的传播范围大大扩展。同时,在微博这一平台上,针对同一条信息的所有评论会聚集在一起出现,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博主发布的信息,同时还可以看到关于这条微博的所有评论,这些人并没有相互关注,却在评论中接受了彼此的观点,使得评论的传播范围被极大地扩展。

(二)微博评论“冷”的原因

首先,微博评论的专业门槛低。技术低门槛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微博,而专业门槛低使很多人打着专家的旗号在微博评论中指指点点。传统新闻评论有很强的新闻性,作为新闻评论的一部分,微博评论虽然新闻性没有传统新闻评论那么强,但是也必须具备。微博评论除了选题过于宽泛,缺乏把关外,评论的切入点与传统新闻评论也过于宽泛。切入点越小,评论的层次就能越深入,切入点越大,深度就很难达到,容易落入大而不当的状态。微博评论的主体囊括了大量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全面开花、面面俱到的评论方式很难满足对深度的要求。对深度的要求达不到的一个直接原因是在微博上拥有话语权的广大草根阶级缺乏较高的驾驭文字的能力。文字使用缺乏条理、逻辑性差,几乎成了微博评论的通病。

第三,微博评论的商业色彩过于浓厚。最显而易见的微博营销模式就是利用名人的微博效应。名人拥有很高的社会关注度,在微博上拥有大量的忠实粉丝,任何一条微博都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被转发、评论成百上千次,这种影响还会像核能的裂变反应一样源源不断的扩展开来,信息的传播速度惊人。很多电商专家、网站认识到这一点,有意识的将不想传播的信息隐藏起来,同时将想要传达的信息推荐给社会关注度较高、拥有大量粉丝的名人,或者通过与名人达成各种协议,这样信息就会向着网站希望的方向发展。由于微博准入门槛很低,很多用户的认知水平不高,他们很难在名人效应的影响下清楚的分辨事实的真实性,因而评论就会自然而然的朝着名人推荐的、网站希望的方向倾斜,形成评论一边倒的现象。

第四,网络监管难度大。微博评论监管困难是由它自身的特点决定的。微博作为半社会化的网络应用形式,它兼具了网络的所有优点和缺点。微博评论的作者由于规模庞大,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使其监管产生了根本上的障碍。我国网络环境的监管本来就存在问题,微博、微博评论的监管就更不是一句话就能解决的事。不仅在我们国家,就是在全世界范围来看,目前也没有值得借鉴的监管微博的完美方案。各国的微博监管都在探索之中,我国也不例外。

三、纠正微博评论冷热不均的对策

(一)受众:提高媒介素养

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给出了如下定义: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在微博迅速发展的今天,铺天盖地的信息混杂在一起,真假难辨,受众在微博这一平台上,首先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是被动接受,而是能够主动选择信息、辨别信息的真伪,能够理解信息传达的准确意思并对其进行思辨性思考。作为信息的接受者,每个受众在接受信息时,应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理性、辩证地接受信息,评价信息,特别是在面对自己不是十分了解的情况时,切记不能盲目跟风,发表没有根据的言论,成为谣言扩散的助力器。

(二)媒介:当好“把关人”

面对微博评论发展冷热不均的现状,微博媒介本身要积极地承担起“把关人”的责任,通过实名制注册等方法对微博评论的用户进行严格的筛选,同时还要对用户上传的评论信息进行把关,什么能发,什么不能发,特别是对一些谣言和虚假信息要进行严格控制。此外,媒介还要有意识地利用意见领袖进行有效的议程设置,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传递信息、引导舆论和聚合力量的能力。具体来讲,要鼓励意见领袖积极参与到热门事件的讨论中。媒介发挥议程设置的作用,主动提出一些具有正确价值导向的话题,让意见领袖积极参与到这些话题的讨论当中,可以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使传播效果大大提高。

(三)政府:完善法律法规

面对微博评论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应当致力于建设健康的微博评论舆论生态。在受众整体媒介素质还不是足够高的情况下,完全寄希望于受众的自我约束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形成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法律层面加强管制。具体来讲,首先要完善规范微博评论的法律法规。加强实名制认证,对传播危害社会稳定和公众利益等不良信息的言论进行严厉打击,情节严重的必须追究刑事责任。其次,提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要把微博评论平台营造成健康积极、理性客观表达的平台。通过为用户提供全方位、多视角的权威信息不断满足受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大力推进政务微博的发展,通过改变政府和民众的沟通方式,从而实现对社会舆论格局的改变。

[1]王晓兰.2012我国微博研究综述[J].国际新闻界,2013,(1).

[2]廖宇飞.浅析微博的新闻评论功能——以新浪微博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2,(3).

[3]赵文晶,刘军宏.全要素/全过程视角下的微博评论创新路径[J].中国软科学,2012,(5).

[4]郑瑜.媒介素养与传媒责任[J].当代传播,2007,(4).

猜你喜欢

媒介受众信息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