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
2014-04-01段元梅
段元梅
(湖南科技学院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系,湖南 永州 425199)
有学者认为,“体验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基本特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否取得实效以及取得多大实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体是否产生真切的体验以及体验的程度。”[1]体验式教学以学生体验为核心,始创于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60年代被美国用于户外教学,之后被用于学校的教学过程。基于目前许多学校混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传统学科课程之间区别的现状,在此,笔者倡导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体验式教学。即在心理健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似的问题情境,还原生活场,引导学生亲身经历,通过分享交流,建构知识、生成意义、发展能力。
1 背景分析
1.1 体验式教学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2005年教育部等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中指出:要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通过体验活动等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果。[2]这为我们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指明了方向。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基本源于生活问题处理能力较弱,不能有效解决现实生活问题,产生心理冲突,导致心理问题。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于 2011年开始实施体验式教学,把团体辅导技术、团体心理咨询技术、素质拓展活动等引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活动内容紧扣教学主题,紧贴学生生活,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体验感受,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生活问题的解决能力。自倡导实施体验式教学以来,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作用更加明显。
1.2 体验式教学改革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走出困境的新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并发挥主导作用。通过课堂教学,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课程体系之后,其课程性质是公共必修课或公共选修课。据笔者调查,一般以两个小班合班教学居多,且主要教学方法是讲授法。在知识碎片化的读图时代,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心理健康课程的作用难以得到保障。而体验式教学,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问题相似的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体验的动机,还可以产生深刻的心灵感受”[3],引导学生体验并分享感受,关注学生内在心理冲突,及时给予化解,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作用。
1.3 体验式教学改革是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需要
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感悟生命的有限性和唯一性,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在实践中实现生命价值的一种教育活动。其内容涉及生存与生活、成长与发展、本性与价值。生命教育的缺失是导致部分大学生因心理问题自杀的原因之一。2005年,柳斌提出关注青少年“自杀心理为核心的生命教育”。体验式教学以学生的生命发展为依归,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和提升生命意识的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式教学使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学会积极地生存,感恩生活,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2 主要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部分高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基础性公共必修课,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感受,提高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真正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应用性。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很多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够,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足,在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就是带领学生玩下游戏,忽视学生内在的心理感受。在这些情况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教学目标不能有效实现。
2.2 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任课教师基本由教育学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教学流程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忽视学生个体内在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环节中碰到有内心冲突的学生不能有效化解。部分教师不能根据不同学生群体的不同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用千篇一律的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群体的个性需求,不能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应有效用。
2.3 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分三个环节——热身环节、体验环节和分享环节。不管在哪个环节,均有可能出现学生参与活动积极性不高的情况。譬如,在热身活动被动参与,体验环节敷衍了事,分享环节只有少数干部参与。大学生本是求知欲很强、关注自身健康成长的群体,出现这种情况既有教学环境、教师、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自身的原因,需从多角度着手提高学生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体验课的积极性。
3 推进策略
3.1 转变理念
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由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以及辅导员兼任,他们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体验式教学培训,本身对体验式教学知之甚少,所以,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首先要转变理念。长期以来理论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主要教学模式,任课教师要转变重理论轻体验、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理念,要“着眼于大学生的需要,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立足于课程实效性目标”[4]。在优化理论教学的前提下,强化体验教学环节,合理增加体验教学课时,积极推进体验教学改革。
3.2 深化理解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推进过程中,要深化理解体验式教学的内涵,这是有效推进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基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十分丰富,包括情境创设、亲身体验和感受分享,重点在体验。但有些教师把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作了狭隘的理解,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与玩游戏等同,认识不到体验式教学是转变大学生思维模式、提升他们问题解决能力及心理健康水平的必备环节。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背景,熟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教学规律,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敞开心扉,表达感受,课后及时总结,提升体验式教学水平。从本质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适合体验式教学,因为体验产生感受,感受形成认知,认知改变行为,体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用性。
3.3 整合资源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需整合资源,形成改革合力。需多部门高度合作,如资产处提供体验式教学场所和设备,教务处排课和督导体验式教学的进行以及教学质量的提升,人事处为体验式教学培训提供资金支持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是体验式教学的执行者,在体验式教学中起核心作用。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体验式教学中,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业务过硬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体验式教学的关键所在。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相对新生事物,比理论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需要教师不仅有良好的心理素养、深厚的理论功底、精湛的教学技能,能很好把握课堂教学,同时还需具备很强的体验教学能力、组织能力、洞察能力、感悟力等,才能有效组织体验式教学活动。因此,要加强体验式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提高他们的体验式教学素养和技能;加强教师的体验式教学培训力度,引导教师把心理健康课的理论教学和体验式教学有效结合;鼓励和支持教师走出校门,学习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的好的技术、方法和活动,弥补自身不足,打造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体验式教学团队,通过精诚合作,实现各种优势资源的整合。
3.4 科学管理
科学管理是有效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制度保障,可提升教师体验式教学的积极性,保障体验式教学达到预期效果。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的效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研室要成立体验式教学团队,由教研室主任挂帅,不定期开展调研,听取任课教师和学生的意见,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调整工作思路,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另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考核方式不科学的情况,应采取“考查+问题解决能力检验”两种方式相结合进行。考查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可以采取开卷考试的方式进行,由老师罗列几个知识点和话题,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在检验学生在应用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问题解决能力综合检验的方式,采取实景模拟等方式,设置日常生活情境,综合考察学生运用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考核的科学性。
[1]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教育学刊,2007,(8):54.
[2]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
[3]杨慧.在体验中建构价值观之思考——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4,(20):70.
[4]柳友荣,吴桂翎.回归生活: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由路径[J].中国高教研究,2010,(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