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校开设武术散打项目的认知
2014-04-01刘剑
刘 剑
(湖南科技学院 体育系,湖南 永州 425199)
1 引言
散打是武术的技击精华。它是指在特定的规则内运用远踢,近打,贴身快摔技法,相互斗智攻防以求战胜对方的一项对抗性搏击运动。它已经发展成为明显区别于拳击、泰拳、跆拳道等国外对抗运动的中国特色的竞技对抗体育运动项目,是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在高校体育中开设散打内容,是散打运动发展的必然,有着广泛的学生基础。练习散打可以增强体质,防身自卫,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尊师爱友、勇于吃苦、奋发向上、乐于助人、见义勇为、无私奉献、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学习散打可以开发学生智力,强健体魄提高文化素养。但对普通大学生的散打教学应区别于专业散打运动员训练,在教学内容、手段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应特别注意几个问题。
2 普通高校开展散打课程需注意的问题
2.1 竞技散打与普通高校散打之间的差异
(以下暂把普通高校开设的散打课程定名为大众散打)举国体制下,散打运动更多以竞技散打形式表现出来。注重的是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性);而针对普通人群的大众散打,突出的应该是散打运动的一般本质(健身文化与修心养性)。竞技散打和大众散打两者有着共同和不同之处。两种意义上的散打都是以传统武术为母体。虽说是东西方文化交融与碰撞的产物,但都能突出地反映浓烈的东方民族传统色彩。包含了中国哲学、民俗学、兵学、美学、养生学和中医学,都具有强身健体、陶冶情操、观赏和娱乐、增进交往等功能。两者又表现出不同之处。第一,对象不同。竞技散打拥有稳定的训练群体,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竞技散打形成了从业余体校、传统项目学校、运动技术学校到散打优秀运动队的几级人才培养网络。健康散打的对象是学生和一些散打爱好者。第二,竞赛规则不同。竞技散打具有严格的竞赛规则,倡导“费厄泼赖”精神,它不承认除体力、智力之外的任何不平等,昭示了拼搏奋斗永不服输的价值。大众散打注重的是健身与娱乐修心养性,在安全的条件下,对散打规则的使用某些方面并不做严格要求,如不同级别间的对抗,不同性别问的对抗等。第三,竞争对抗程度不同。竞技散打表现激烈的竞争对抗,竞争是体育活动的固有属性,更是竞技运动的核心理念,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本形式之一,是人类最高的竞技法则。竞争性也是中西文化碰撞与融合的焦点,竞技散打也是传统武术在吸取西方体育竞技思想的产物,竞争对抗是竞技散打区别于其他武术运动的本质属性。竞技散打与大众散打在竞争对抗上表现程度不同。第四,动机不同。竞技散打追求强烈的胜利欲望,一切竞技散打比赛,争分夺牌战胜对手都是运动员和教练员共同的追求目标。大众散打注重的是自身的发展,强健体魄磨练意志。是人们在闲暇时间进行的健身方式,旨在锻炼身体,陶冶情操。
2.2 散打在内容设置和规则的区别
健身本质和民族文化本质,以散打的健身功能为主线重新整合,推出散打相应的“套路”,突出武德教育,强化礼仪规范技术。针对没有武术基础、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普通大学生来说,以基本礼仪和最基本技术练习为主,更多以手脚技术为主,结合简单组合动作,限制部分摔法。实战方面,禁打部位除外应以条件实战模拟实战为主,还应主张打击时力量化整为零的练习方法,即拳脚接触到对方身体一刹那,力量收回,或点击到对方身体某个部位,裁判员立即叫停,计算得分。打击只能点击而不能连击,或者连击而不能重击,腿不能击打头部;针对学生的耐力差原因,一局胜利制,比赛时间以1分50秒为一局,以点击数量多的为胜。展现出散打的特殊本质——技击本质即可。
2.3 散打课的教学评价体系及竞赛激励机制
2.3.1 高校体育散打教学的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方向盘,左右着教学思路走向和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关键及必要前提。它有利于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对老师、学生都会有消极作用,不利于调动老师、学生的教与学的积极性。尤其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决不能停留在一次考试上,或者仅仅只看几个简单的单个的基本动作技术。应该对学生的散打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核,如学生对散打的认识理解等等给学生留有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2.3.2 建立大学生散打竞赛激励机制
竞争是体育的本质属性。体育就是通过刻苦努力来陶冶情操,没有竞争就不是体育,体育失去竞争也就不可能有生命力。散打运动的基本特征就是格斗对抗,就是竞争,这种竞争通过竞赛来体现。所以,建立完善的竞赛制度,可以有助于散打运动的发展生刻苦训练的成绩要通过比赛表现出来,个人价值、个人魅力也同时通过竞赛体现出来。有了比赛,也就有了训练的目标,有了练习的动力。在大学生中开展散打竞赛,学校可以建立“新规则”下的校级散打竞赛制度,通过学校的散打比赛,选拔出优秀散打队员参加国内大学生的散打比赛。通过学校的散打赛事,对散打造成影响,有利于散打运动的传播,通过省级以上的比赛,树立学校的影响,从而加强领导对散打运动的认识。同时通过散打比赛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学习,提高技术水平
2.4 教学模式及领导的重视程度
2.4.1 教学模式单一,学生掌握效果不好应增加课外练习时间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发现,许多学生认为根据散打的运动特点,散打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的90分钟,只有延长课后辅导和练习时间,把课堂教学和课后练习结合起来才能起到较好的效果。90%的学生认为散打应增加课外训练和辅导。所以散打教学如何调整教学结构,利用好课堂教学和课后深化提高,也就是如何建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高校散打教学应认真仔细考虑的问题。
2.4.2 高校领导对散打运动认识不足
在对上层领导重视度的调查中笔者通过对部分散打教师及体育部主任,系主任的访谈了解到学校上层领导对高校开展散打教学训练并不十分支持。有些校领导认为散打运动就是拳打脚踢,十分危险,还有些领导认为目前学生性情浮躁,行为规范较差。散打运动可能诱发学生的暴力倾向和行为导致打架斗殴影响学校的稳定。领导对散打的不了解和误解,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了散打运动在高校的发展。
2.4.3 高校散打教材与教学方法
市场上散打书籍大部分都是竞技散打用书,它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学原则都总结于竞技训练中,不适合普通高校大学生使用,对不同兴趣爱好、不同身体素质的高校大学生进行散打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因人而异。教材内容趋于过时老化;内容的设置不利于新时代培养人才的需要,也跟不上散打运动的发展趋势,尤其是散打规则的变化,散打技术的改进。近年来,散打运动在党和政府、广大武术散打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努力下,散打运动高速发展,散打规则及技术的变化也是与时俱进,教材的使用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新信息的掌握。不利于理论指导实践。应以健康与娱乐为主线创编一本“大众散打”教材。
3 结 语
武术散打项目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传统医学、美学、兵学养、生学等多种学科的思想内容,它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出现的。根据散打运动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对抗性、观赏性,它是一项年青人喜爱的运动。大学是传播武术散打的主要途径之一,大学也是年青人接受系统教育的最后一站,所以作为文化传播中心的大学进行散打文化传播,有着重要意义。现在的学校体育中,民族传统的东西太少了,缺的就是这方面的教育。武术散打的传播与发展问题,不仅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具有高文化素养的大学生群体中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而且能通过武术散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服务。
[1]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2]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3]邓宗琦.面向 21世纪体育师资培养和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