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境音乐概念的衍变与探析

2014-03-31李祖胜

人民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背景音乐概念音乐

概念是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对研究对象进行正确的概念界定,准确、清楚地表述研究对象的内涵和外延,是理论研究不偏离研究坐标、具备良好的逻辑性和科学性的必要前提。21世纪以来,在中国学术界刚刚兴起的环境音乐研究针对环境音乐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功能性、民族性和应用场合等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在这些文章中,对环境音乐概念的界定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了廓清环境音乐的内涵与外延,正确构建中国环境音乐研究的理论体系,本文对环境音乐的概念认识进行历时性梳理,并针对环境音乐的概念界定提出自己的看法。

目前,环境音乐的研究者一致认为,环境音乐并不只是出现在现代人的生产和生活当中,从远古走来,人类就一直不自觉地在各种场合运用环境音乐来满足自身的需求。劳动场合的号子、宫廷宴席场合的宴乐、祭祀场合的钟磬乐等在环境主体——人的非音乐鉴赏性活动中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在传统的环境音乐运用场合,由于没有音乐的录制和播放媒介,环境主体与环境音乐的唱奏者同时在场。而随着19世纪爱迪生发明留声机,到20世纪上半叶,留声机和扬声器的广泛运用,环境主体与环境音乐的制作者被录制和播放媒介割裂开来,使环境音乐进入到现代模式。

传统的环境音乐尽管早已出现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当中,却并没有“环境音乐”或与之相近的概念,这一概念是随着现代科学的不断发展,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致而出现并不断衍变的。西方资产阶级在大工业时代为了积累资本,在剥削剩余劳动价值的过程中,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在生产车间播放音乐也成为了他们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办法之一。所以,环境音乐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英等国的产业界率先得以运用。1937年,两位从事工业研究的心理学家怀亚特(Wyatt)和兰登(Langdon)为英国工业卫生研究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重复性劳动中的疲倦和无聊》的报告,报告中提到:“通过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广播节目——‘Music While YouWork,英国政府在军工厂用音乐来为工人减少疲倦感,维持工作积极性,保持高产量。”1952年,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乔迪·c·霍尔(Jody.C.Hall)在发表的文章中也提到:“在过去的十年,通过播送在音乐类型、音量级别、播放时机和长度等方面都按照一定规格和标准予以调控的音乐节目——‘MusicDuring Work,背景音乐已经被证明能给工业带来一定的价值。”可见,这时在工厂播放的音乐并不称为“环境音乐”,而被称为“工作时的音乐”(Music While You Work/MusicDuring Work)。工人在枯燥而紧张的工作之中,思维意识主要聚焦于所从事的工作,音乐只是在无意之间偶尔被工人的听觉捕捉到,从而得到音乐审美的滋润。工人不以对这种“工作时的音乐”进行鉴赏为主要目的,所以说,“工作时的音乐”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音乐在此时营造了一种氛围感,成为工人工作的一种声音背景、工作环境的一种要素。

与此同时,随着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的问世,如何在电影中运用音乐来烘托剧情,营造影片中场景的氛围等相关问题成为电影音乐研究者关注的对象。作为与环境音乐概念最接近的“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一词在20世纪30年代初开始出现在论述电影音乐的文章当中。在这类文章中,“Background Music”专指在影片的后期制作过程中,为了烘托剧情,依据影片中的剧情需要,配制与剧情相融合的音乐来作为声音背景的电影配乐:

“电影音乐(Film-music)主要有两种——现实音乐(笔者按:影片中人物的现场演唱或演奏)和配乐(BackgroundMusic),配乐可以具有戏剧性,也可以表现强烈情感……,配乐除了增强某个场景的情绪,没有其他存在的理由。”

与“工作时的音乐”相比,电影配乐因为要烘托剧情,在电影中往往需要具有戏剧性或具有强烈的情感表现,因为是影片后期制作中的配乐,剧中人物并不能听到,只有电影观众才能听到,但电影观众关注的主要对象是电影中人物的表演和剧情发展,而不是配乐,所以,在这里,配乐也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只是电影场景或剧情的声音背景,“除了增强某个场景的情绪,没有其他存在的理由”。通过查找外文文献,可以发现,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Background Music”基本上只出现在研究有关电影、广播剧等媒体艺术配乐的文章@中。直到20世纪50年代,“Background Music”才逐步出现在音乐治疗、工业、教育、生活等其他领域。所以说,配乐是背景音乐的一种早期形式,与50年代之后具有更多外延的背景音乐概念相比,配乐的戏剧性和强烈的情感性成为背景音乐早期形式的艺术特征。

从前文所引用的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霍尔的相关论述中可以看出,20世纪上半叶的“工作时的音乐”(Music WhileYou Work Music During Work)也被当作背景音乐的一种早期形式而被纳入到背景音乐这一概念的外延当中。“早期许多关于背景音乐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对职工工作业绩的影响,一般来说,这些研究中的绝大多数都认为音乐对工作业绩能起到一个比较小的正面影响”。所以,大致在20世纪50年代之后,配乐与“工作时的音乐”被作为背景音乐的两种早期形式与后来出现于医疗、教育、生活等各种场合的非鉴赏性音乐共同纳入到背景音乐的外延当中。

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世界范围内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1972年6月5日,联合国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及保护全球环境的“行动计划”。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根据斯德哥尔摩会议的建议,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立每年的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从1974年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都为世界环境日确立一个主题,并展开相关的宣传活动。在这种社会语境下,“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Music)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学术刊物之中。1971年,在美国《音乐教育杂志》(Music Educators Joumal)第一期发布的将于1971年2月26日至3月1日举办“音乐教育工作者全国大会东部会议”的会议公告中,首次出现了“EnvironmentalMusic”这一概念:“会议期间的音乐会活动将包括‘新泽西之夜(《柏辽兹安魂曲》)、‘爵士之夜。……和由马里兰大学教师和研究生组成的‘新乐团(the Fresh Music Group)表演的一个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节目”。尽管现在我们不知道这个环境音乐节目以怎样的形式表现了怎样的内容,但可以肯定,环境音乐作为一个确定的概念开始进入到人们的视野。endprint

在一定的环境中,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音乐与人的周边事物共同构成环境,这就是环境音乐的基本涵义,所以,环境音乐与背景音乐同样是一种非鉴赏性音乐,其实质基本相同。背景音乐在实施过程中注重音乐与主体及其行为之间的直接关系,音乐直接对主体产生调节情绪的作用,音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被忽视。尤其是早期的电影配乐,为了烘托剧情,配乐可以表现强烈的情感,甚至可以具有戏剧性冲突,强调音乐对主体产生强烈的情绪性影响,而几乎与环境无关。但环境音乐强调音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音乐首先是环境的一部分,与环境中的其他元素组成一个环境整体对环境主体产生作用。如“在美国(如布卢明顿、明尼苏达州)的购物中心内,在云霄飞车的撞击声、顾客的闲聊声和脚步声中,可以听到音乐无处不在。播放音乐的线路连接到了购物中心内的每一个空间,传播音乐的设备早以被当作几个主要的环境要素之一,埋放于购物中心的基础设施之中”。音乐设施成为建筑体的一部分,融入到建筑环境之中,播放的音乐自然而然就成为了购物中心环境的构成要素。环境音乐由于凸显了环境的重要性,与注重音乐功能性的背景音乐相比,显得更具有现代人文关怀的意义。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刺激下,随着环境意识逐渐增强,人们不断提高工作、生活、家居等方面人文环境的审美性、舒适度需求,在这样一种社会语境中,环境音乐显然比背景音乐更能达到人们的愿望,就二者关系来说,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实际上由背景音乐衍化而来。正如在20世纪西方作曲界兴起的环境(氛围)音乐(Ambient Music)创作的先驱人物——英国作曲家布莱恩·伊诺(Brian Eno)于1978年在文章中所说:“将音乐独特地设计成某种环境中的背景角色的想法是由Muzak公司发起的(笔者按:Muzak是成立于1934年的一家专门提供商用背景音乐的公司。后来‘Muzak一词逐渐成为背景音乐的代名词,专指通过线路向酒吧、饭馆等处播送的背景音乐)。在之后的50年里,背景音乐因为‘Muzak这一术语而广为熟知。……Muzak公司制作的音乐有着轻柔的、缺乏独创性的熟悉曲调。可以理解,这种音乐风格使得大多数有鉴赏力的聆听者(和大多数作曲家)完全放弃了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是一种具有创意的音乐而值得关注的想法。”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布莱恩·伊诺认为,到20世纪70年代为止,背景音乐至少有了50年的发展历史,在他看来背景音乐基本上等同于环境音乐的概念,且后者由前者衍化而来,背景音乐作为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的一种早期形式而存在。

笔者比较认同布莱恩·伊诺的观点,背景音乐尽管非常注重音乐与环境主体之间的功能关系,忽视音乐与环境之间的融合度,但从客观上看,在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的环境中,音乐只能成为环境的一种要素,所以,背景音乐也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 Music)的范畴。然而,概念的衍化是一种自觉的学术意识和行为,不能像颁布某项政令一样,一夜之间可以由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完全替换背景音乐的概念。虽然都是一种功能性音乐,但由于音乐实施的目的和关注的重点略有不同,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音乐这一概念出现之后,环境音乐与背景音乐两个概念依然并用于学术和生活领域。

布莱恩·伊诺不仅论述了背景音乐(Background Music)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二者的关系,作为一个专业作曲家,他在1978年创作了一张专门在机场播放的“Am-bient Music”专辑。“Ambient”有气氛、氛围、环境的含义,所以“Ambient Music”被释义为环境音乐或者氛围音乐。布莱恩·伊诺在谈到他创作的“Ambient Music”时说:“Ambient被定义为一种氛围、环境(Atmosphere),一种色调(Tint)。我的目的是为了创立一种适合各种心情和氛围的、轻柔而丰富的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而为特定的时间和场合创作一些具有独创性的音乐作品。”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布莱思·伊诺认为“Ambient Music”也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是作曲家不满意原来环境音乐“有着轻柔的、缺乏独创性的熟悉曲调”的艺术特征而创作的具有独创性的环境音乐作品,所以,“Ambient Music”类属于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是由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环境音乐的一种类型。

专业作曲家进行环境音乐创作的尝试其实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已经开始。1920年,法国作曲家埃里克·萨蒂(ErikSatie)和D·米约(Darius Milhaud,法国六人团成员)为朋友贝尔坦的画展晚会作曲。米约这样描述那场晚会中的音乐演奏:“音乐同时从四面传来,我们把单簧管置于剧场的三个角落,而四个角落还各有一名钢琴演奏者,长号则置于一个包厢中。节目单告诉观众,幕间重复地奏乐,其意义和所引起的注意,就像枝形吊灯、椅子或包厢一样。……萨蒂大喊:‘大家聊聊天,不要注意听音乐,走动走动!”萨蒂将这种音乐的演出称之为“家具音乐”:“即一种从属于环境和环境噪声的音乐”。可惜,萨蒂进行“家具音乐”的演出并不成功,专注于音乐鉴赏的传统使得晚会现场的观众听到音乐响起时,便不自觉地将注意力转向演奏者,专注地聆听音乐。但埃里克·萨蒂“家具音乐”显然影响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简约主义音乐(Minimal Music)、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新世纪音乐(New Age Music)等后现代音乐流派的音乐创作,这些音乐流派的作曲家们采用录制的自然界音响、电子合成器的模拟音响与乐器音响进行组合、编配和创作,创作出来的乐曲不以表达人类情感为主要内容,而试图表现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的音响和空间特征,彰显出音乐的环境特性。

论述到这里,我们应该可以大致清楚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概念在欧美社会的衍化过程:

环境音乐概念在中国的衍化也是从电影配乐开始的,随着有声电影在20世纪30年代传入中国,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背景音乐的早期形式——电影、广播剧等媒体艺术的配乐得以研究。直到80年代早期,背景音乐的概念才出现在学术刊物上,而环境音乐这一概念随着由司有仑等翻译的日本学者服部正等所著《环境音乐美学》一书,于199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而传入。与国外一样,尽管背景音乐类属于环境音乐的范畴,但自环境音乐概念出现之后,背景音乐和环境音乐两个概念一直并用于学术和生活领域。

结语

通过对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概念的历时性梳理与探析,可以这样认为,环境音乐(Environmental Music)由背景音乐衍化而来,涵盖了背景音乐及其早期各种形式、专业作曲家创作的环境音乐(Ambient Music)以及彰显出各种环境的音响和空间特性的20世纪后现代音乐。在以从事非音乐鉴赏性活动的人为主体的环境中,上述类型音乐或其他传统的、现代的、经典的、流行的音乐通过环境化处理,成为环境的一部分,间接作用于环境主体,具有调节环境主体——人的情绪的功能,使人们能够艺术地工作和生活。

当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l世纪,人类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环境,人类社会整体进入到生态文明的新时代,“环境音乐”这一概念的丰富内涵与其独具的浓厚的人文关怀意义和生态学价值将在不断地应用实践中越来越为普通大众熟知。

李祖胜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音乐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endprint

猜你喜欢

背景音乐概念音乐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背景音乐
背景音乐在电视节目中的具体作用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