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春风化雨咏弦歌薪火相承铸辉煌

2014-03-31王可

人民音乐 2014年1期
关键词:天津音乐学院传统音乐

翻开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历史,有这样一个片断:1958年,建院8年的中央音乐学院从天津迁往北京,部分留守的优秀教师和学生于当年组建起天津音乐学院。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现今,天津音乐学院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培养音乐以及相关艺术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2013年暮秋时节,这所享有盛誉的音乐学院迎来了55华诞。没有隆重的庆祝大会,不搞铺张的典礼仪式,继承以往院庆活动“丰富而节俭、低调而厚重”的传统,在这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天津音乐学院在尊重传统、弘扬传统的自省和务实中,与见证天音发展的亲历者一同追忆历史、抚今思昔;与今天关注天音发展的旧交和新友互通有无、共襄未来,开启建院55周年系列学术活动。

一、学术讲座:接续传统、面向当代

2013年10月31日上午,首场学术讲座主讲人为音乐理论家、中央文史馆馆员、天津音乐学院作曲系1977届校友田青。宗教音乐、佛教情缘、非物质文化遗产、青歌赛……每一个关键词的背后,都是身体力行的奔走呐喊,是坦荡无畏的坚守捍卫。讲座以大量鲜活的艺术实践经历为依据,结合对现实音乐现象的观照,沿用自身的学术研究传统,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现状与未来给予分析、判断,并具体指出了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谨防文化艺术“同质化”的倾向,并对“各美其美”的艺术审美观和个性培养的艺术教育观做了生动地阐释。田青以他一如既往的“慎思”、“率言”,同母校师生分享了他对专业音乐教育的所思所虑,对传统音乐保护和文化遗产传承的拳拳赤子之心,在为他深邃思想与执着精神感动的同时,也激发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自觉、自省与自信。

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灿烂文化所作的重要贡献。11月1日上午,作曲家、中国音协副主席、天津音乐学院1977届校友努斯来提·瓦吉丁(又名艾维新),生动讲解了十二木卡姆的音乐形式、地域特征以及嬗变发展轨迹,并深入分析了集“大漠、草原、绿洲、高原”为一身的新疆文化艺术特征。“歌舞之乡”的美韵,民族文化的滋养,在场的师生不仅近距离感受到十二木卡姆的深厚魅力与文化渊源,更对艾维新关注传统、心系故土的情怀有了深刻的印象。

在当代音乐创作中如何使节奏既有传统因素又具现代感并且用合理的记谱法体现,这是个看似复杂重要、又极易忽略的问题。11月4日上午,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星海音乐学院教授、天津音乐学院1982届校友任达敏以“论传统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节奏控制”为题,深入解剖了“节奏”这基础“原点”问题。作为中国较早开始对流行音乐和爵士乐进行研究的音乐家之一,任达敏结合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的特性,通过大量调取音乐实例,指出传统西方音乐理论中部分基础理论关于节奏尤其是“切分音”的定义存在偏差,而这一概念的舛误不但妨碍了音乐创作中对不同音乐风格节奏的有效控制,而且也影响了对现代音乐的正确理解、表现与发展。讲座为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在节奏方面的比较提供了新的视野与思考,更表现出作为一名在作曲、音乐理论和音乐文献翻译等方面均有不凡建树的“复合型”研究学者的执着、钻研与坚持。

华人作曲家,天津音乐学院1961届校友卢亮辉在相隔40年后重返母校,已过古稀之年的他回忆起当年在校学习的经历仍然言犹在耳,历历可数。11月4日下午,卢亮辉以《我的创作漫谈》为题,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与时代背景,讲述了创作历程的真切体会。曾先后居住于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经历,使其在对传统音乐的态度方面有了更为开阔的视野,他深感音乐创作一方面是对传统技法的运用和继承,另一方面要不囿于对传统的借鉴,更要运用现代作曲技巧加以变化和延伸,其代表作民族管弦乐《春》、《夏》、《秋》、《冬》的创作理念正是来源于此。他现场播放了台湾新竹青年国乐团演奏这部作品的视频,详细解读了作品的创作思路及素材的运用,并竭力呼吁音乐创作者与听众要消除隔阂、彼此贴近、形成合力,才能给民族音乐以更大的发展空间。讲座为如何看待本土文化和现代文化,如何热爱、尊重并弘扬民族民间文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反思。

二、“天籁”讲坛:抚今思昔、共襄未来

天津音乐学院“天籁讲坛”。创办于2006年,至今已成功举办了24期。讲坛以创新、开放、成长为宗旨,邀请国内外作曲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以访谈形式作精彩讲座,现已形成持续性、常态化的模式,成为天津音乐学院的传统学术活动,广受师生的欢迎。

10月31日下午,第25期“天籁讲坛”隆重举行。活动策划者、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徐昌俊教授为田青、努斯来提·瓦吉丁、任达敏三位杰出校友颁发了“天津音乐学院荣誉教授”证书,并以“天津音乐学院的传统与未来”为主题,进行了生动而具有深远意义的“四方对话”。作为历史发展的参与者,三位校友深情回忆了在天津音乐学院学习、生活、工作的点点滴滴,抚今思昔,许多往事和故人仍念兹在兹;天涯海角,无论距离多远,收获多少,都来源于母校的根基,得益于恩师的培养。徐昌俊与三位校友追忆了过往的精彩与难忘,共同探讨了“天音”“非有大楼之谓也,而有大师之谓也”的办学理念;悠久的办学历史提供了优良的教育资源;开门办学的理念彰显出广阔的教学视野;合理的学院构成取得了丰硕的教学实效;扎实的学术传统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平等宽松的教学环境造就了敢于超越的学术勇气;爱岗敬业的教师与勤勉好学的学生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师生感情,而众多引以为豪的校友同样是天音优良传统的体现。传统是天津音乐学院发展的立身之本、创新之源,重温历史就是为“天音”未来的发展挖掘最宝贵的本与源。以历史的眼光找寻传统,以平等的眼光尊重传统,以开放的眼光超越传统,天津音乐学院的未来值得期待。

11月1日下午,第26期“天籁讲坛”如约而至。徐昌俊院长与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为主题,分享、交流了两所学院的发展理念与经验,并就学科设置、特色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院长对话”。许舒亚从历史沿革介绍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和特色,重点介绍了近二十年来,“上音”在引入国外优秀人才和教育教学理念的同时,注重结合自身特点,加大保护传统优势专业,从而形成了传统专业与新兴专业,民族性与国际性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徐昌俊热情盛赞了上海音乐学院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他表示,作为中国历史最为悠久的音乐学院,“上音”积淀了丰富的办学传统和务实高效的教学举措,为我们进一步廓清办学思路,规划发展路径提供了有益的借鉴。高等艺术教育承担着传承文明、培养人才、服务社会的重要职能,如何在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遵循教育规律办好高水平的音乐学院,并通过对话与交流探索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道路,如何在厚重的传统中,继承与发扬、传承与创新,是本次论坛的初衷与意义,更是音乐学院的职责所在。endprint

三、音乐会:扶老助新、薪火相绵

11月4日,“燕赵春潮——天津音乐学院老教师作品音乐会”奏响天津音乐厅。当晚,老少数代齐聚首,叙不完离别事,抒不完母校情。徐昌俊院长为音乐会深情致辞:“在天津音乐学院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史上,有一批又一批德高望重、爱岗敬业的老教师。他们严谨治学、潜心创作、淡泊名利、静心传道。在他们身上,最为可贵的一点是始终能将自己的追求和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祖国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得天津音乐学院形成了包容兼蓄的艺术氛围,沉静谨严的治学气质,注重实效的学术风范,舔犊情深的师生之谊。毫无疑问,对传统的继承和接续已经成为天津音乐学院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铭记、尊重并发扬光大!”。

音乐会先后上演了范国忠、高燕生、王域平、唐朴林、张增亮、陆金山、冯国林、刘自力、宋国生9位老教师的16部作品,其中包括艺术歌曲《山恋》、笛子六重奏《分与合》、中国第一部手风琴原创作品《牧民之歌》、二胡独奏曲《燕赵春潮》、笛子独奏曲《运粮忙》等。天津音乐学院教师林聪、赵振岭、于萍丽、杨博、曲克等,特邀二胡演奏家宋飞倾情演绎,声声传情,经典重现。音乐会在高燕生创作的弦乐五重奏《鹧鸪飞》清新唯美的意境中落下帷幕,激起每一位“天音”人温暖真切的记忆与充满希望的随想。我们不禁思索,活在当下的人们往往忽略对历史的传承,试问我们的知识来源是什么,我们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历史、继承传统?本场音乐会对部分老教师作品的回首与再现,正是天津音乐学院立足传统、面向当代最为生动的诠释、继承与发扬!

11月6日晚,校庆另一个重头戏“国乐天音——民族管弦乐音乐会”在国家大剧院第六届“春华秋实”全国艺术院校舞台艺术精品展演周上演。中国音协名誉主席吴祖强,中央音乐学院党委书记郭淑兰,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赵塔里木,副院长宋飞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乐团、中国广播民族乐团、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以及来自全国艺术院团的各界嘉宾参加了盛会。音乐会曲目构思精妙,演绎真挚投入:李焕之《春节序曲》之“雅”,没有浓烈宣泄,而是张弛有度,旋律舒展清美,浸透人文情怀:郭文景《滇西土风》之“淳”,是对远古先民生生不息、繁衍传承的遥远追忆,更有对自然敬畏和生命韵律酣畅淋漓的感叹,情感浓烈,直指人心;徐昌俊《融》之“灵”,构思布局流畅自然,浑然一体,使东西方不同风格的音乐素材“形成合力”,达到精神与灵魂的深层次融合,怅然回味,卢亮辉《冬》之“秀”,音画交融,浓而不腻,主部“滑雪”主题清新俊秀,意境生动,带有“长调”韵味的副部主题悠远深沉,感人至深;姚盛昌《唐韵》之“淡”,以盛唐之音之韵,表达人性的丰富与美好,古风幽雅,超然脱俗,尽显功力底蕴;压轴作品徐昌俊《新龙舞》之“逸”,意念恒定,层层叠进,凝聚中华民族“龙之精神”,使具有独特生命力的打击乐艺术,超越了仅仅作为音响的探索,拥有更加广阔的表现潜能和深刻的人文涵量。作品涵盖了当代不同历史时期,流露出作曲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深情的眷恋和传统文化的敬仰与自信,更透发了作为中国当代作曲家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金石丝竹尽酣咏,青春鼓律乐韵扬。热情的掌声几乎伴随最后一个音符瞬间爆发,经久不息。既是对乐团演出水准的肯定,又是对青春张扬的礼赞。这是集体的智慧与超越,凝聚与进发。天津音乐学院青年民族管弦乐团的成员大多为青春洋溢的在校学生,民乐系教师张洁(“天华杯”全国琵琶比赛一等奖)、朱敏(“文华艺术奖”二胡优秀奖)、申婷(CCTV民族器乐大赛中阮金奖)、范冉(“金钟奖”古筝银奖)、蒋宁(台北民族器乐协奏大赛金奖)、王俊娜(“金钟奖”二胡银奖)、陈硕(全国笙专业比赛金奖)、高超、高跃(全国鼓乐邀请赛青年专业组重奏金奖)等青年才俊出任独奏和各声部首席,乐团特邀指挥家、上海音乐学院吴强执棒。乐团经过严谨近乎苛刻的排练,以流溢真情实感的演绎,带给全场以震撼与感动,也充分展示了天津音乐学院艺术实践教学的丰硕成果。

结语

本次校庆系列学术活动并不张扬,但铺排丰富,务实高效。两场主题音乐会,两场“天籁讲坛”,四场学术讲座,两张音像CD的出版(2013天津五月音乐节开、闭幕式),全方位展示了天津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发展理念和教学成果。55年辛勤耕耘,55年共同奋斗,55年春华秋实,55年薪火传承,砥砺出的优良传统贯穿于每一代“天音”人的内心,陶冶着“天音”人的情怀。我们相信,天津音乐学院将在传统的浸润中继承、发扬,并遵循“追求完美、创造卓越”的校训,铸就新的辉煌。

王可 天津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讲师

(责任编辑 张萌)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津音乐学院传统音乐
天津音乐学院校园版歌剧《紫藤花》精彩上演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倾听·对话从室内乐开始
——天津音乐学院第四十期“天籁讲坛”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至第4期总目录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音乐
秋夜的音乐